路云亭
摘 要:西方現(xiàn)代體育作為一種高端文化已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消費品。中國未曾發(fā)育出類似西方的體育文化主要是儒學的宗教化排異功能所致,其中決斗精神的淪喪直接削弱了中國人的精神強度。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過歧視身體的現(xiàn)象,不同之處在于中國人沒有類似西方的對人性惡的尊崇機制,結(jié)果導(dǎo)致競技現(xiàn)象的消亡。中國的道家文化保留了部分身體關(guān)懷的基因,卻因弱化競爭而最終未能締造出高對抗性的身體文化類型。中國的道德教育體現(xiàn)在非神性的世俗世界里,這奠定了尚文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尚武勢力恰是在尚文的宗教力量的打擊下沉淪的。武士集團及其精神的隕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負面作用,中國體育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地位、社會功用仍不明確。奧運會以及一些西方競技體育文化類別為他們提供了臨時性存在場域,但西方的體育品格仍舊無法和儒學化的東方主義精神完全兼容。中國體育人在西方人設(shè)置的競技體育項目中獲取優(yōu)勝還停留在精神自慰的范疇或道德自救的想象之中。
關(guān)鍵詞:文明史 儒教倫理 決斗消亡 互補理論 體育人命運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9—0001—07
1 貶斥體育的價值一度是所有文明形態(tài)幼年時代的先行性慣例
受到尚文廢武思想的影響,現(xiàn)代中國體育人大多對體育抱有一種復(fù)雜、曖昧或矛盾的心態(tài),他們一方面感激體育給他們帶來了衣食住行的諸多便利以及強烈的存在感和一定的尊嚴感,同時也對其過度彰顯非儒學的價值傾向感到不安,而儒學在中國的作用雖然遠不及帝制時期,卻仍舊屬于一種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集體無意識,在此思想慣性的統(tǒng)攝下,現(xiàn)代中國體育人一度存在對體育的自我貶低意識。
必須說到中國的體育人群體。中國的體育人生活在一個相對固化的圈子里,較難和非體育人真實地溝通、交流并形成統(tǒng)一的生活習慣和信仰秩序。中國的體育人信奉粗豪的做事風范和拘無束的生活方式,而且并不回避身體隱私,同時對兩性關(guān)系也不太規(guī)避,呈現(xiàn)出和儒學文化信奉者群體迥然不同的行為做派。正因為如此,他們構(gòu)成了一種早已超越儒學禁忌體系的具有另類生活模式的群體。即便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中國體育人也算得上是一種擺脫了中國式諸多宗教和禮法禁忌的人群,當他們擺脫了中國主流群體的生活信念后,卻意外地歸屬于世界的主流群體。相比較而言,世界各國的體育人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大體屬于世界范圍內(nèi)的自然人,中國的體育人卻屬于中國文化體系中的異類,其言談行止無法完全見融于中國的基礎(chǔ)民眾。人們在中國體育界還可以看到更為極端的現(xiàn)象,不少體育人仍在千方百計地擺脫體育界,改行從事非體育的事業(yè)。換言之,中國體育人還處于一種流蕩狀態(tài),其真實的情貌和古代的流民生活具有一致性,而此情此景令人聯(lián)想到秦漢以后中國游俠的處境。史學家楊寬認為:“春秋時代,軍隊以貴族作為骨干,以貴族下層的‘國人作為主力。每一個貴族和‘國人都是武士,因而他們很講究武藝的訓練?!盵1]汪涌豪、陳廣宏在論述游俠人格時認為:“周秦以后,游俠歷代有之,使這一特殊社會人群繁衍不絕的原因,自然不再是士的失職。對廣大范圍內(nèi)的民眾而言,受強權(quán)的摧殘,惡勢力的擠迫,以至尊嚴遭到戕害,生存變得困難,乃至幾失生存的希望,是導(dǎo)致他們中有些人奮起為俠,更多的人在心底給予俠者以同情的根本原因。而這種在心底里對游俠的同情,又反過來刺激和鼓勵一些人義無反顧地步入俠的行列,為博取更大的名聲而奮斗?!盵2]漢唐時期的中國人已經(jīng)沒有類似西方的司法決斗的風俗,但比起其他朝代,漢朝和唐朝仍舊保留有一定的剛健、尚武的作風,因此,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依然有人懷念漢唐時代的國家風貌?!皶r至今日,我們也應(yīng)該推崇漢唐那種風骨。至少在地球上,和平和尊重是靠勇猛和積極爭取來的,文弱可以欣賞,但不能效仿。”[3]現(xiàn)代中國人所稱頌的漢唐精神主要包括了尚武的內(nèi)涵及其附屬的精神價值??陀^而論,漢人和唐人的尚武精神比起同一時期的西方人而言要顯得更為隱晦,但較諸宋明及漢化后的清朝和近代人則要鮮明亮麗得多。
其實,除卻儒家思想家外,西方古典主義文化中也一直流淌著一種漠視甚至歧視肉體的暗流。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歐里庇得斯就認為:“希臘弊端甚多,最糟糕者當數(shù)那幫競技運動員。”[4]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qū)へ惲指裱刂苏擃}的路徑作出了延伸性闡釋:“從小到大上歷史課,包括大學的歷史課,我們從未聽老師講到體育運動。但這并不能說明歷史中不存在體育運動,只能說明教育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們另有偏愛?!盵4]沃爾夫?qū)へ惲指窳信e了大量實例來論證歐洲一度存在的體育歧視現(xiàn)象。“羅馬的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vitruv)嘲笑運動與運動員的百無一用時說,一位運動員在奧林匹亞的某次競賽中能夠保持不敗紀錄,這對人類究竟有何益處?”[4]儒教文明對體育的歧視主要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節(jié)約糧食和其他生活資料,因為黃河流域并無太多的過剩物資。歐洲也一樣存在為節(jié)約能量而反對體育的現(xiàn)象?!熬S特魯威是在秉承一種悠久的運動批評傳統(tǒng)。從哲學家柏拉圖開始,就曾懷疑專注于肌肉的功用可能會阻礙才智的養(yǎng)成。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在其劇作《奧托呂科斯》(autolykos)中譏諷運動員,說他們因需要大量卡路里而成了‘嘴的仆人和‘胃的奴隸。他認為,希臘公民更該注意讓自己的城邦有好的統(tǒng)治,而不是不斷成群結(jié)隊地涌向奧林匹亞,在那里向那些吃貨們歡呼喝彩。出于純粹的平民主義,政治家們不去促進人類的真正美德,而是允許這類胡鬧繼續(xù)下去?!盵4]無可否認,歐洲是以奧林匹克體育形態(tài)為標志的人類體育活動的發(fā)祥地,即便如此,歧視體育的潮流一直延續(xù)到整個近代歐洲。英國也一度存在教會對體育的漠視現(xiàn)象?!?618年激進的新教徒焚燒了《運動之書》,因為國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在該書中違背清教徒教士們的意愿,允許在禮拜天進行射箭、慢舞和快舞等流行的娛樂活動。”[4]貝林格在書中展示了清教徒焚燒《運動之書》的版畫,并在文字說明處寫道:“新教徒們認為在閑暇的時間里如此娛樂,是在蔑視神圣的禮拜日?!盵4]再以德國為例,德國也走過一段歧視身體及體育的歷史,巴塞多在壓力之下才改正了這樣的做法?!鞍腿喔鶕?jù)盧梭的教育原則竭力反對德國學校忽視、歧視體育的傳統(tǒng),將體育列為學校的正式課程,從1774年的教學大綱看,體育活動占了每天8學時中的3學時,其內(nèi)容包括擊劍、騎馬、舞蹈和音樂,另外,還有2小時的手工勞動?!盵5]顧拜旦發(fā)表于1908年7月《雙周評論》的《我為什么要恢復(fù)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曾說:“我要告訴大家,如果有些讀者瞧不起競技體育——在他們眼里,競技體育只是昂貴和幼稚的娛樂,我不想同他們對話。因為我們沒有進行辯論的共同點。當然,我不希望遇到這種陳腐的觀點。還有辱罵,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雖然反擊這些辱罵總是正確的。這一切于體育運動的基本原則的價值絲毫無損——除體育運動之外,沒有任何更便利的場所能使年輕人在娛樂和自由的時間內(nèi)施展他們的力量:精神力量和身體力量?!盵6]顧拜旦在講述法國體育史時曾說:“編年史上說,當亨利四世國王在很久以前進入巴黎時,他把他在那里停留和有效統(tǒng)治的第二天用來大打其網(wǎng)球。一個活躍的英國人當時在我們的首都作客,并且興致勃勃地注意每天發(fā)生的事情,他在自己的便箋簿中描述他看到以如此輕浮的方式進行的統(tǒng)治時的極度痛苦。他說,這是預(yù)兆不祥,并且繼續(xù)指責法國人在英國傳播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在他看來,我們的國家過度地醉心于體育運動。”[6]即便是顧拜旦所在的法國,其對智慧的尊重程度也很高?!斑@只不過是為了說明,巴黎已經(jīng)是一個喜愛運動的首都。然后事情轉(zhuǎn)回頭,正是英國變得十分喜愛運動,以致35年前有人對我生氣,因為我轉(zhuǎn)過來仿效英國對體育運動的習慣和愛好,并把它們引進這個國家,這些人說,在這里,我有降低學習水平的危險。所以,體育運動的大海似乎也有潮漲潮落,就象真正的大海一樣。”[6]由此可見,西方社會也一度存在歧視體育的現(xiàn)象,但是,西方人對身體的歧視顯得略微隱晦,因為中國人所說的身體之對立面是道德,而西方人所說的身體之對立面是宗教,而且,西方人所說的身體和宗教的對立關(guān)系還經(jīng)常隱藏在身體的非禁忌的前提下。美國的舒斯特曼認為:“我們可以容易地理解并贊賞:為什么藝術(shù)家喜歡專注于美化身體的外在形態(tài),為什么哲學家愿意把身體意識視為令人不安之物并專注于心靈。由于身體最清晰地表達了人類的道德、不完整性和弱點(包括道德過失),因此,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身體意識主要意味著不完備的各種感情,意味著我們?nèi)狈﹃P(guān)于美、健康和成就的主導(dǎo)理想。”[7]整個古典主義時期的西方文化都一直將身體的價值壓制到很小的范圍之內(nèi),身體至上主義在古典時代的文明進程中僅僅是扮演著一種非理性、藝術(shù)化和原始主義的角色。舒斯特曼進而認為:“身體意識永遠超過某個個體自己的身體意識。而且,盡管身體意識可以具有強烈愉悅,它或許也可能具有最尖銳、最強烈的疼痛體驗。這樣,肉身化暗示著令人不安的弱點或罪惡,就像圣保羅所宣稱的那樣:‘我的肉體沒有任何善的東西。這樣一來,對于身體意識的修養(yǎng)一直不斷受到攻擊,一直被攻擊為心理、認識和道德危險的根源,盡管哲學也確切無疑地需要通過練習增強身體意識而提高自我認識。不妨以康德為例。盡管康德確認自我反省是一種至關(guān)緊要的責任(盡管他本人非常注意飲食和鍛煉的各種細節(jié)),然而,他卻尖銳地聲討身體內(nèi)省,認為身體內(nèi)省會導(dǎo)致精神憂郁癥和其他墮落。威廉·詹姆斯也同樣警告說:增強身體意識意味著一種活動,而這種活動會導(dǎo)致我們在達到預(yù)期目的過程中失敗。”[7]法國的喬治·維加雷洛認為:“直觀簡單的體育運動企圖與現(xiàn)實社會分離,保留自己的一塊‘凈土,但這也使它成為一個極度虛偽或是說極易受到傷害的領(lǐng)域。體育運動比其他任何活動都更能反映我們的社會狀態(tài)?!盵8]早在啟蒙主義風行的時代,西方啟蒙主義者中出現(xiàn)了幾位反抗理性中心論的思想家,這種反抗的第一波次體現(xiàn)在法國的拉伯雷和盧梭,顧拜旦曾說:“從拉伯雷到盧梭,總有人為體育辯護。巴塞東和佩斯特拉齊甚至還做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引人注目的嘗試?!盵6]第二波次則以德國的席勒和尼采為代表,第三波次又以法國的梅洛·龐蒂、維特根斯坦、薩特、波伏娃以及后起的喬治·維加雷洛為代表。美國為后起之秀,以舒斯特曼為代表的身體主義思想家屬于第四波次。endprint
現(xiàn)代社會中不少人將美國看作是世界頭號強國,認為美國的文明觀、價值觀、文化觀具有先鋒性。但是,美國在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不久,仍有很多人對體育的重要性看不清楚。美國的體育也一樣,其崛起過程也一度一波三折。顧拜旦對此曾作出過解釋:“諾厄·韋伯斯特提出了‘籬笆墻對大學來說就象數(shù)學家的椅子一樣必要的論斷,但響應(yīng)者寥寥無幾。在南北戰(zhàn)爭的前夕,美國青年沉浸在一種過分失衡的理智之中??膳碌恼饎邮顾麄儚乃瘔糁行褋?。體育館建起來了,它們完全不同于古代意義上的機構(gòu),雖然它們有時為了科學的要求而到了賣弄學問的迂腐程度,但是在墻內(nèi),體育逐漸贏得了勝利。這就是正統(tǒng)的希臘體育。但感謝現(xiàn)代的發(fā)明和進步,它又擁有了創(chuàng)造性的補充和新源泉,技術(shù)領(lǐng)域相對擴大,專業(yè)術(shù)語更為精確?!盵6]舒斯特曼在其有關(guān)身體哲學的系列論著中將身體的關(guān)懷和美國的實用主義傳統(tǒng)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極度關(guān)注身體第一性的文化潮流。即便締造了現(xiàn)代奧運會的顧拜旦也對歐洲人對體育運動的非持續(xù)性愛好表示擔憂:“我首先擔心的是迄今未能加以消除的一些不切實際的看法。第一個看法就是認為現(xiàn)在體育運動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社會習慣的一個部分,不存在再度被拋棄的危險。這是大謬不然的。運動是由一種對非必要的努力的嗜好來維持的身體鍛煉。所以,它對于人說來是不合乎人的天性的,人總是趨向于遵循抵抗力最小的路線?,F(xiàn)時運動是由時髦來維持的,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很快就會耗盡?!盵6]中國人對體育的愛好更顯得隨意,且毫無規(guī)律性可言。然而,中國有其自己的游戲形式,它構(gòu)成了中國體育的基本品格。貝林格曾說:“有多少種文化,就有多少種運動?!盵4]因此,在世界體育的發(fā)展歷史中,中國體育當然占有一席之地。大體而言,中國人一向有自己的相對獨立的體育觀。相比較極限性的運動,中國人更傾向于參與柔和性、雜耍性和輕微性的運動,而較為抵觸劇烈性的身體運動。中國人的體育理念也較為淡漠,古典時期的中國人一直未曾極端性地高揚身體的超文化價值,甚至未曾真正認識到身體本真的重要性。
2 失去尚武精神促使中國人的游戲思想產(chǎn)生異化
中國社會中的身體大于精神的時代始終未曾出現(xiàn)過,唯一的例外是道家文化的領(lǐng)域或道教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道家文化中的身體關(guān)懷并未形成類似西方的高度類型化的體系,但它畢竟給中國人日后對身體的尊重保存了一點可能性,也為日后中國人對身體的研究埋設(shè)了一枚種子。道教的三大理想分別是長壽、長生以及現(xiàn)世享樂,因為人的長壽和享樂理想較難實現(xiàn),而長生理想又根本無以兌現(xiàn),道家思想的社會運營成本便顯得很高,其中的長生說已然成為一種無法兌現(xiàn)的空想,所以,道家思想很難在國家的層面上獲得全面成功,更難以在宗教和信仰的領(lǐng)域擊退儒教和佛教勢力。當今中國人所捍衛(wèi)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理想延續(xù)的是一種復(fù)合化的文化傳統(tǒng),有其古典主義法則的穩(wěn)定性和人類精神成長的普遍性,即便將其放置到中國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也可以追溯到其清晰而獨特的發(fā)展脈絡(luò)。其中的“德”源于儒家思想,“智”則源于人類普泛的生存技能培訓傳統(tǒng),“體”又源于道家思想。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思想體系同樣將身體放置到了第三位的檔次,其潛臺詞中仍帶有對身體的歧視內(nèi)蘊,這樣的價值排序延續(xù)的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慣性。
古代中國基本上是一個尚德的社會,生發(fā)于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本身就是一種品德和智慧的融合體。唐朝科舉考試所標榜的身、言、書、判的價值體系內(nèi),已經(jīng)包含了身體之“身”,身體的重要性在此得到了強力的關(guān)注,但唐朝科舉考試中所說的“身”仍舊不包含身體教育的內(nèi)涵,而僅僅看中的是身材挺拔、身量偉岸、豐滿敏捷之類的外在性、概括性和宏觀性的身體指標,其所指向的身體仍舊無法上升到精細化、科學化和個性化的高度。顧拜旦一向倡導(dǎo)體育與思想的融合?!拔艺埱缶蹠诎亓值哪昵嗳私邮芪业墓ぷ鱾鹘y(tǒng)并完成我已開始的事業(yè),完成盛行的常規(guī)觀念和陳規(guī)舊套阻礙我完成的事業(yè),以便為了進步和人類尊嚴而最終使肌肉和思想緊密結(jié)合起來。”[6]相比較而言,唐朝時期中國人的身體觀中已然蘊含有一定的思想和體育的元素,由此亦可以推斷,唐朝科舉考試中的身體指標已經(jīng)強調(diào)出身體的絕對價值,同樣也體現(xiàn)出中國固有文化體系中獨特的身體價值觀及其內(nèi)在的文化活性。
宋代在選擇法官員時仍舊講究身、言、書、判的重要性,但這種要求在廣大士子中已經(jīng)失去了絕對的感召力。身體重要性的降低導(dǎo)致士子逐漸開始歧視身體自身。宋代以后,儒家思想進入一種高度的權(quán)力化、制度化和宗教化的行世格局,中國人對身體的歧視幾乎蔓延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或者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這樣的現(xiàn)象決定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軌跡。宋代以后的中國人歧視身體、鄙視武力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而其鄙視武力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極為罕見。
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中國人的身體觀。在雷海宗的眼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前的戰(zhàn)國人和西方人本無太大區(qū)別,尚武是一種貴族傳統(tǒng)?!按呵锔鲊嫌墒紫?,下至一般士族子弟,都踴躍入伍。當兵不是下賤的事,乃是社會上層階級的榮譽職務(wù)。戰(zhàn)術(shù)或者仍很幼稚,但軍心的盛旺是無問題的。一般的說來,當時的人毫無畏死的心理;在整部的《左傳》中我們找不到一個因膽怯而臨陣脫逃的人。當時的人可說沒有文武的分別。士族子弟自幼都受文武兩方面的訓練。少數(shù)的史筮專司國家的文書宗教職務(wù),似乎不親自上陣。但他們也都是士族出身,幼年時必也受過武事的訓練,不過因?qū)iT職務(wù)的關(guān)系不便當兵而已。即如春秋末期專門提倡文教的孔子也知武事?!盵9]競技體育是無法離開暴力而獨立存在的,暴力的原始形態(tài)便是身體的暴力,其中包括在西方一度十分流行的決斗現(xiàn)象。西方貴族尚武傳統(tǒng)有多種符號性表述方式,但仍以司法決斗為終極性的標志?!皼Q斗起源于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17世紀之后廣泛盛行于西方上流社會成員之中。15世紀末從西班牙開始,決斗用的劍(rapier,一種輕巧細長的劍)就開始變成整個歐洲貴族服飾的標準配飾。”[10]西方的決斗者以男性為主,其中也不乏女性,米林根曾記述:“婦女經(jīng)常讓愚蠢的男人為她們拿起武器,她們本身的天性是與戰(zhàn)斗不相宜的。但是仍然有記錄顯示,女士們?yōu)榱藞髲?fù)自己所受的委屈是多么毅然決然?!盵10]女性間的決斗雖然不及男性決斗驚心動魄,但也同樣反應(yīng)了西方人對一對一的對決方式的尊奉程度?!案鐐惐葼柼岬絻蓚€女士在圣安托萬林蔭大道上進行的一次決斗。這兩位女士的人品頗令人懷疑。她們在決斗中在對方的臉和胸部造成了幾處傷口,這都是嫉妒的婦人很自然會瞄準的地方。圣富瓦敘述了杜瑞克斯小姐和他的戀人安提諾迪在大街上進行的決斗?!盵10]米林根在闡述法國的決斗情況時還記述過男人女人之間的決斗?!白钪呐詻Q斗者是歌劇演員莫旁小姐。著名的擊劍家賽蘭是她的情人之一,教了她很多玄妙的擊劍技藝。有一天她受到一個男演員杜蒙的侮辱,于是便向他挑戰(zhàn)。杜蒙拒絕和她決斗,她就把對方的表、鼻煙壺和一些競賽的紀念品都卷走了。另一個演員據(jù)信也侮辱了她,因為不愿與她決斗,不得不跪在她面前祈求原諒。一天晚上在一次舞會上,她對另一位女士非常粗魯,被大家要求離開房間。她照辦了,但是作為條件,她提出那些殷勤地呵護那位被傷害的女士的先生們必須接受她的挑戰(zhàn)。男士們同意了。一場艱難的戰(zhàn)斗之后,她殺死了所有的男性對手,然后平靜地返回了舞會?!盵10]男女間的決斗顯然屬于個例,并無普遍的代表性意義。endprint
從歐美的決斗歷史中可以看出,經(jīng)典的決斗者皆出自男人之間。西方的決斗顯示出一種以男性為主體的人為了尊嚴放棄所有念想的決絕理念。美國古典學家托馬斯·F·斯坎倫認為:“‘名望(希臘語為kleos,timē,euklia等)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根據(jù)古爾德納的理論,對那些培養(yǎng)出名望的以身體為中心的物體,我們會加入更多其他比如‘好的人生,‘快樂,以及根據(jù)事實本身,希臘觀念中的名譽?!盵11]西方人的榮譽觀幾乎超越了生命觀。荀崢認為:“決斗制度維系著西方上流社會‘榮譽是第二生命的原則。在很多決斗者看來,榮譽的價值甚至超過生命。對榮譽的吹毛求疵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壓力,以至于‘拒絕決斗比接受挑戰(zhàn)更需要勇氣。”[10]西方體育中的勇敢精神始終是一種核心價值觀。顧拜旦曾做過如此的描述:“奧林匹克精神為逐漸變得鎮(zhèn)靜和自信的青年所崇尚。隨著昔日古代文明力量的逐漸衰退,鎮(zhèn)靜和自信成為古代文明更寶貴的支撐,它們也將成為即將在暴風雨中誕生的未來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F(xiàn)在,鎮(zhèn)靜和自信卻不是我們的天然伙伴。人自幼就開始擔驚受怕,恐懼終身伴隨著他。并在他走近墳?zāi)箷r猛烈地將他擊倒。面對如此擅長于擾亂他工作和休息的天敵,人學會了反對勇氣這一曾為我們的祖先所崇尚的品德。你能想象當代人讓勇氣之花在他們手中凋謝嗎?我們知道今后該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盵6]中國的尚武風尚原本就淡漠,而中國的貴族決斗更是為所未聞,早已已然失去了在正史、野史中記述的可能性。質(zhì)言之,中國的貴族集團中幾乎看不到?jīng)Q斗,即便在在貴族尚武的春秋及戰(zhàn)國時代,中國的貴族也極不善于將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推演到一對一的生死格斗中去,這種現(xiàn)象或許可以解讀為一種東方式溫和主義的風俗,但是,喪失了決斗生活的中國人同時也意味著喪失了人之為人的可貴的精神。
3 中國式智慧無法成為決斗文化消亡的填充劑
決斗看似野蠻,卻在更高的視野上呈現(xiàn)出了其合乎理性的一面。一對一的格斗可以消弭掉生活中的許多病態(tài)的思維,它對人的心理健康極有助益。其實,日常生活中當一個人的尊嚴遭受到冒犯時,大約有三種選擇,其一,當場提出決斗,彼此刀槍對舉,以了卻一腔怨氣。其二,聘請仲裁者仲裁,這種仲裁者可以是國家的法律機關(guān),也可以是包括俠客勢力或神裁者在內(nèi)的雙方共同認可的任何第三方。其三,雙方都在退縮,結(jié)果導(dǎo)致心理極度壓抑,最終釀成精神病,導(dǎo)致暴力的轉(zhuǎn)移、外泄乃至泛濫現(xiàn)象。但是,更多的選擇了第四條道路,遇到侮辱后逃避到山水佳絕處,透過自然尋求與人的和解。中國古代有大量的山水畫、田園詩,中國貴族寫這樣的詩,畫這樣的畫,其目的就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而非與人決斗。決斗中原本就蘊含有神裁的內(nèi)蘊,中國人在自然中尋找解決仇怨之法更近似神裁。
中國人未能將決斗推崇到至高的地步,或許是人類進化歷史過程中的一種缺憾。中國人從此給人留下了從不好戰(zhàn)的印象,而好戰(zhàn)性失落很可能會導(dǎo)致一種基因缺失。不妨看一看草根階層的見解:“外族入侵和自然災(zāi)害,造成劣勝優(yōu)汰,而不是優(yōu)勝劣汰。你想想,外族入侵,最勇敢的人都死了,比如說南宋精英階層的整體被消滅,活下來的都是怯懦者;自然災(zāi)害襲來,先死掉的肯定是無私的人,肯把糧食和別人分享的人,而活下來的是自私的。”[12]草根階層的見解赤裸而真實。然而,這種見解失諸牽強,因為基因很難滅絕。從現(xiàn)代許多反映青少年犯罪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好斗傾向并未完全喪失。中國在20世紀60至70年代風行身體暴力,就是良性暴力轉(zhuǎn)移與釋放機制消亡并最終導(dǎo)致惡性暴力外泄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F(xiàn)代中國青少年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多名女生或男生毆打一名同學的事件,恰是決斗理想泯滅后且法制與宗教思想全然缺失后的必然結(jié)果。從文化學、人類學和文明史的角度看,這些學生從來就沒有給被毆打者任何單獨挑戰(zhàn)的機會,其毆打方式屬于美國法律中所嚴禁的私刑。依照美國的法律,設(shè)立私刑者無論年齡大小,一律要判重罪,最嚴重者還要判處終身監(jiān)禁。但是,中國的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會因為年齡不足16周歲而幾乎無罪可判?,F(xiàn)代中國人對待青少年犯罪的法理幼稚病可以從中國的決斗文化缺失現(xiàn)象中找到根源。
司法決斗是一種潛在的文化精神,決斗文化的缺失給中國的法哲學的發(fā)展帶來了障礙,也彰顯出中國法制理性的先天性短板。2013年3月31日17時50分復(fù)旦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生林森浩在飲水機里投放了N-二甲基亞硝胺,毒殺了同寢室的同學黃洋,理由是看不慣黃洋的日常舉動。其實,拋開中國現(xiàn)代法治的規(guī)則體系,這里至少呈現(xiàn)出一種非典型的決斗故事,然而,由于失去了決斗精神的支撐,林森浩選擇了一種帶有女性化犯罪特征的方法,以投放劇毒的方式置黃洋于死地。類似的無血性類事件還有發(fā)生在3月1日21時20分左右昆明火車站的暴徒襲擊群眾案?!袄ッ骰疖囌緫K案,一個二十歲的兒子,一個想必應(yīng)該四十多歲的父親,父子二人皆是青壯年,親眼目睹歹徒的刀子扎進了母親(妻子)的喉嚨,兩人卻竟在本能的驅(qū)駛下同時奪路而逃……人們在感到悲憤與同情之后,忍不住要大聲疾呼:中國人的血性跑哪兒去了?”[13]從電視畫面看,當時參與襲擊群眾的爆恐分子只有5名,卻導(dǎo)致一種成百上千人的慌亂逃竄現(xiàn)象,尚未發(fā)現(xiàn)群眾挺身而出與爆恐分子搏斗者。中國人的尚武精神的淡化有諸多原因,而其直接的緣由則是決斗文化的缺失。
決斗是一種儀式戰(zhàn)斗,其在現(xiàn)代社會的合法性已不復(fù)存在,但在原始主義的立場看,決斗仍舊有其潛在的積極價值。仍以林森浩案件為例,即便退步到叢林社會的層面而言,林森浩或可向黃洋提出在空地或樹林以拳擊或別的方式?jīng)Q斗,借以決定兩人在同一寢室中的地位,這樣的決斗儀式更符合人性的必然性,而林森浩選擇的泄憤之法恰是一種絕對缺失騎士理想的東方式路徑。林森浩之舉不僅觸犯了中國現(xiàn)代法律,也喪失了古典時代的決斗精神,其所為人惋惜且嫌惡便在所難免了。
類似的例子在中國比比皆是。中國文化中對決斗的態(tài)度十分隱晦。在決斗文化中失去地位的經(jīng)典人物便是魯迅筆下的阿Q。阿Q未曾選擇和小D、王胡決斗,而僅僅是拉扯了幾下對方的小辮子,結(jié)果促使阿Q的精神勝利法病癥反復(fù)發(fā)作,如此的精神勝利法最終演化為一種中國男人的心理通病,以致于每一個閱讀此小說的男性都以為阿Q就是自己。魯迅并非一個絕對的人性至上主義者,他更傾向于解讀中國的國民性,因此,與其說魯迅寫透了中國男人,倒不如魯迅寫絕了中國的決斗文化消失后的可怕后果。質(zhì)言之,決斗的現(xiàn)代法治意義已然降低到喪失其存在合理性的地步,但其對固定的群體的精神拯救作用則無法低估。決斗之死的人和非決斗死亡的人都值得同情,但為決斗而死給人留下的印象要更為深刻,其積極的意義也要高于遠遠大于非決斗至死者。死于英雄情結(jié)和死于怯懦心理具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和審美效果。很多時候都是如此,人類大多數(shù)的發(fā)明源于勇氣,而非所謂的淫技奇巧之類的小聰明。美國第26屆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我們決不能扮演中國的角色,要是我們重蹈中國的復(fù)轍,自滿自足,貪圖自己疆域內(nèi)的安寧享樂,漸漸地腐敗墮落,對國外的事情毫無興趣,沉溺于紙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奮發(fā)向上、苦干冒險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滿足我們?nèi)怏w暫時的欲望,那么,毫無疑問,總有一天我們會突然發(fā)現(xiàn)中國今天已經(jīng)發(fā)生的這一事實:畏懼戰(zhàn)爭、閉關(guān)鎖國、貪圖安寧享樂的民族在其他好戰(zhàn)、愛冒險的民族的進攻面前是肯定要衰敗的?!盵14]西奧多·羅斯福批評的是晚清的中國以及當時的中國人。在勇氣至上的層面上看,西奧多·羅斯福所言之憤極之語對當今中國人仍有啟示性作用。endprint
決斗是競技體育的靈魂。中國從未見到符合西方人決斗精神的決斗形態(tài),但這并不表明中國人對決斗失去了興趣,其實,中國人十分崇敬決斗行為,大量的武俠小說和影視劇中都有武士決斗的情節(jié),由此可知,決斗很可能一度風行于民間武士階層,而并未蔓延到整個貴族社會,更未能成為全社會普遍的價值觀。決斗除卻具有原始正義外,還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向崇尚文雅生活的中國人仍舊在懷念決斗的鏡像。2013年中國和日本爆發(fā)釣魚島糾紛。中國的網(wǎng)絡(luò)批評家就寫道:“沒有人會想到,在日本戰(zhàn)敗投降的六十八年之后,中日之間再一次陷入戰(zhàn)爭的陰影中。中日航母暗戰(zhàn),其實就是一場島嶼爭奪戰(zhàn)的心理投射。釣島之爭,最后可能脫下白手套,中國人和日本將兵刃相見?!盵15]即便在體育界,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以日本為假想敵。2013年9月7日東京獲得2020年奧運會舉辦權(quán)后,一向以文風潑辣的雷默認為:“至少,當強大的中國體育人在2020年踏上東京土地后,他們可以無數(shù)次將自己的國旗在這個國家的首都升起,可以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響起中國的國歌,甚至將這首歌登上東京電臺的音樂排行榜?!盵16]當國家間真實的復(fù)仇變得越來越艱難之時,利用體育來象征性完成復(fù)仇就變得更為急迫,而體育式的復(fù)仇更像是一種儀式,而非帶槍齊舉的真實的戰(zhàn)爭。
以男性為主導(dǎo)的中國男人群體性斗力的下降直接導(dǎo)致中國體育精神的枯萎。且以奧運會為例。奧運會是競爭的象征體。美國人類學家蘇珊·布朗奈爾曾專門論述過雅克布·布克哈德的競技思想:“他將有獎競技的思想潮流推向縱深。他在1880年提出了‘有獎競技主義的觀念(‘有獎競技來自希臘語‘競賽),并使得有獎競技主義成為希臘文化的主要特質(zhì)。希臘文化的如此特質(zhì)一度在公元前6世紀達到高峰。有獎競技時代中有關(guān)有獎競技的理念是當時人人皆知的人生動力,它成為一種普遍的發(fā)酵性元素和自由的前奏,且是個人潛能展示的先決條件。希臘人在這方面仍然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在亞洲文化里,專制主義和種姓文化完全抵觸這樣的活動?!盵17]斯坎倫也說:“筆者在本文中一貫使用‘競技這一術(shù)語,而非‘體育,是因為從希臘文字面意義來看,‘競技包含了在意為‘為了獎賞而比賽這一相關(guān)術(shù)語中希臘人所要表達的所有內(nèi)涵,包括‘競技館內(nèi)的和‘馬術(shù)賽事,及田徑比賽,拳擊和摔跤比賽,還有戰(zhàn)車和賽馬比賽。”[11]現(xiàn)代奧運會看似完全屬于一種高度文明的文化符號,但其內(nèi)在的價值中依然有對西方式?jīng)Q斗精神的絕對尊崇意味。當今研究奧林匹克文化的學者不應(yīng)忽略決斗文化在其中的主導(dǎo)性、決定性和終極性作用。再以軍人為例。在歐洲的軍人中一度十分盛行的決斗也從未在中國的軍人社會里出現(xiàn)過。中國人對待軍人往往喜歡用“兵”來描述,其中的用意十分明了?!氨痹谥袊鴱奈闯蔀橐环N貴族化的稱謂。最能體現(xiàn)中國的“兵”的內(nèi)涵的莫過于象棋。在中國象棋中,“兵”以及與之對等的“卒”的社會地位一樣,沒有獨立性的存在品格,他們不可能為了自己選擇的價值提出與對手決斗。按照象棋的規(guī)則,“兵”和“卒”都只能前進不能后退,這便意味著“兵”或“卒”不享有自由逃生的權(quán)利,甚至連投降的權(quán)利也沒有,而是必須保持勇氣并絕對服從規(guī)則,其生命唯一的存在與價值展示方式便是沖殺到對方的前沿陣地,直至戰(zhàn)死。象棋的規(guī)則其實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戰(zhàn)爭規(guī)則的延伸。在象棋的世界里,“兵”或“卒”更近似軍隊中常見的敢死隊之類的人員,他們在特殊的時空中被人為地剝奪了個性化、尊嚴化和更為崇高化的價值追求,成為本民族的犧牲,而犧牲的原意就是祭品,即一種必然死亡的人的軀體。與“兵”“卒”形成對比的是“士”,士是貴族,因此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同時也是一種心智健全的戰(zhàn)士、斗士或謀士。中國象棋中的“士”的地位僅次于“將”或“帥”,生存的風險次數(shù)不大。雷海宗在考察了《左傳》和《國語》后認為:“‘國中的居民除工商外,都是世襲的‘士,并無農(nóng)民。工商直到齊桓公時(西元前685一前643年)仍無當兵的義務(wù)。農(nóng)民當初有否這種義務(wù)雖不可考,管仲變法之后卻有了當兵的責任;但并不是全體農(nóng)民當兵,而是揀擇其中的優(yōu)秀分子?!盵9]由此可見,春秋時期中國民眾對貴族出身的軍人十分敬重,當兵打仗也被人視作一種高尚行為,并受到社會的贊譽,它昭示出士人在干預(yù)政治或主導(dǎo)諸侯國政治走向時代的獨特的文化指向。
4 結(jié)語
現(xiàn)代西方體育的主體源于古希臘的體育傳統(tǒng),而其外在的源頭具有多元性?,F(xiàn)代西方體育文化是在長達數(shù)百年的司法決斗文化熏陶下的產(chǎn)物。它融合了羅馬文化內(nèi)在品格,同時還有崇尚自由人意志的古希臘的人本主義精神。武士的隕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作用。中國的諸多以文道治天下的王朝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無 兵可招、士兵怯戰(zhàn)、民風萎靡的社會與風俗情勢,它是儒學高度強權(quán)化的產(chǎn)物。中國文化曾經(jīng)壓抑過以武人的集體意志,卻在揚厲粗豪本性的新時代再度為武人換回了尊嚴,卻在新時期的士人階層再造的過程中再度遭到貶斥。中國文化的文武兩道始終難以找到最佳的融合點。來自西方的體育及其相應(yīng)的理念由于更具有國際化的風范,仍有可能擔負起助力變革中國人價值觀的強直性使命。
參考文獻:
[1]楊 寬.戰(zhàn)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44.
[2]汪涌豪,陳廣宏.游俠人格[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20.
[3]程 飛.水滸佐傳[M].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14:109.
[4][德]沃爾夫?qū)へ惲指?運動通史:從古希臘羅馬到21世紀[M].丁 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5,4,5.
[5]顏紹瀘,周西寬.體育運動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231.
[6][法]顧拜旦.奧林匹克理想——顧拜旦文選[M].詹汝琮,邢奇志,譯.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1993:25,86,87-88,64,64,95,155-156,72.
[7][美]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3-4,4.
[8][法]喬治·維加雷洛.體育神話是如何煉成的[M].喬米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5.9
[9]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M].長沙:岳麓書社,2010:9,6.
[10][英]約翰·基甸·米林根.西方?jīng)Q斗史[M].荀崢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2,168,168-169,169,5,4.
[11][美]托馬斯·F·斯坎倫.肖灑譯.愛欲與古希臘競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5,13.
[12]王 沖.中國人為什么不愛守秩序[EB/OL].2015-01-20.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374711-1. shtml.
[13]三皇炮錘.血性太少被昆明血案揭開了蒙布[EB/ OL].2014-03-06.http://club.mil.news.sina.com.cn/ thread-659389-5-1.html.
[14][美]西奧多·羅斯福.贊奮斗不息.引自[美]戴安娜·拉維奇選編.美國讀本[M].陳凱,林本椿,林錚,黃豪,杜昌忠,張祥和,林大津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313-314.
[15]圣堂武士.外媒驚呼:處處殺機,日決策者估中國錯估形勢![EB/OL].2013-08-27.http://www.armystar. com/cnjs/2013-08-26_11036.html
[16]雷 默.北京不出,東京必勝[EB/OL].2013-09-08.http:// blog.163.com/andrew_r/blog/static/17417615020138855652939/.
[17][美]Susan Brownell.Beijings Games.What the Olympics Mean to China.Lanham.Rowman & Littllefield Publishers.Inc.p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