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兵
摘要: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適應過來,都覺得高一數學難學,特別是意志品質薄弱和學習方法不當的那部分學生就因此過早地失去學數學的興趣.如何搞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數學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跨過“高臺階”,已經成為高一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數學;銜接;教學
一、出現的問題
高中數學較之初中數學從內容、思維方式、學習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跨度,甚至出現斷層。許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因不適應高中數學學習,數學成績直線下降,初中數學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困難,甚至一些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放棄學習數學。直接影響以后高中三年的學習。只有盡快讓學生適應高中數學學習,完成初高中數學銜接,才能讓學生真正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
二、初高中數學的變化
在全國開展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當下,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目的之一納入大綱。它是以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三個基本能力作為前提和基礎,要求“會提出、分析和解決帶有實際意義或在相關學科、生產和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問題,進行交流”。高中與初中數學相比:思維方式從直觀到抽象;學習內容從單一到復雜;語言表述從淺顯到嚴謹;分析計算從定量到定性。同時教材從數學的知識體系出發(fā),把抽象復雜的“函數”必修一部分放在高一學習,因此高一新生普遍覺得數學難學。
(一)教材的變化
初中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接近生活。而高中數學以嚴謹簡練,抽象概括的語言方式敘述,理論性強。
初中教材的特點:對概念的沒有嚴格定義或對概念的定義不全;對許多定理直接用公理形式給出而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教材難易梯度平緩,比較直觀。
高中教材的特點:概念敘述嚴謹、規(guī)范、多而抽象;定理論證嚴謹邏輯性強;知識內容難度都明顯加大;新教材內容的調整降低的幅度小,甚至沒有降低。因此,初高中新教材的內容調整后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內容的難度差距。如初中數學教材對二元方程組,二次函數、三角函數、因式分解、不等式、分數指數冪等內容,在難度、深度和廣度上大大降低了,而這些在初中教材中“淺、少、易”的知識在高中學習中要求熟練靈活運用,起點升高,難度加大。
(二)教法的變化
中考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考試,因此題目并不具有選拔性,學生比較容易考得高分。目前我國還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而高考作為為高校選拔好成績的學生的較公平的方法,其題目具有很強的選撥性。
在升學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下,在初中,很多老師將各種題建立了統(tǒng)一的思維模式,用機械的、便于操作的確定方式,確定了各自的思維套路。同時課堂容量小,練習時間長,甚至一些題通過反復練,達到機械記憶的效果。學生依賴于教師提供的解題套路,通過反復多次練習就能得到較高的分數。而高中數學內容多、課堂容量大、練習時間少,要求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高考難度的壓力下,高中教師往往加大課堂容量、補充并加深知識,造成高一新生的不適應。
(三)學習方法的變化
初中生在學習上依賴心理很明顯。學生缺乏積極的思維,遇到新的問題不會自主獨立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于老師或者家長講解,依賴性較強。升入高中后教師的教法變了,家長輔導的能力也跟不上了。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不會定計劃,課前沒有預習;課堂上忙于記筆記,但對要點聽不全,沒有跟上老師思路,或者某一知識斷片,一節(jié)課就像聽天書;課后不及時復習、鞏固、總結知識間的聯系,沒有真正理解知識、不會靈活運用。高一新生普遍存在能聽懂但不會做題,作業(yè)會但考試不會的情況?;溯^多的時間學習數學,結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四)學習能力的脫節(jié)
一些學生思想松懈,認為初一、二時并沒有用功學習,只在初三發(fā)奮就輕而易舉地考上高中,因此認為在高一、二也不用太用功,只等高三再努力也會考上大學。
初中對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只限于平面幾何證明,知識邏輯關系的聯系較少;運算僅限于四則運算,公式參量較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對初中學生的數學思想要求不高。
高中數學更抽象,邏輯思維強,對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思想要求較高。
三、做好初高中銜接的主要措施
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數學教學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滲透四大數學思想方法,即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等價與變換、劃分與討論。這些思想和能力雖然在初中數學中有所體現,但在高中教學中更加充分地反映出來。這些能力、思想方法正是高考命題的要求。
(一)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
高一開學初,教師可通過摸底測驗、與學生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圍繞高考大綱和教材,將初中所學較簡單而高中要求較高的內容集中復習加深,做好知識的查缺補漏工作。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qū)別,建立知識網絡。在講授新知識時,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針對學生所感受到的難點和興趣點,將探究的某一些環(huán)節(jié)貫穿在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其求知欲和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對易錯易混的知識加以分析、比較和區(qū)別,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溫故而探新的效果。明確高考對高一內容的相應要求,注重對知識的真正理解,掌握基本方法思想。另外,及時了解學困生的情況,幫助其找到存在的各種問題,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
(二)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
關鍵是學習方法改變。針對高中數學內容多、進度快、學生易忘記等特點,注重知識的循環(huán)復習,增加錯題本,注重總結。
總之,初高中數學的銜接,既是知識的銜接,又是教法、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師生情感的銜接,只有綜合考慮學生實情、課標和大綱、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較完善合理的措施。在教育、教學中沒有固定的方法,但也不是無章可循的。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要改進和完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在教師的要求和幫助下,盡快適應高中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