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xing
有一個很有趣的假設,大意是人類的祖先可能發(fā)現(xiàn),如果許多人在一起用有節(jié)奏整齊的步伐行進,就會對野獸產(chǎn)生震懾作用(它們會以為那是一只巨大的猛獸),從而提高生存概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人類普遍會在聽到一些音樂,尤其有節(jié)奏的音樂時會產(chǎn)生獻身感。
巴厘島的凱卡克舞給人以這樣的感覺,舞蹈沒有音樂伴奏,取而代之的是穿方格子裙的男子圍坐在閃爍的火把四周,伴以節(jié)奏感極強的模仿猴群的“恰克-阿-恰克-阿-恰克”。
凱卡克舞蹈源于被稱為迷咒舞桑揚(Sanghyang)的巴厘島古老儀式,由舞蹈者扮演目的在于驅(qū)魔或擊退邪靈。這種獨特的舞蹈,依據(jù)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故事撰寫,講述了王子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愛情故事。
羅摩王子與妻子悉多和兄弟羅什曼在樹林徘徊。然而,巨人羅波那綁架了悉多并把她帶回了他的領(lǐng)地。羅摩讓羅什曼向猴子王國國王須羯哩婆發(fā)出求救。須羯哩婆派遣他的白猴子將軍名叫哈努曼,去羅波那的地盤查看悉多的情況。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當哈努曼被羅波那的部隊抓獲,將他放在火圈中并試圖燒死他。白猴勇士非但沒有被火燒成灰燼,身體也毫無損傷,并沖破火的包圍來到羅波那的宮殿。于是,開始了兩股勢力之間的戰(zhàn)斗。一開始,羅波那和他的隊伍設法控制住羅摩。然而,羅什曼和哈努曼帶著猴群前來援助,打敗了邪惡的巨人。
舞蹈最早出現(xiàn)在1930年,后經(jīng)巴厘島舞蹈家Wayan Limbak和德國畫家結(jié)合羅摩衍那傳奇史詩共同創(chuàng)作出了戲劇性的表演形式。一般在露天日落時分舉行,通常在高高的懸崖上面向大海,戲劇完全取決于自然的光線。黃昏開始,故事繼續(xù)陷入黑暗,只有來自火把閃爍的光線。戲劇本身不使用任何人工布景,也不涉及樂器。他們的創(chuàng)新舞劇在世界上巡演,使這種舞蹈走紅至今。
在印尼這樣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巴厘島上的人們卻普遍保留著印度教的習俗,舞蹈也是一種外化的信仰表達。早在公元4-5世紀時,印度教就已傳入了印尼的西爪哇和加里曼丹。公元760年左右,東爪哇國王在巴厘島南部建立一個印度教國家。在此之前,巴厘人祭祀對象是“祖先和族群知名人物的靈魂以及自然力量”。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論主宰著原著民的精神世界。巴厘因素對印度教的滲透既包括宗教教義內(nèi)涵方面也涉及祭祀儀式等外在形式。
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巴厘島的舞蹈表演大多源于印度教義或古老的傳說,并且分為很多種,適用于不同的祭祀場合。除了凱卡克舞之外,也廣受歡迎的巴龍舞描述的是善惡勢不兩立的故事,劇中無論是服裝、身段、角色扮演、配樂以及劇情發(fā)展上都簡單易懂,輕易地超越了語言的隔閡。巴龍(Barong)是善神的化身,由雙人演出,如同中國的舞獅,只是頭部較似北京犬。讓特(Rangda)是惡神的化身,形如女巫一頭雜亂的長發(fā),尖而長的指甲。巴龍舞表達了善與惡兩種勢力的均衡與無止境的對抗,而非一般戲劇所強調(diào)的貶惡揚善。巴厘島人對善惡的特殊觀點也同樣在其善惡門建筑中可以發(fā)現(xiàn)。劇中除了優(yōu)美的雙人舞蹈,也穿插了丑角詼諧的表演,加上武場的演出,使得巴龍舞成為老少咸宜的舞劇。
舞蹈在古老的文明中也起著教化民眾的功能,如今,靈動的舞姿也是一個族群張力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