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開始的地方,就是記憶的始點。王宏的童年就是在哈爾濱無憂無慮地度過,而如今她的生活和學習也是圍繞哈爾濱這座城市。王宏從來并不想占有這座城市,只是覺得它總是與自己是息息相關的。而王宏的《城市記憶》系列作品正是在這座城市不斷變遷的文化背景下展開的,雖然周圍的墻壁和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空間,而教堂一直是文明十字路的中央,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不停地涌動。
在建設哈爾濱過程中,俄國人在自己的主要建筑區(qū)埠頭區(qū)(今道里區(qū))、南崗區(qū)的公共建筑、商業(yè)建筑的主要建筑采用了文藝復興后的新樣式建筑,以磚瓦結構為主,外墻的裝飾屬于俄羅斯斯達克樣式,或在彩色磚瓦上涂以水性涂料。無論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體現(xiàn)了新藝術建設的風格同時,哈爾濱作為俄國人的聚集地對建設者沒有過多的限制,他們可以站在自由的立場上,大膽地嘗試各種建筑類型,匯集多種文化樣式,也融入了中國文化因素。中西交融和華洋雜處成為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文化表征,這種表征也滲透到了哈爾濱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鑄就了哈爾濱的“洋氣”和多元文化形態(tài)。王宏的情感的觸角和生命活力正是由對這座城市的童年記憶、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而生發(fā)出來。
法國文化學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中說,“如果我們回憶不起我們最初的童年,是因為只要我們還不是一個社會人,我們印象就沒有事實的立足點?!蓖鹾辍吧贌o適俗韻”,她的都市水墨和她的初心一樣,不是追慕都市的繁華,而是尋覓幽靜的生命家園。阻止個人的欲望進入她空間的邏輯建構之中。她筆下的教堂、街道、草木散發(fā)著幽靜的氣息。雖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但從生命意味而言,我們只是過客,并未在此有過些許的停留。熟識又陌生的記憶,在似曾相逢中流逝。但歷史并不是時光機,而是繁華落盡的真淳。只有在心靈本真處,才能觸及歷史。
《城市記憶》系列把城市作為其空間思考的起點,并不是把教堂作為分割出來的碎片進行描述。以宿墨融入現(xiàn)代的敘事節(jié)奏,在濃墨和淡墨的比對和融入中,通過色彩來表達自我的情感。宿墨清晰的筆痕鐫刻著城市歷史的痕跡,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勾畫城市構架的同時,通過潑墨和反復渲染使繪畫的肌質更加豐富多樣,凸顯出墨色的多層次性,由通過印象式的書寫,來抽象出對城市的精神實質,而不是簡單的懷舊和回憶。通過繪畫圖式中心教堂來抒發(fā)自我的情感態(tài)度。在宗教和文化上,每個都有優(yōu)先權,眾生平等。在教堂體現(xiàn)了所謂“空間正義”,不是資本的正義,而是人類向往的真正的公平和正義,是在道德和倫理雙重原則下的正義,是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正義。
人是城市空間生產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而對于每個人而言,時間和空間是主體認識客觀事物和社會歷史的兩個重要維度。城市并不是簡單的場所,而是匯聚多種元素的場域。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在這里聚合,不僅留下了多樣化的歷史經驗,也生活著在物理空間中的人們,已熔鑄的城市文明方式,已不是簡化的地形景觀,而是時代和階層的印記。城市不再是簡單地理和測繪意義上的抽象的概念,而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性和文明程度的標識。
哈爾濱是一個可以作為家的地方,繪畫在生活的處處,又在生活的別處。
作者簡介:王士軍,哈爾濱師范大學講師。
《城市記憶之春輝》/王宏
《城市記憶之人往》/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