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波
摘要:在我國全面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改革熱潮中,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成為中國電視深化改革面臨的兩個基本問題。“互聯網+”視域下,中國電視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相輔相成。電視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已經成為傳媒行業(yè)深化改革的國家戰(zhàn)略,中國電視的媒體融合轉型應該與電視公共服務功能相鏈接,全方位體現在內容融合、渠道融合、終端融合、技術融合等各個方面。以媒介融合為方向,以公共服務為目標,或將為實現中國電視在互聯網時代的綠色、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探求一種深化改革的可能性的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 融合轉型 公共服務 電視改革
2017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湖南調研時講話指出,要扎實做好迎接黨的十九大宣傳工作,高標準辦好電視臺,打造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強調要辦好新聞類、文化類和公益類等節(jié)目欄目,積極做黨和政府聲音的傳播者、社會主流價值的弘揚者、正向趣味能量的引領者、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踐行者。①7月20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fā)《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新廣電發(fā)〔2017〕163號),進一步強化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公益屬性和文化屬性,堅決反對唯收視率,堅決抵制收視率造假,鼓勵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經濟類節(jié)目的播出數量和頻次,倡導鼓勵制作播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chuàng)節(jié)目。
究其實質,“把電視臺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著重強調了中國電視深化改革的內容方向和公益屬性。至此,在全面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改革熱潮中,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成為“互聯網+”視域下中國電視深化改革面臨的兩個基本問題。
電視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相關研究綜述
當前,國內外有關“電視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研究的相關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視與新興媒體融合”的研究;二是“電視與公共服務”的研究。
2014年,我國“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深化改革政策出臺,“媒體融合”的國內研究迅速升溫,“電視與新興媒體融合”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這些研究大多以政策、經濟、技術等媒介環(huán)境變化為出發(fā)點,具體探求中國電視媒體從“傳統的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傳播”轉型的策略與路徑。
關于“電視與公共服務”的研究,在國外發(fā)端較早。從1936年世界上第一座正規(guī)電視臺成立并播出節(jié)目開始,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主要代表的公共廣播電視的探討就沒有停止過,其核心觀點是廣播電視頻率是稀缺資源,應代表和維護公眾利益。即使進入數字化時代,當網絡電視、IPTV、OTT TV等眾多電視融媒體形態(tài)紛紛亮相以來,“頻率的稀缺”逐漸轉化為“注意力稀缺”,但有關“公共利益、民主與歐美廣播電視的新自由主義化”②等問題,仍然是傳播政治經濟學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國內的電視學者,如胡正榮、石長順、楊乘虎等也對“公共電視”有獨到的關注與研究。在實踐層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從“村村通”到“戶戶通”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構逐步深化。在理論層面,有關電視的公共服務特性,以及電視公益?zhèn)鞑r值等相關研究也時有成果發(fā)表。
綜觀“電視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這一研究領域,上述兩個方面割裂研究較多,兩者緊密結合的研究較少。媒體融合是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交織,“互聯網+”視域下,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媒介,其未來融合轉型過程中的“公共服務化生存”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國電視融合轉型的辨析與思考
電視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在全球范圍內電視及互聯網視頻機構中不斷創(chuàng)新,比如英國BBC的新媒體策略、美國Youtube、Hulu、Netflix等視頻網站電視化融合,法國電信的IPTV等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案例等。中國電視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典型案例也日新月異,比如“無線蘇州”“芒果TV”“CNTV”“大象融媒”等。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在我國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傳媒業(yè)深化改革,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自然也置身其中。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先后出臺關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關于廣播電視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等指導性文件,對于中國電視融合轉型問題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7月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意見》的通知(新廣電發(fā)〔2016〕124號),提出在“十三五”后期,“融合發(fā)展取得全局性進展,建成多個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重點任務是要“樹立深度融合發(fā)展理念”,加快融合型節(jié)目體系建設、制播體系建設、傳播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技術體系建設、經營體系建設、運行機制建設、人才隊伍建設。2017年1月5日,中宣部在人民日報社召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總結交流近兩年來的經驗和做法,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并對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主要內容是:確立移動媒體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突破采編發(fā)流程再造關鍵環(huán)節(jié),抓好“中央廚房”建設,強化全媒體人才培養(yǎng)等。③這些“頂層設計”的理念和措施,為中國電視融合轉型提供了目標和方向。
按照發(fā)展傳播理論觀點,所謂“發(fā)展傳播”研究如何運用傳播學理論帶來社會的變化(Everett Rogers,1976)。④在歷經了發(fā)展傳播學的現代化范式、全球化范式之后,目前發(fā)展傳播學呈現出“參與傳播”的新范式,即強調發(fā)展傳播是一個社會過程,傳播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工具,但工具本身不是目的,人際傳播也必須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⑤
放眼互聯網時代的媒介使用,手機為載體的移動互聯網大行其道,這種“帶著體溫的媒體”巨大的黏性,已經使其正在實現保羅萊文森所預言的“互聯網將成為一切媒介的替代物”。在這種“媒介進化論”思想啟迪下,中國電視作為曾經的“第一媒介”,要想在雙向互動的“第二媒介時代”繼續(xù)發(fā)揮其思想輿論引導及信息娛樂中心地位和功能,融合轉型勢在必行。endprint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即從媒體融合的“相加”階段向“相融”階段的深化改革期。媒介生態(tài)與傳播環(huán)境變化,呈現出兩個焦點,即“搶用戶”和“融媒體”。在互聯網時代,中國電視應該堅持“內容為本、形式多樣、產品多元”,充分考慮用戶喜好,做好“云媒體平臺”,狠抓“融媒體產品”,保持內容生產優(yōu)勢,整合資源,流程再造,以對用戶的“影響力”作為得失判斷的標準。在網絡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的交織與混合中,電視媒介公共服務特性的塑造尤顯重要。
中國電視公共服務的目標與路徑
“公共服務”的概念源自1912年法國公法學者Leon Duguit,最早作為現代公法制度的基本概念,以后廣泛推行到包括廣播電視媒介在內的各行各業(yè)。⑥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以提高公民思想文化素質為目標,以傳輸覆蓋網絡設施為基礎,以廣播電視頻率頻道為載體,以新聞信息、科技知識、文化娛樂等為內容,綜合了技術服務、內容服務、社會服務及傳媒平臺服務等多重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構中起先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⑦
依照發(fā)展傳播學,電視公共服務是有助于社會進步、國民教育的重要領域,即使在互聯網時代,公共服務也是電視媒介傳播的核心價值所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與互聯網資金來源的多樣化和資本運營相比,中國電視是國有資本的特殊領地,國有與民營這兩種經濟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互聯網視頻與電視節(jié)目在內容選題、服務對象、權威信息發(fā)布等方面的差異性。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新廣電發(fā)〔2017〕163號),強調了中國電視深化改革的內容方向和公益屬性,大有倡導“公益衛(wèi)視”的意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對此問題做了專題研究,并提出五點具體意見:一是電視臺要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在踐行職責使命中守正出新。二是電視臺要全身心投入書寫人民偉大實踐,在記錄時代進步中砥礪創(chuàng)新。三是電視臺要牢記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在傳播真善美中弘揚正氣新風。四是電視臺要堅定文化自信,始終植根民族文化,在傳承發(fā)展中推陳出新。五是電視臺要發(fā)揚工匠精神,打磨精品力作,使其在大浪淘沙中歷久彌新。⑧
我國曾經有地方衛(wèi)視進行“公益衛(wèi)視”的改革,雖然最終效果不佳但由此引發(fā)的新聞傳播學界對于“傳媒公共性與市場”的學術筆談,對于中國電視改革中“公共電視”的實現路徑至今仍有借鑒的意義和價值。趙月枝教授的《重構社會主義媒體的公共性與文化主體性》和臺灣政治大學馮建三教授的《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多重模式,兼論中國改革》發(fā)表于《新聞大學》2011年秋季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呂新雨教授的《政府補貼、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電視的“公共性”》發(fā)表在《開放時代》2011年第9期。⑨在借鑒英、美、日、加、澳等多國公共電視的經費來源、管理法規(guī)和政府補貼等經驗的基礎上,馮建三教授認為:“在公有權的基礎下,承襲但又創(chuàng)新的財政與內容流通模式,可以是改革中國傳媒的優(yōu)先選項”。⑩
綜上所述,中國電視公共服務的實現路徑,在內容流通上可以依托于融合轉型所建立的以“中央廚房”為標志的現代傳播體系,在財政資金上可以因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扶持國產優(yōu)秀紀錄片、廣播電視公益廣告的政府補貼制度,借此推進我國電視的“公益衛(wèi)視”改革,制衡電視傳播娛樂化傾向和商業(yè)屬性,增強中國電視的公共屬性。在優(yōu)先路徑的選擇上,可以從“公益衛(wèi)視”開始,首先把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其他電視頻道的市場收入也可以對“公益衛(wèi)視”進行交叉補貼。
中國電視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相輔相成
“互聯網+”視域下,公共服務理念對中國電視融合轉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影響。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傳播不能取代電視的大眾傳播特性和功能,與互聯網的個性化社交媒體相比,電視的公共服務價值顯得尤其重要。具體而言,中國電視未來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與互聯網視頻娛樂功能進行比拼,而在于其公共服務的精神與價值導向。唯此,中國電視媒體融合轉型才是科學、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將互聯網環(huán)境下對輿論陣地的爭奪視為“極端重要的工作”,電視公共服務特性及其國有國營的特點,使公共服務成為互聯網時代電視媒介保持公信力,引導和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擔當。只有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才能真正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作品鼓舞人。如果失去了公共服務的特性,僅靠娛樂性信息和節(jié)目與互聯網媒介爭奪受眾眼球,電視存在的核心價值與意義將會受到遮蔽,難以發(fā)揮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作用。
總之,中國電視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相輔相成。在“互聯網+”視域下,電視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已經成為傳媒行業(yè)深化改革的國家戰(zhàn)略。中國電視的媒體融合轉型應該與電視公共服務功能相鏈接,全方位體現在內容融合、渠道融合、終端融合、技術融合等各個方面。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中國電視媒體“互聯網化轉基因”的融合轉型與公共服務,必將成為互聯網時代電視媒體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根本保障。以媒介融合為方向,以公共服務為目標,或將為實現中國電視在互聯網時代的綠色、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探求一種深化改革的可能性的路徑。(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互聯網+視域下電視融媒體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16YJCZH0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⑧田 進:《把電視臺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2017年7月7日,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1/339062.shtml。
②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頁。
③劉奇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2017年1月11日,第6版。
④⑤[比]瑟韋斯、[泰]瑪麗考,張 凌譯:《發(fā)展傳播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5頁。
⑥石長順,石 婧:《中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⑦國家廣電總局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農村廣播影視公共服務》,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頁。
⑨呂新雨:《學術、傳媒與公共性》,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頁。
⑩馮建三:《傳媒公共性與市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2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