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羅
除去“道”的層面,我認為,從“術”的層面來講,“本真語文”,就是讓我們回到語文教學的原點、語文教育的原點。所謂“本”,就是以發(fā)展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所謂“真”,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建構為真,使語文教學做到真實、樸實、扎實,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以識字研究為起點的改革實驗,對詮釋“本真語文”,對于踐行“本真語文”,有重要意義。我之所以說是以識字教學為起點,意思是,此項實驗既要完善識字教學,還要往前走,在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的后續(xù)研究上,還有很廣闊的天地。下面按照幾個版塊來談談我對小學語文教育的思考。
一、識字、寫字和學詞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學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边@段話把識字的地位和重要性講得非常清楚。識字處于基礎地位,不識字就不能讀書,不能作文,識字不僅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而且是貫穿在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不僅是小學,初中也還有識字的任務。有了教育就有了識字問題,有了語文教育,教師就要破解識字的難關。
新中國成立以后,語文教學經驗有很多,但是最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還是識字教學方面的。起先是在“三五觀點”的指導下進行識字教學。所謂“三五觀點”,就是每篇課文只認三五個字,隨文識字,造成了識字教學的少慢差費。到了1958年,出現(xiàn)了黑山北關實驗學校、景山學校的集中識字經驗。同時期,還有斯霞老師的分散識字經驗。這兩種識字教學經驗,都可以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讓孩子認兩千多字,同時讀很多篇課文,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再后來又出現(xiàn)了部件識字、字理識字、韻語識字、注音識字、電腦識字,等等。課改之前,全國范圍內有一定影響的識字教學經驗就有三十多種。這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集中識字、分散識字和注音識字。
我認為,在這項實驗中,集中識字——利用漢字的構字方法是形,韻語識字——在語境中識字是魂。
如何讓識字教學更完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入學前已有的識字基礎。第一,可以在進一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掌握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齡前已經認了哪些字。入學后,這些字不必再逐個教,而是運用韻語識字的方法鞏固,指導學生大量讀、背,以此作為識字教學的起點,就會更快。第二,可以借鑒老祖宗“三百千千”的識字方法,利用民謠、兒歌、古詩詞、蒙學經典來進行識字。甚至可以仿照“三百千千”創(chuàng)作新時代的“中華文化頌”“兒童道德歌”等,利用三言、四言、五言的形式,把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娓娓道來。小學生在讀誦長篇韻文的同時,認識2000左右常用字字。這些內容跟“三百千千”完全不同,能體現(xiàn)時代精神,歌頌中國的歷史和文明,培養(yǎng)有民族精神、有國際視野、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現(xiàn)代中國人。第三,處理好識字與寫字的關系,處理好識字、寫字和學詞的關系,防止出現(xiàn)錯別字。
二、關于閱讀教學
語文教師花在閱讀教學上的時間最多,占到了語文課時的60%到70%,但是閱讀教學的總體效果不盡如人意。語文教師一定要改變不分年段、不分文本的題材和體裁,一概進行繁瑣的內容分析的現(xiàn)狀。在這上面,很多語文教師浪費了太多太多的時間。上海師大吳忠豪教授作過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自學課文達到的理解程度和老師教讀課文達到的理解程度相差無幾。這說明老師講讀課文進行繁瑣地面面俱到地內容分析是無效的,也說明學生學習任何一篇課文的理解不是零起點,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閱讀教學還要進行深入的改革。
第一,閱讀教學要把握住階段性。低年級閱讀理解的重點在字、詞、句上,培養(yǎng)學生從文本中提取簡單信息的能力。中年級的重點是詞、句、段,培養(yǎng)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對文本作出解釋的能力和預測推斷的能力。高年級的重點是句、段、篇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和對文本的內容、語言、人物、寫法作出評價的能力。教師只有把各年段培養(yǎng)目標弄清楚,才能改變目前一味繁瑣分析的現(xiàn)狀。
第二,加強課外閱讀。全國范圍內的許多地方,都對閱讀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改革,變一篇一篇的教課文為單元整組教學、單元整體教學,大量壓縮學生學習教材的時間,在課堂上開展課外讀物的閱讀??傊?,要精簡課內閱讀教學的時間,提高閱讀效率。單元整組教學,就是整組地自學,整組地解決字詞問題,整組地把握課文內容,整組地發(fā)現(xiàn)文章的寫法,整組地遷移運用。然后用節(jié)省下的課時帶領學生讀整本書。
三、關于習作教學
習作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習作課上的習作,第二部分是閱讀課上的練筆,第三部分是為了滿足學習和日常生活需要進行的書面表達。
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有動筆的愿望,要有習作的興趣,要有表達的欲望。老師要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找到最合適且最想寫的內容來寫,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才能寫出特點。曾經有位美國老師教作文,在課堂上讓學生把班里每個同學的優(yōu)點寫在紙條上,送給同學們,然后把這個過程特別是自己讀到紙條的感受寫下來。后來,學生長大成人了,有一位叫馬克的學生戰(zhàn)死疆場。在父母清理遺物的時候,在馬克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兩張紙,一張是當年同學寫給他的優(yōu)點,另一張是他當年寫的作文——《原來有這么多人喜歡我》??梢韵胍姡ㄟ^這次作文課,讓馬克找到了自信,讓全班同學學會賞識別人,起到了既學作文又學做人的作用。
四、關于國學啟蒙
國學啟蒙是語文課程里面應有的一項內容。學習母語也是學習、吸收、傳承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目前,整個大陸的大氣候是比較輕視母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中斷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在這一方面,與臺灣相比差得很遠。有專家研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和文學獎最多的幾個國家,無一例外地把母語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一個民族的科技、文化,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母語之上;個人智慧發(fā)展,必須以母語為支撐。外國語充其量只是一種工具。所以在小學教育中不僅要學好現(xiàn)代文,還要加上國學啟蒙這一課。讀一讀“三百千千”《弟子規(guī)》《聲律啟蒙》《增廣賢文》,乃至于《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中的片斷,去掉其中的糟粕,只誦讀,不必講。另外,通過校本課程,帶領學生古詩詞和短淺的文言文,了解一點書法、建筑、繪畫、戲劇等國粹。
理想中的語文課程應該包括識字課、教科書閱讀課、整本書閱讀課、習作課、寫字課、國學啟蒙課、語文實踐課等。在課時不增加的情況下,用從閱讀教學中擠時間的方法來豐富語文課程。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識字,為盡早閱讀打開了一扇窗,為日后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創(chuàng)出一條路。語文教學改革的道路要不斷走下去,為了孩子,也為了實現(xiàn)強國富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