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美國的科學家用猴子做過一個實驗,挺有意思。
兩個并排挨在一起的籠子,每個里面各關著一只猴子。實驗員要求左邊的猴子把籠子里的一顆彩色石子遞出來,猴子很聰明,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于是得到了一片黃瓜的獎勵。實驗員又要求右邊的猴子完成同樣的任務,這只猴子也挺聰明,也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于是得到了一顆葡萄的獎勵。
看到右邊的家伙居然得到了一顆葡萄,看得出來,左邊的猴子多多少少有點吃驚。此時,實驗員又要求左邊的這只猴子再完成一次任務,猴子很聽話,完成了任務,又得到了一片黃瓜。猴子遲疑了一下,把爪子里的黃瓜片,扔出了籠子,大約是怕實驗員不明白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一邊指同伴,一邊還想把爪子伸出籠子夠葡萄。實驗員沒理它,又要求右邊的猴子完成了同樣的任務,又獎勵它一顆葡萄。
看到右邊的猴子又得到了一顆葡萄,左邊的猴子不干了,一邊大聲“抗議”,一邊用爪子用力地拍打籠子以示強烈不滿。也是,哪能這么欺負猴呢?實驗員不為所動,繼續(xù)自己的工作,又要求這個大聲嚷嚷的猴子再完成一次任務,猴子雖然很不滿,但還是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務,或許是認為這次怎么著都應該得到一顆葡萄的獎勵吧。很不幸,它又得到了一片黃瓜。它顯然被激怒了,馬上把黃瓜片扔出了籠子,然后開始跳著腳地拍打籠子。
但現(xiàn)實總是很殘酷,實驗員仍舊對它熟視無睹,繼續(xù)平靜地要求右邊的“寶貝兒”完成任務,然后又不出預料地獎勵給它一顆又大又甜的紫葡萄;迅速吃完葡萄后,這個“上帝寵兒”的平靜外表下,卻壓抑不住地透露出一副滿足、愜意、炫耀的神情。此時此刻,左邊的這只倒霉蛋兒,徹底地抓狂了,暴怒著在籠子里竄來竄去,一邊拍打籠子表達自己最強烈的不滿,一邊還指著隔壁的家伙“吱吱”吼叫。
猴子有感知不公的能力,而且,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公,它們既會抗議也會行動。猴子尚且如此,人當然就更不用說。對不公的感知能力,于人而言,幾乎是靈魂基層的一種本能,柔軟而敏感,稍被觸動,精神世界馬上就會涌浪陣陣,被觸動得厲害了,掀起滔天巨浪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有了這樣的基因基礎,所謂的人類文明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與五花八門的不公持續(xù)戰(zhàn)斗的歷史。當不公現(xiàn)象被普遍性地抑制、壓倒,這個時候,大多數(shù)人的心情就會比較舒暢,社會看起來就比較和諧、安定,運轉起來也就比較順暢,全社會的產(chǎn)出和積累就比較高;反之,如果不公大行其道,成為某一部分人的習慣,社會就終將陷入黑暗時代,動蕩、戰(zhàn)亂將成為主宰,人類社會就終要付出相應代價。
當年,孔夫子就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安痪?,是不公的一種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大家兜里的錢都被一個人或幾個人掏到自己的兜里去,而社會又能保持穩(wěn)定、和諧、欣欣向榮,未來不知道會不會有這樣的社會,起碼過去沒有過。
(摘自《證券時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