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輝
國家紀念日與抗戰(zhàn)時期“孫中山”形象的塑造
文/郭輝
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近現(xiàn)代中國英雄、領袖等個人崇拜現(xiàn)象的形成都有其具體的歷史原因。孫中山崇拜是現(xiàn)代中國最為明顯的崇拜現(xiàn)象之一,影響著整個20世紀上半期。孫中山崇拜在其逝世前已開始,與之相應的孫中山的偉大形象也經(jīng)歷了一個建構(gòu)過程。國民黨政權建設的同時,就開始了構(gòu)建和推廣孫中山崇拜,一系列國家紀念日的設立即是重要的手段和措施。國家紀念日雖然紀念“孫中山”,但是在抗戰(zhàn)時期有著所需要的“孫中山”形象,借此為抗戰(zhàn)提供所需的精神力量。這也是社會動蕩、政局變化之際國家與社會對政治合法性資源的追尋過程。本文延此思路進行考察,試圖分析在抗戰(zhàn)時期國家紀念日建構(gòu)出一個怎樣的“孫中山”形象,即孫中山的時代性書寫問題。
1935年國民黨中執(zhí)會通過的《革命紀念日一覽表》中共有9個國定紀念日,其中有3個與孫中山直接關聯(lián):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紀念日、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5月5日革命政府紀念日。此外,“國定紀念日”的其他紀念日與孫中山也有或緊或疏的關系。《紀念日史略》涉及“總理”的有中華民國成立紀念日、國慶紀念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靶麄饕c”中明確要求宣傳“總理”的紀念日有:中華民國成立紀念日宣傳“總理就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中重要意義”;國慶紀念日“講述總理遺著”。由此可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在國家紀念日對孫中山進行推崇和宣揚,將之作為了重要紀念對象。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國父”后,“總理”一詞由“國父”替代,出現(xiàn)于國家紀念日的設置中。孫中山形象也通過紀念活動中的“唱黨歌”、“向黨國旗及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恭讀總理遺囑”等儀節(jié)得以展示。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對孫中山實行了“造神”運動, 開展國家紀念日的相關紀念活動即是其重要的手段與措施。
(一)志哀色彩的孫中山逝世紀念儀式
孫中山逝世后,他成為各方爭奪的重要政治符號資源。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難之下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利用孫中山逝世紀念的傳統(tǒng)資源,塑造悲壯、哀悼氣氛,達到思念、詠懷孫中山的目的,制造和強化“孫中山崇拜”。如孫中山逝世日舉行的紀念會,布置莊嚴、肅穆的紀念會場,以素色、松柏枝、彩牌樓、花圈等營造哀悼氛圍。實際上,為了準確操演,早在1929年國民政府就頒發(fā)《革命紀念日紀念式》,此后的紀念會基本儀節(jié)趨于固定,只是在具體操作上有少許的變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植樹紀念逝者的傳統(tǒng),自1928年孫中山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典禮始,孫中山紀念與植樹節(jié)即合二為一??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植樹典禮受到比紀念大會更多的重視,每年均舉行。
(二)志慶色彩的孫中山誕辰紀念儀式
國民黨用心策劃,希望實現(xiàn)對孫中山誕辰的全民紀念。慶祝紀念活動更是多種多樣,政府和民間皆參與。孫中山誕辰紀念日中樞舉行慶祝大會,慶典秩序與孫中山逝世紀念沒有太大區(qū)別,就儀式場景布置看,誕辰紀念也有對聯(lián)、松柏枝、牌樓等,但整體上凸顯喜慶色彩,用菊花、紅紙花邊等裝飾,以有別于逝世紀念。國民黨中央經(jīng)常在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舉行謁陵儀式。在孫中山誕辰紀念日,孫中山陵寢對外開放,形成開放式紀念,營造出志慶氛圍。不過,從九一八事變后到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孫中山誕辰紀念活動變少,甚至于1932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一度不放假、不召開民眾大會。但是,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各種志慶活動反而多姿多彩起來,如懸旗結(jié)彩、演劇、放電影、開展覽、舉行賽事、游藝、食壽面等。或正因國難深重,人民流離失所,需通過節(jié)日慶典鼓舞人心、精神安慰,需通過對偉人的紀念重塑對未來的期望。
某種時刻,語言比行動內(nèi)涵更廣,且更為深刻。國家紀念日運用各種話語塑造出偉大的孫中山形象,“救星”、“領袖”、“導師”等皆被用以形容孫中山。國家紀念日話語強調(diào)孫中山特殊地位,并描繪其經(jīng)歷、人格、精神等。抗戰(zhàn)時期的孫中山紀念話語尤其注重凸顯其人格與精神,在全國軍民中塑造精神楷模,以為抗戰(zhàn)動員服務。
(一)國家紀念日話語強調(diào)孫中山的崇高地位
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國飽受列強欺凌,而孫中山主張實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偉大的革命領袖”和“民族救星”等稱謂即成為孫中山的代名詞?!熬刃恰薄ⅰ熬戎鳌?、“導師”等在紀念會上有時成為形容孫中山的前綴。“民族救主”、“總理誕辰是中華民族新生命開展的紀念日”、“總理是中華民族的救星”等也作為會場標語、對聯(lián),“總理是民族的救星”、“總理是革命的導師”等口號得到廣泛傳播,將孫中山推向民族解放的最高峰,成為全民族共同敬仰的神圣人物。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政府需要獲取世界各國的同情與援助。在世界反法西斯語境下,孫中山不僅被賦予拯救中國及中國人民的責任,同時也被賦予拯救世界的責任。孫中山誕辰紀念話語塑造了孫中山拯救世界的偉岸形象,逝世紀念話語同樣強調(diào)其崇高的國際地位。該時期孫中山“救星”、“導師”、“領袖”的形象被大力宣揚。為使這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孫中山的經(jīng)歷、人格、貢獻、精神被細致地“建構(gòu)”起來,以塑造孫中山趨于完美的偉人形象。
(二)國家紀念日話語重建孫中山的偉大經(jīng)歷
孫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具體而言則是通過一系列革命手段謀求政治變革。紀念話語用革命的語言給孫中山的經(jīng)歷涂上五彩斑斕的意義,并將其有革命大志提前到13歲,顯然有建構(gòu)成分。孫中山一生被“革命化”,革命歷程被建構(gòu)得相當完整,成為國民黨各個革命階段的國家紀念日的宣傳重點??箲?zhàn)時期國民政府對孫中山人生經(jīng)歷的宣傳與重建,對激勵人們效仿孫中山,參與民族解放斗爭具有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孫中山革命的一生可以用當時國家紀念日話語中的一句話來描繪:“總理一生革命四十年,他一生的歷史,就是在革命過程中奮斗的歷史?!睂O中山“革命四十年”,在當時已有廣泛的共識,因為孫中山自己在遺囑中也說“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如此,則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應該誕生于1885年,正值中法戰(zhàn)爭之后。實際上,孫中山致力革命四十年是一個“偽命題”,至少在成立興中會前他并沒有堅決推翻滿清政府的思想,從《上李鴻章書》就可知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改良而非革命。當然,在國家紀念日話語中,也有人對此有理性的認識,認為:“總理二十八歲時,上書李鴻章,本來很希望滿清政府改革,后來看看沒有希望,所以便決心把滿清政府推翻?!辈贿^,一般人們盡量避免談論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書”事,有時則選擇輕描淡寫,認為是孫中山的嘗試。
(三)國家紀念日話語褒揚孫中山的偉大人格
抗日戰(zhàn)爭是全民族爭取獨立自由的正義之戰(zhàn),國家需要每位國人不計個人得失,起而響應,共赴國難。孫中山“大公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成為該時期紀念話語的重要內(nèi)容。國民黨大力宣揚孫中山清貧無私、以天下為己任的品格,意在呼吁各方人士效仿孫中山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全民抗戰(zhàn)服務。孫中山在革命行動上意志堅定。孫中山誕辰紀念結(jié)合中國抗戰(zhàn)背景,賦予了其革命意志新的現(xiàn)實意義,成為國民政府表達抗日意志,鼓舞軍民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精神動員。孫中山革命經(jīng)歷中堅強的毅力和意志,顯然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孫中山的這種意志堅定,被希望用到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抗戰(zhàn)中去。孫中山在待人接物上博大寬厚??谷諔?zhàn)爭時期,孫中山博大寬厚的品質(zhì)成為國民政府宣傳全民族團結(jié)共同抗戰(zhàn)的重要話語?!翱偫硪簧且哉\感人,以德化民,雖有鐵一般的意志,而有佛一般的心腸,因此才能夠感格同儕,領袖群倫,同志都樂為效死。”此紀念話語強調(diào)孫中山以德化民、寬厚待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是其得以匯聚人心的重要原因。孫中山的人格不僅是他革命行動的保證,也是激勵后繼者繼續(xù)革命的精神動力。該時期國民政府對孫中山無私奉獻人格的大力宣傳,旨在鼓動民眾從事抗戰(zhàn)活動。
(四)國家紀念日話語歌頌孫中山的偉大精神
艱苦的抗戰(zhàn)環(huán)境需要不懼犧牲的戰(zhàn)士,孫中山大無畏和犧牲奮斗的革命精神成為抗戰(zhàn)時期紀念話語中又一重要的內(nèi)容?!靶Х偫泶鬅o畏精神”的口號和標語在國家紀念日中非常流行,總理正是通過“大無畏之精神”才最后建立中華民國,而“全黨同志惟有精誠團結(jié),共赴國難,本總理大無畏之精神,領率全國民眾,爭國家之人格,求民族之生存”。孫中山的精神還包括犧牲奮斗的精神。孫中山畢生都在為革命奮斗,最后為之獻身,他一生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完成革命建國的偉大理想。孫中山在彌留之際還不忘喊出“奮斗”的口號,希望同志們能夠繼續(xù)努力,為革命而奮斗。他不僅與清政府斗、與?;逝啥?、與袁世凱斗,還與北洋軍閥斗、與帝國主義斗。紀念話語將抗日戰(zhàn)爭與孫中山精神聯(lián)系起來,只有繼承其犧牲奮斗的精神才能實現(xiàn)抗戰(zhàn)的勝利。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通過國家紀念日話語宣揚孫中山的靈魂不死、精神永存,以此為抗戰(zhàn)提供精神力量。
國家紀念日話語充滿了“權力”,這些話語雖然來源不一,發(fā)言者身份各異,但都出現(xiàn)在國家性紀念活動中,呈現(xiàn)出“八股式”贊揚,表現(xiàn)出了比較一致的思想,即塑造了孫中山的“偉人”形象。正是通過話語建構(gòu),不斷的話語重復,從地位、經(jīng)歷、人格、精神等方面國民政府構(gòu)建了孫中山的“偉大”形象,并通過這幾個部分制造并宣揚了“孫中山崇拜”。
“三民主義”作為孫中山思想的結(jié)晶,成為國家紀念日話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詞匯。孫中山已逝世,但其思想被保留下來供后人學習繼承,以為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當時國家紀念日紀念活動上的會場標語、對聯(lián),紀念會呼喊的口號中常出現(xiàn)“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成為“指針”,受人重視并不斷被解讀。“三民主義”的標語、口號受到如“總理”、“國父”般重視。
三民主義之所以受重視在于其重要性。1931年,首都各界總理誕辰紀念發(fā)表告同志同胞書,即將三民主義視為“中華民族生存的指針”。孫中山“創(chuàng)造三民主義,并指明社會進化是以民生為重心,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要生存于世界,一定要有立國的道路。三民主義就是總理指示我們立國的方針??偫碚f,三民主義不僅是要救中國,而是要救世界人類”。在三民主義指導下,孫中山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并將之作為立國精神。三民主義所以能成為指針,在于“三民主義便是采取古今中外各種學說之所長,復加以總理獨特的見解融會而成,所以精深博大,為任何主義所不及”。并且三民主義相比于美國《獨立宣言》、 法國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博愛的口號而言,其“意義更為偉大,體系更為完整”,且“全國志士仁人,亦多能集中于三民主義之下,共同奮斗”。國家紀念日話語將孫中山三民主義稱為“中國民族解放,和中國國家政治經(jīng)濟建設的途徑”,可見其褒贊。然而,中華民國成立后,屢遭紛亂,皆“未能厲行黨治與行三民主義所實致”。若能實行三民主義,“民族國家前途,終有起死回生之日”,三民主義乃“信仰”的“最高之準繩”。在三民主義指引下建設新的國家,即可實現(xiàn)民族國家的起死回生和發(fā)展。
三民主義的推廣與國民革命軍北伐有密切關聯(lián)。1932年北伐誓師紀念,在國民黨南京市黨部紀念大會上,周伯敏認為自從國民黨革命軍北伐誓師后,“革命天天有發(fā)展,推究其勝利的原因,實為總理的三民主義適合于中國,為北伐成功之唯一的利器”。而“本黨同志,受總理主義之感召,為打倒軍閥與帝國主義,以拯救國家民族,都各淬礪奮發(fā),領導民眾,以從事于國民革命”。國民革命軍是在三民主義指引下發(fā)生效力,如果“本黨以三民主義為倡導,就民族主義講,如果軍隊明白這個主義, 必定能夠替國家奮斗而犧牲。同樣如果軍隊明白——民權主義,當然能除暴安良,在地方盡保護的責任。復次如果軍隊再明白了民生主義,那末地方自治,農(nóng)村建設,在在可以辦成,使人民咸能安居樂業(yè)”,于此,“我們今天最希望的,就是國民革命軍全體武裝同志,應該接受總理的三民主義,繼續(xù)努力,不要把前功棄了”。換言之,推行三民主義有助于國家各方面的穩(wěn)定和實現(xiàn)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193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紀念活動,在中樞紀念會上,吳敬恒致詞稱:“為什么要誓師北伐,就是要完成總理的革命?!币蛎駠m成立,但“無民國之實”,所以“總理的三民主義無法普遍起來”,只有用北伐“鏟除那些障礙”才能“在名義上一起來幫同推行主義”。國民革命軍北伐即在實現(xiàn)三民主義,而三民主義為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指導思想。
所以,國家紀念日中的孫中山話語著力宣揚只有三民主義才能救中國。1933年首都各界革命政府成立紀念會上,方治報告稱:“本黨同志,人人更要堅決的認定,救中華民族的只有中國國民黨,只有國民黨的三民主義,要有這種自信力,中國方可得救?!彪m然只有三民主義才能救中國,但是現(xiàn)在三民主義尚未實現(xiàn)。1937年首都各界革命先烈紀念會上,黃其弼指出:“民族主義,對外求國家之自由平等,現(xiàn)在還沒有實現(xiàn);講民權主義,則現(xiàn)在各國領事裁判權還沒有收回;講民生主義,整個中國市場受著帝國主義者的經(jīng)濟侵略。”三民主義是要完成的使命。當然,只有有了孫中山偉大的三民主義,才會有“二十世紀的中華民國”,一個三民主義的新中國。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三民主義暨總理遺教”更是被確定為一般抗戰(zhàn)行動及建國之最高準繩,由此認為要在三民主義指導下完成抗戰(zhàn)建國之要務?!坝辛藝杆鶆?chuàng)造的三民主義,才有中華民國的肇建;有了中華民國的肇建,才有總裁繼承國父遺志領導北伐大業(yè)的成功,摧毀軍閥割據(jù)之局,而統(tǒng)一中華民國于革命的國民政府之下。全國同胞真是萬幸,先有國父,后有總裁這樣崇高偉大的領袖,始能建民國,御外侮?!比绱恕氨厝贿壿嫛笔加趯O中山創(chuàng)建的三民主義,而終于“總裁”蔣介石的“英明”領導。
由此觀之,孫中山逝世后即被當做一個政治符號進行建構(gòu)和宣傳,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更是通過國家紀念日盡可能地書寫孫中山之偉大與其三民主義之高明,以此為抗日戰(zhàn)爭提供精神力量與思想指導。這是一種對傳統(tǒng)思想資源的現(xiàn)實性書寫和弘揚??箲?zhàn)時期,國民黨通過大力塑造孫中山的某些突出品質(zhì),旨在為抗日戰(zhàn)爭服務,為戰(zhàn)時政權建設服務。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摘自《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