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芳
摘要: 在美國文學(xué)中,奴隸制度這一主題是其重要內(nèi)容,涉及奴隸的生存斗爭和南北戰(zhàn)爭乃至整個美國社會的狀態(tài)??茽柹烟睾诘碌摹兜叵妈F道》從多個人物角度講述了一個自小被母親拋棄的女奴科拉,在逃亡中通過象征著抗?fàn)幣c希望的地下鐵道找尋希望與自由,為今人展示了鮮活生動的血與愛的歷史記憶。
關(guān)鍵詞: 科拉 敘事方法 人物形象 歷史痛苦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101-03
在文學(xué)史上,關(guān)于美國奴隸制度的文學(xué)作品可謂汗牛充棟,諸多著名作品如《湯姆叔叔的小屋》等引起了美國深刻的社會變革,20世紀70年代的《根》《紫色》《寵兒》則掀起了美國文學(xué)界的黑人文學(xué)高潮。同時,黑人女性文學(xué)自20世紀70年代蓬勃發(fā)展后,黑人女性形象便日益飽滿。本文作者科爾森·懷特黑德憑借《地下鐵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獎,堪稱傳奇。這本書不僅是對黑奴境遇和奴隸制的拷問,也是女權(quán)主義的伸張。這本書一經(jīng)問世,便好評如潮。奧巴馬稱:“它讓我們回憶起在幾代人間的奴隸買賣之痛,不僅在于將其公之于眾,還在于它改變著我們的思想和心靈?!盵1]這本書不僅書寫了一個黑人少女驚心動魄的逃亡故事,更寫出了人類內(nèi)心深處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從更深的角度而言,“在這場備受磨難的逃亡之旅中,地下鐵道也在拷問美國民主最核心的部分,衡量了理想的愿景與赤裸的史實之間存在的鴻溝。”[2]本文從此書的敘事方法入手,分析其獨特的寫作技巧、豐富的人物形象及不同視角下所呈現(xiàn)的故事和隱藏在故事背后的歷史,對過去乃至當(dāng)今提出思考與啟發(fā)。
一、含蓄深遠的黑人敘事
《地下鐵道》文字樸實,但其筆法嚴謹,以第三人稱的冷酷視角講述了一個備受折磨的黑人少女科拉逃亡并獲得自由的故事??评且粋€南方種植園中的奴隸,父親早亡,母親丟下了一切包括她逃亡不知去向。而母親的逃亡成功也成為故事的一條主要線索。母親逃走后,她在種植園中不僅要忍受奴隸主的殘忍對待,還要忍受其他奴隸的欺凌。在被奪走外婆和母親留下的木屋和屋邊的菜地后,即使已經(jīng)被趕到放逐苦命人的伶仃屋,她還是揮起了斧頭反抗,將鳩占鵲巢的狗屋劈碎,作為伶仃屋的取暖之薪。之后,與西澤結(jié)識相約逃亡。他們穿越沼澤的黑水、野草地,逃離了獵奴者里奇韋的追捕,但是她的朋友小可愛卻不幸被抓回。所幸的是她和西澤在地下鐵道的接頭人弗萊徹的幫助下順利逃到了南卡羅來納。他們以為過上了沒有虐待的自由日子,于是在他們準備留在此地時卻發(fā)現(xiàn)這里只是換一種方式榨取他們的尊嚴、自由和生命——通過戰(zhàn)略絕育來控制黑人的數(shù)量,同時將他們當(dāng)作梅毒實驗和解剖尸體的對象。而發(fā)現(xiàn)這些真相的時候,獵奴者和巡邏隊又緊追而來。當(dāng)她從監(jiān)獄里出來后開展第二次逃亡的時候,西澤失去了生命。她到達了北卡羅來納,寄居在廢奴主義者馬丁家的閣樓之上,然而正當(dāng)她感受到女主人埃塞爾的關(guān)心時,卻被馬丁的女兒出賣,馬丁和埃塞爾被處以絞刑,而她落到了里奇韋的手中。在幾次逃跑失敗后,科拉最終被一群持槍的黑人所救,前往印第安納的瓦倫丁農(nóng)場,遇到了自己的愛情——羅亞爾,她正準備接受他的時候,瓦倫丁農(nóng)場遭遇了一場大屠殺,她的愛人離她而去,她再次落到了里奇韋的手中。但是這次她依靠自己的力量擊倒了里奇韋,逃到了自由之地。
這段故事作者以含蓄的筆法敘述了殘酷的人間煉獄,與《紫色》《寵兒》的直接相比,作者對濃重的暴力色彩的描述是委婉的,但是更讓讀者深覺壓抑和悲憤,正如少女科拉一樣壓抑沉重,書中沒有大量的描繪,只是冷靜地用幾行字寫下我們未曾經(jīng)歷卻感同身受的悲慘。“蘸著辣椒水,用力搓他們血肉模糊的脊背。”[2]諸如此類。含蓄的筆法卻透著深遠的思考。在寫科拉發(fā)現(xiàn)了南卡羅來納的節(jié)育措施后,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這個政策的背后意圖,而是通過科拉睡得不安穩(wěn)的時候的思考——“她們相信自己的事可以自己管。但這些婦女仍然被人成群地牧養(yǎng)著。不像從前那樣是純粹的商品,而是家畜:按需繁殖,任人閹割?!盵4]所揭露的是美國人不愿意正視的歷史,以所謂的戰(zhàn)略節(jié)育來控制黑人的數(shù)量,消除他們那些殘缺的、不好的基因,仿佛成為造物主去決定一個種族的前途,這樣深刻的歷史意圖讓人不寒而栗。在冷靜沉默的描述中,曾經(jīng)的蓄奴制留下的創(chuàng)傷更加慘烈,讀者看到的卻只是冰山一角。
同時,含蓄的筆法還體現(xiàn)在隱喻的使用上。地下鐵道原是一種比喻,指美國內(nèi)戰(zhàn)前民權(quán)活動家們?yōu)閹椭戏椒N植園中的非裔奴隸逃往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而設(shè)的秘密路線網(wǎng)絡(luò)和避難所。但在懷特黑德的小說中,“地下鐵道”卻成為真實存在的鐵路系統(tǒng),小說的主人公科拉就是搭乘地下鐵道的列車向北逃亡的。地下鐵道的真實化,不僅為小說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媒介,同時與美國歷史上的女權(quán)運動密切相關(guān),也突出了本文的女性角度。不僅僅是加強黑人女性這一文化形象,同時更突出了黑人女性性別意識成長的過程。
并且,作者以第三人稱來敘述,例如科拉說,科拉哭,而不是我說,我哭。在使用第三人稱的同時,作者很少加修飾詞,更為冷靜客觀地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一切發(fā)生的事。同時,讓故事中的角色來講故事。這就使故事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完善情節(jié)和闡釋意義。例如通過里奇韋的講述,從獵奴者的角度看到了奴隸社會的殘酷,在那個時代,奴隸的存在是那么的合理合法,甚至抓捕逃奴可以成為一項超越其父親工作和理想的事業(yè),成為為神服務(wù)的途徑。對他來說,抓捕奴隸意味著金錢和名聲,他甚至能站在奴隸的角度,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抓捕。對黑奴而言,這是無奈的現(xiàn)實,是悲傷的。不同角色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但是又從各個維度將故事完整化,并且在兩種種族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效果:在黑奴世界里,既有像梅布爾、科拉、小可愛和西澤這樣的心存希望和善意的黑奴,也有摩西、布萊克這樣的將弱小的同伴踩在腳底下的黑奴,也有自由黑人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出賣黑奴甚至獵捕黑奴的;而在白人世界中,除了像蘭德爾這樣兇殘的種植園主為代表的白人,也有像弗萊徹、馬丁這樣的廢奴主義者為了幫助黑奴甚至可以犧牲生命的白人。他們之間糾纏不清的關(guān)系,是鮮明的時代的產(chǎn)物。endprint
由此可見,一個逃亡的故事,在作者的精心處理下,變得跌宕起伏,成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眼中,同時又有著多重視角和聲音的意義場[5],從而具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歷史內(nèi)涵。
二、強權(quán)下的失智者與抗?fàn)幷?/p>
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前,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變遷,廢奴主義者大量出現(xiàn),無論是出于時代因素還是道德因素,這些人在依然強大的現(xiàn)實中與奴隸制擁護者斗爭著,即便如此,在南方種植園中,奴隸們?nèi)匀辉馐苤鴼埧岬膭兿鳎瑤椭`的白人也要被殘忍地處以極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科拉的逃亡歷程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個抗?fàn)幷叩男蜗?,還有大量的失智者形象。在那個時代,黑人的形象是被人歧視的,他們被認為智力低下,他們“頭腦滑稽簡單,像孩子一樣,英語說得蹩腳”[6]。在《地下鐵道》中,一名執(zhí)法隊隊長聲稱:“比如我們州界另一邊的兄弟,竟然采納了荒謬的觀念,弄什么黑鬼的提升。教一頭驢子做加減乘除,還要更容易呢?!盵7]當(dāng)時黑人的形象是被丑化的,但是作者所描述的幾個黑人形象都是聰明勇敢的,無論是無畏的西澤還是勇敢善良的科拉,乃至里奇韋的小黑人跟班霍默都是機靈的。與文中白人的歧視和黑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故事中,最為突出的不僅僅是奴隸之間的弱肉強食,還有白人之間的告密和背叛。在故事開始,從科拉守衛(wèi)外婆和母親留下的遺產(chǎn)著手,通過阿娃與工頭摩西的交易將她趕到伶仃屋和年輕力壯的布萊克看中她的木屋和菜地作為狗屋的事件,充分反映了在強權(quán)的暴力統(tǒng)治下,奴隸們并不會都是同仇敵愾,反而是身在底層,互相覬覦彼此的利益,互相欺壓,漠視同伴所遭受的懲罰或悲慘境遇。為了博取主人的歡心,甚至可以比主人更加殘酷地對待黑人。同時,當(dāng)我們隨著科拉的逃亡路線前進,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白人世界似乎一樣充斥著暴力與欺凌:幫助黑奴的白人會遭到極端的對待,暴打甚至死亡,人們之間缺乏信任,為了一點利益,子女會告發(fā)親生父母,告密者無處不在。這樣的世界讓人不寒而栗。那么,這些失智者與抗?fàn)幷叩拿\又是怎樣的不同呢?
文中多次提及抗?fàn)幷咛油鍪”蛔セ氐慕?jīng)歷,與諸多的奴隸相比,他們是少數(shù),但是他們依然養(yǎng)活了獵奴者,獵奴者每得到一筆傭金,就意味著有一個甚至多個逃亡者被奴隸主處以極刑。文中對一個抗?fàn)幷咭彩翘优苷叽蟀矕|尼的處罰充分展示了這點:紳士和淑女,還有記者,共聚一堂,在宴席中觀看對大安東尼的處罰,他們就餐期間,鞭刑一直在進行,直至第三天,聚集仆役,開始最終的處罰。大安東尼身上被潑了油,嘴被縫上了,點火燒烤?!靶叹呙爸鵁?,烤焦了,燒壞了,木頭上的人魚鳥獸在火焰里扭動,好像活了一樣?!盵8]抗?fàn)幷叨鄶?shù)面臨失敗和殘忍死亡。因此,科拉的成功是珍稀的,是建立在無數(shù)幫助者的斗爭和犧牲基礎(chǔ)之上的,代價是巨大的。但是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人類本質(zhì)的追求??评叱隽颂油龅囊徊?,明知道前面會有更多的困難和悲慘,但是也要期待著前面有著不一樣的東西。實際上,自美國民權(quán)運動開展以來,黑人就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反抗著奴隸制。[9]科拉的母親梅布爾雖然實際上是被蛇咬傷沉入沼澤死去,但是在其他人看來,她與科拉都是奇跡,在無數(shù)圍追堵截中,在這樣嚴密的制度中成功得到了自由,不能不說這是抗?fàn)幷邆兦巴竟饷鞯囊粋€縮影,也是對奴隸制的沖擊,盡管只是兩個人,但這個沖擊會源源不斷地持續(xù)下去,因為抗?fàn)幷哂肋h存在。
而那些失智者,在麻木冷漠中度過他們辛酸的勞動生涯。文中的伶仃屋,住進去的都是各種不幸的奴隸,他們有的被監(jiān)工打成殘疾,有的錯亂了神志。而這些人中,被毀掉的男人,他們狂暴地利用屋中的女人的身體,他們是可憐,但是他們欺負更加弱小的同伴。他們?yōu)榕`制所控制,但是他們已經(jīng)被強權(quán)所同化,忘了自己的文化來源,失去了應(yīng)有的善良。而科拉在強權(quán)下,依然會去幫助他人,不會忘記去愛別人。在特殊的強權(quán)牢籠中,這些失智者不僅僅有黑奴,還有白人,就像納粹統(tǒng)治時期,人們也互相告密,防止自己進監(jiān)獄。這個時期的南方種植園,文中一個州由于實行類似的政策,人們在極端的情況下,人性中的利己主義也就凸顯無疑。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失智者,也有人性中善的一面。獵奴者里奇韋對待黑奴霍默的態(tài)度就充分展示了這點,他對其他的逃亡者都是冷酷的,但是這個霍默還是小男孩的時候,被賣時的傷感讓這個惡人動了惻隱之心,不僅給了解放證書,還在霍默不愿離去的時候?qū)⑺麕г谏磉吔o予照顧。而霍默每晚睡覺前將自己拷住才能安心的行為,更是極大地諷刺了這些失智者。
或許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希望通過科拉以及那些奉獻自我、善待他人的人,去對抗強權(quán)。
三、意識形態(tài)背后的歷史痛苦
對于任何民族而言,文化無疑是民族的靈魂,失去了文化的民族,必然會滅絕在歷史洪流之中。作者所要描繪的不僅僅是黑奴的悲慘和抗?fàn)帲窃诎兹酥辽系拇蟓h(huán)境中,黑人的文化喪失才是他們真正悲劇的源頭,而這些悲劇又是隱藏在意識形態(tài)背后的歷史痛苦。
“他們藏著呢,就像藏著寶貴的金子?!泵凡紶栒f。[10]科拉母親的一句話,展示了黑人原始文化的丟失和壓抑。他們來自于非洲各個部落,在漫長的海洋之途中,在無休無止的白人文化同化下,奴隸制為了簡明扼要,為了抹掉他們的身份,為了扼殺起義,抹殺了他們所帶來的文化印記,他們只能選擇被同化或者深深地隱藏,在歷史的角落里偶爾拿出來看看。科拉在一次次的逃亡中,逐漸加深對自己的認識,這不僅僅是自我認識,更是其靈魂深處的文化印記的覺醒,通過她的歷程來構(gòu)成黑奴歷史。
文中自第二章以后的每一章開頭,都是一則真實的奴隸懸賞通告。這些真實的歷史通告更能從細節(jié)上體現(xiàn)奴隸制的血腥。每一個逃跑的奴隸,都有詳細的告示,就像今天的通緝犯告示。作者將“地下鐵道”真實化,意味著作者可以將更多的歷史事件疊加串聯(lián),通過科拉的生命體驗,來揭露更多的歷史真相。對于過去,這是一種揭露,對于今天,是一種反思。作家梁鴻說,“從事藝術(shù)的人有一個基本任務(wù),就是把遮蔽在意識形態(tài)話語背后的東西清理出來。懷特黑德通過這本書找到自己的歷史,因為這段歷史跟他的生命息息相關(guān)。中國作家也面臨這個問題,你怎樣通過你的書寫去找到自己——你的身份、你在歷史里的位置和你同類的狀態(tài),這是寫作特別重要的一個意義?!盵11]在作者看來,美國人潛意識里更加不愿意承認這段歷史,這段歷史是對美國自詡民主和自由的最大諷刺。故事中多次出現(xiàn)《獨立宣言》和《圣經(jīng)》,明明是宣傳平等、民主和自由,卻被奴隸制解釋為黑奴就是低人一等,就該為白人服務(wù)。黑奴會背誦《獨立宣言》,僅僅是作為奴隸主的消遣,當(dāng)被奴隸主厭煩的時候,黑奴的生命便會喪失,似乎在象征著《獨立宣言》在南方種植園中的地位。白人堅持自己的理想,卻否定別人的理想。[12]科拉逃到南卡羅來納時,在自然博物館工作,扮演展覽里的黑奴。而在白人的展覽里,不準確和不一致的地方實在太多。這里沒有被綁架的男孩在刷洗地板,討白人綁架者的歡心。[13]實際上,直至現(xiàn)在,美國歷史依然有意避諱奴隸制的罪惡和痛苦。作者通過多年的學(xué)術(shù)積累和文學(xué)功底,以多變和強大的想象力撕開了隱藏在民主背后的歷史,這段歷史不僅對黑人是巨大的創(chuàng)傷,對整個美國歷史,都是一種痛苦。創(chuàng)傷敘事起到了情感宣泄和修復(fù)創(chuàng)傷的作用,構(gòu)成了獨特的創(chuàng)傷文化。其中,創(chuàng)傷小說成為集體創(chuàng)傷記憶的載體,再現(xiàn)了戰(zhàn)爭、經(jīng)濟蕭條、性別歧視等集體共同擁有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成為現(xiàn)代文學(xué)藝術(shù)中的特殊文類之一。[14]書寫這種歷史痛苦,不僅僅要跨越時間的鴻溝,還要跨越人性的復(fù)雜。也許如文中所言:“前一天夜里,里奇韋把科拉和她母親稱作美國天命出現(xiàn)的一道裂縫。如果兩個女人是一道裂縫,那么一個村落又該是什么?”[15]這不僅是對當(dāng)時美國現(xiàn)狀制度的沖破,更讓今天的人想起曾經(jīng)美國人不畏艱險和強權(quán),勇于爭取自由的決心和行動。這是黑人的痛苦和抗?fàn)?,也是美國的?chuàng)傷和追求。
科拉的抗?fàn)幒蜔o數(shù)“地下鐵道”同仁的自愿付出,就像在風(fēng)中飄搖的不滅光芒,雖然微弱,卻頑強地照亮了那片即將被晨曦取代的黑暗。[16]
參考文獻:
[1][2][3][4][7][8][10][11][12][13][15]科爾森·懷特黑德.地下鐵道[M].康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陳亞麗.奴隸制時代美國黑人的文化自覺與抗?fàn)帯庾x凱特·肖邦的小說《漂亮姑娘佐哈伊德》[J].外國文學(xué),2012(6).
[6]Yannella,Philip R.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xt From 1865 to 1929[J].MA,USA:Wiley-Black-well,2011.
[9]陳志杰.順應(yīng)與抗?fàn)帯`制下的美國黑人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
[14]王欣.創(chuàng)傷敘事、見證和創(chuàng)傷文化研究[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5).
[16]王宸.茫茫黑暗中的不滅之光:評科爾森·懷特黑德的《地下鐵道》[N].文匯讀書周報,2017-04-03.
責(zé)任編輯: 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