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教授)
有首民歌,在吳越一帶口耳相傳,類似民間“顛倒歌”。由于這詩中,句句有矛盾,被一些論者用來表征“邏輯矛盾”。此詩為:
一樹黃梅個個青,打雷落雨滿天星。
三個和尚四方坐,不言不語念真經。
實際上,這首詩與民間“顛倒歌”不同?!邦嵉垢琛辈捎谩肮叔e”手法,有意把事物說反,以突出幽默諧噱之味。如:“東西路,南北走,出門碰上人咬狗。拾起狗來砸磚頭,又被磚頭咬了手。老鼠叼著貍貓跑,口袋馱著驢子走。”把事物之間正常關系顛倒過來?!耙粯潼S梅”四句,有點像“顛倒歌”,但把它混同“顛倒歌”,則是出于誤解,或只看了字面義。這詩不僅沒有顛倒關系,連所謂“矛盾”也是字面義,內義沒有“矛盾”。
從字面看,既是“黃梅”,怎么不“黃”而“青”?既是“打雷落雨”,何來“滿天星”?三個和尚,焉能“四方坐”?既是“念”,該有聲,不可能“不言不語”?于是,它給人一種感覺,同“顛倒歌”一樣荒唐。然而,當我們細意考究,就會發(fā)現,這首民歌,與一般“顛倒歌”矛盾表達、折繞錯夸不同:表面上句句相悖,而字面背后卻存在不相悖之義理?!耙粯潼S梅個個青”,是說那果實,名為“黃梅”,未黃時個個呈現青色?!按蚶茁溆隄M天星”,是說雨天梅樹如傘,籠蓋于天空,樹下人仰面看時,青梅濕嫩,在閃電照耀下,如同滿天繁星。“三個和尚四方坐”,其中奧秘在于隱含“招提”一詞?!罢刑帷保笳Z,義為“四方”,代稱民間寺院。此處,“四方”,代指“招提”?!安谎圆徽Z念真經”,是指心念,即默念,不發(fā)聲。前兩句反映雷雨天梅樹景象,后兩句表現僧人于雷雨天專意念經。經此解釋,字面矛盾,已不復存在。可見這首詩構思精妙。
“一樹黃梅”詩,因在民間流傳,故有多種版本,或謂“一樹黃杏”,或謂“一樹紅桃”,或謂“陰天下雨”,或謂“無言無語念真經”等,但內容相同。有人謂此詩系僧偈,產生于北宋末年。方令子《峪村千佛寺圓寂石記》記載:“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一高僧南下布道。其弟子夢觀音吟偈:‘一樹黃杏各個青,陰天下雨滿天星。三個和尚四面坐,不言不語念真經?!钊?,起身尋師。數年后,至一山,見師微閉雙目,笑而不言。遇樵夫,詢知此地為子午谷善果山。遂開山造廟。廟宇未成,北宋亡。及佛寺竣工日,金人云集,深感罪孽之重,始釋屠刀云云。”此系傳說。然而詩能外彰舛背,內無錯訛,不失巧思獨用,頗具匠心。
唐人錢起《贈闕下裴舍人》中有句云:“二月黃鶯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F代有人認為此詩有問題,寫了篇文章,發(fā)表于大報上,題目是《說給詩人仔細吟》。文中指出:
唐詩中有“二月黃鶯飛上林”之句。黃鶯是一種夏候鳥,每年秋末冬初南遷至印度、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等地方過冬,直到翌年初夏才飛回我國南方。因此,在唐時長安是根本不會有二月黃鶯飛上林的。《大戴·禮記》中有:“二月有鳴倉庚(即黃鶯)”之說,這恐怕算是最早的錯誤記載,古人誤將其它鳥看作黃鶯了。
按文中所言,不僅長安二月不會有黃鶯,而且夏天也不會有,因為黃鶯于初夏飛回我國南方,長安自然不屬南方。如此一來,錯誤不止于《大戴記》及錢起,《詩經·豳風·七月》所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也錯了,《詩經·豳風·東山》所載“倉庚于飛,熠燿其羽”也錯了,《禮記·月令》所載“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也錯了。這就有些蹺蹊。產生于北方之詩及文何以屢屢言及北方所無之鳥?
原來,黃鶯品種多,其中有候鳥,也有留鳥?!墩f給詩人仔細吟》一文作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了誤判。
因此,在文壇,有必要“說與詩人仔細吟”,也有必要“說與論者仔細評”。
歐陽修《蝶戀花》有句云:“誰把細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他的另一首《蝶戀花》,有“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句?!短扑卧~鑒賞辭典》釋“玉柱”為:“指用玉所制成的箏瑟之柱”。釋“玉勒”為:“玉制的馬銜?!?/p>
這種解釋,實望文生義,未準確把握“玉”字之用法,特別是未準確把握“玉”字在詩詞曲賦中的用法。玉,作為礦物,主要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透閃石、陽起石一類)。廣義上的玉不僅包括硬玉和軟玉,也包括蛇紋石、青金石、瑪瑙、珊瑚、大理石及其他意義上的寶石。中國人自古重玉,于是,以“玉”形容品德或美好、珍貴之物。《孟子》有“金聲而玉振”之言,《禮記》謂“君子比德如玉”。玉可用來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美麗、珍貴之物?!坝耋w”“玉面”“玉顏”“玉人”“玉容”“玉女”等,是形容人或仙女,“玉堂”“玉柱”“玉樹”“玉鞍”“玉勒”等則指物之美者?!坝裨薄坝裎摹薄坝衤暋薄坝?編”等是一種美稱。因此,“玉砌”不是用玉砌之臺階,“玉鞍”也不是玉雕之馬鞍。玉畢竟珍貴,數量少,不可能用來做箏柱和馬勒,做成也不實用。
不難看出,《唐宋詞鑒賞辭典》之解釋,過于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