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理想
摘要: 作為翻譯技巧的減字法、省略和加字法,是西漢翻譯教學經常會用到的技巧與方法。本文從比較西漢兩種語言各自的文體特點著手,找出原語與譯語在諸如語篇、句子結構、語言表現手段等方面的差異,探索出西漢互譯教學過程中正確使用減字、省略和加字的技巧。
關鍵詞: 減字法 省略法 加字法
中圖分類號:H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009-02
翻譯教學是外語教學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西譯漢不等于用中文寫出一個個“對應”的西語句子,而是用符合漢語規(guī)范的流暢的語言把我們所理解的原文信息重新表達出來,翻譯的成品應該是盡可能地道的中文語篇。
一、減字法
漢語和西班牙語的表達方式不同,句法和詞法也有很大差別,在表達原文信息時,為了譯文通順、地道、明了,教學中我們通常會采取減字或省略法。例如:
(一)特殊文本的格式調整
在翻譯公文類篇章時,格式方面可按照譯語習慣調整、簡化。比如證書的翻譯,西語中常見格式的開頭為:Quien subscribe…certifica que…,結尾部分為:Para ser presentado ante quien corresponda expido el presente certificado que firmo al pie。中文格式的開頭則是:茲證明……,結尾部分更可簡單地譯為:證明人(移行后簽字)。
(二)句子結構的刪繁就簡
西語的各類形和句譯成漢語時,應盡可能去掉“因為”“所以”之類的“功能詞”,使之變換成漢語的意合句。除原因復合句外,以下西語句型中的結構標記也常被刪減:讓步副句的aunque、結果副句(或后果副句)中的tan(tanto,tal)...que...、時間復句中的cuando、條件副句中的各類先行詞等。此外,像ser demasiado... para...或ser lo suficientemente...(como)para...之類的“結構框架”,當譯成漢語時,同樣應該去掉,因為原語中的這種強制性結構在譯入語中很可能造成冗長的效果,考慮到漢語簡潔、流暢的文體特點,最好隱化這些結構標記,例如:
EI pelo me creció lo suficiente como para sujetarlo con un coletero.
[譯文]我的頭發(fā)長得可以扎成馬尾了。
此外,講究形式邏輯的西班牙語慣于從事物內部進行觀察、描寫,因此常用一些在漢語看來似乎是多余的形容詞副句來限定人、物或某些抽象概念,當譯成漢語時,這些從句自然無需保留。例如:
el dentimiento que nos embarga
[譯文]我們(心中)的感受
los árboles que se suceden a lo largo del camino
[譯文]路邊(成排)的樹木
譯文中若保留這些分詞的意義,定會顯得十分啰唆,而減字法的使用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語言表現手段的變通
西漢兩種語言表現手段迥異。作為羅馬語族之一的西班牙語,遣字造句常用迂回、鋪陳手法,這和漢語的結構性簡練大不相同。西語中常用動詞短語表達漢語中用助詞或副詞表達的意思。例如:
No acaban de llegar.
[譯文]他們始終未到。
Alcanzó a decir...
[譯文]他勉強或“總算”說了句……
在很多情況下,西語中的動詞會被由兩三個詞組成的同義短語所代替。例如:
consultar: celebrar consultas
cerrar: hacer su cierre
西語中這種“拖長節(jié)奏”的效果,很難在譯文中再現。除動詞短語之外,一些前置詞詞組(比如 de cara a,a nivel de,porespacio de,en aras de)以及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類的“擴充詞”翻譯時同樣可作某種程度的簡化。例如:
penalizar→ penar
recepcionar → recibir
此外,西語用各種迂回、曲折的表現手法求美、求雅,公文、演說等語篇的習慣性繁復自不待言,就是普通語篇,甚至日常會話,也充斥著種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比如,平常人在向別人提出請求時,有時也會使用外交辭令:No habría forma de que...?(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 ;打電話時,則可能用如下方式詢問對方姓名:Con quién tengo el gusto de...?(我有幸與之講話的是哪一位?)譯文若執(zhí)意表現這種迂回手法,效果可想而知。
(四)冠詞的隱化
西譯漢時,冠詞有時需要隱化。例如:
Los damnificados del terremoto siguen en la calle.
[譯文]地震災民仍然露宿街頭。
此處定冠詞la應當“忽略”,不能譯為“那條街上”。因為原文并不是要指某條具體的街。(說話人常常不需要讓聽者明白自己所說的是什么特定的事或哪個特定的人,或者說話人就是不明說,聽話人也清楚所指為何物,在這種情況下,硬要譯出冠詞的意思就有點畫蛇添足了。)
二、省略法
(一)名詞省略
在名詞詞組中,省去作為中心詞的名詞,只用冠詞加形容詞(或類似于形容詞的其他成分)來表示,如在La consultora(咨詢公司),La cervecera(啤酒公司)等詞組中,“公司”一詞(西語中的相應詞為陰性單數)被省略。這些詞組已普遍使用,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其意思也很清楚。endprint
(二)動詞省略
指在下文中省去與上一句中的動詞相同的動詞。例如:
Sonrían poco y eso con cierto desdén olímpico.
[譯文]他(她)不常微笑,就是露出笑臉,也帶著某種高傲、不屑的神情。
(三)句子的一部分乃至整個小句被省略
No tengo más que decir.O sí, apenas una palabra para pedir un instante de silencio...
[譯文]我沒有什么好說的了。不,還有一點,就一句,要求大家肅靜……
西語類似的省略句中,一般都是用逗號作為省略的標志,西譯漢時,只要明白逗號的這種用法,就不難從上下文中找到隱含的省略成分,然后在譯文中加以補償,并按漢語習慣組織成句。
(四)代詞的省略
在多數情況下,西語在使用及物動詞時,總是要求帶出直接補語(或連同間接補語),所以在西語動詞前后經常出現用作補語的代詞,而在漢語中,只憑上下文就能明白此類代詞所含的意思,翻譯時就要按照漢語習慣,該刪就刪。例如:
Piénsalo.
[譯文]想一想吧。
Cómo lo pasaste?
[譯文]你過得怎么樣?
(五)形容詞副句中關系代詞的隱化
El professor me tendió una mano temblorosa que yo estreché sin demasiado convencimiento.
[譯文]老師顫巍巍地伸出手來,我猶猶豫豫地握了握。
(六)漢譯西省略
我們的黨是光榮的黨,偉大的黨。我們的人民,也是光榮的人民,偉大的人民。
[譯文]Nuestro partido es glorioso y grande,también lo es nuestro pueblo.
這里省略了很多重復,而且用了lo來代替glorioso和grande兩個形容詞。這是西語中相當簡練而且表達力很強的一種表達方式。
牛鬼蛇神與麟鳳龜龍并長。
[譯文]Los malos espíritus y demonios aparecieron junto con unicornio y fénix.
這里的陳述與原文不一致,沒有譯出“?!薄吧摺薄吧瘛?,反而增加了“邪氣”(malos espíritus),作為牛蛇神的引申意義。另外,“龜”“龍”也沒有譯出來,因為在西語中的tortuga y dragón沒有什么褒義而言,因此只保留了“麟”“鳳”,這兩個詞在西語文化中是含有褒義的,可以和“鬼邪”形成鮮明反照,其語言形象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三、加字法
加字和減字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西漢兩種語言實質上的區(qū)別導致西漢互譯時減字的情況更加普遍,但有減必有加。西漢互譯時一方面要刪減,一方面又必須用漢語的外部補足語來加以顯化(比如用“過”“了”“著”“可能”“想必”“原本”等詞來表示西語動詞的“體”“式”等等),而在句子結構的轉換過程中,特別是在拆解西語的長句或復雜成分時,一方面常要省去西語中由連接詞、代詞等表示的結構標記,另一方面,又要在譯文中補充過渡信息及照應詞,才能形成意義連貫的漢語句群。名詞的替代就花樣繁多(用代詞替代名詞的各種情況及翻譯中如何“顯化”),例如:
El invierno era malo, no lo hubo bueno en la posguerra. De los de la guerra es mejor no acordarse. Un invierno malo presupone que el hambre es el aval del frío y no hay frío mayor que el de los estómagos vacíos. Poco que comer y casi nada con que calentarse.
(Luis Mateo Diéz, Fantasmas del invierno)
[譯文]那個冬天很糟糕。戰(zhàn)后沒哪個冬天是好的,至于內戰(zhàn)時期的冬天,就不用說了。所謂糟糕的冬天,就是饑寒交迫??罩亲拥睦涫亲铍y熬的冷。沒吃的更沒有柴火可以取暖。
此句中的lo替代了上文中的invierno(冬天),翻譯時必須加以顯化,至于后面兩處打上了下劃線的部分,乃是用冠詞加上形容詞或類似于形容詞的其他成分來表示中心詞的情況(在los de la guerra“內戰(zhàn)時期的所有冬天”這個名詞詞組中,中心詞inviernos被省略;在詞組el de los estómagos vacíos 中省掉的是陽性單數名詞frío這個中心詞)翻譯時均作了顯化處理。
又如西語的分詞結構轉換成漢語的小句時,往往要重復分詞所修飾的名詞。還有就是對西語中大量使用的省略手法及替代手法的顯化與補償。先來探討一下“補償”:西語豐富的詞形變化(包括各種詞類的性數變化及動詞變位)使省略法成了語篇銜接的常用手段,因為借助性數一致等前后照應手段,隱去的內容不僅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反而突出了其余部分的信息。西語省略手法的運用(經常和冗余手法搭配使用),常因隱去了已經交代過的信息,而更加凸顯要傳遞的新信息。我們在翻譯時也應隨著原文作者的意圖適當強調原文所要突出的內容。
再來探討一下“顯化”(或明晰化):這涉及西語的另一個重要銜接手段——替代法。西語慣用各種替代方法指代包括形容詞、副詞、動詞在內的各類實詞,如用hacerlo替代其他動詞,用中性代詞lo替代形容詞等等。例如:
El joven ha dejado de serlo.
[譯文] 那個年輕人已不年輕。
在西漢兩種語言的對譯中,有時候加一些詞才能使譯文更加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因為原文中有缺位現象,譯文中需要補位,這不是不“信”,而是最大限度地體現忠實。漢語是一種意和結構,西語是形和結構,所以譯成西語時肯定要加一些連接詞之類的成分來承上啟下。但加詞并非無中生有,而是要使原來暗含其中的意思“浮出水面”。
四、結語
翻譯的目的不在于尋找原語與譯語間形式對應的等式,而是要從兩種語言的結構對比入手來決定我們的翻譯對策。
參考文獻:
[1]盛力.西漢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Edimburgo,1965.
責任編輯: 于 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