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婕
在“雙11”限時搶購中,不知多少“剁手黨”將口袋里的錢貢獻給了電商。據(jù)統(tǒng)計,2016年淘寶天貓“雙11”銷售額達到1207億元。那么,“雙11”限時搶購都利用了你的哪些心理呢?
心理一: 搶到就是賺到
物美價廉永遠是大多數(shù)人所喜歡的,人們總希望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東西,所以,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當商店里貼出“虧本甩賣”、“打折促銷”之類的廣告時,人們總是蜂擁而至,爭先恐后地搶購。如果平時無來由地打折降價,消費者容易懷疑商品是不是質量有問題,或者是不是快過期了,而借助一些特殊的日子來進行促銷,則會讓消費者覺得:商家確實是真心誠意地拿出好商品來促銷,以增加銷量。當消費者看到某件衣服的價格平時是500多,而在“雙11”這個特殊的日子,價格只有300多,但是只限購100件,這樣的信息尤其會刺激人們占便宜的心理,深深地覺得“搶到就是賺到”。于是,很多人寧可不睡覺,也要守到“雙11”零點,準時開搶限時特價的商品。
心理二: 晴帶雨傘 飽帶干糧
在房價飛漲、工資水平遠遠跟不上物價上漲的今天,大部分普通工薪族的骨子里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使人們對未來有著一種風險預期,于是便激活了“晴帶雨傘,飽帶干糧”的未雨綢繆的心理。“雙11”的購買限制會讓人體會到稀缺感,而稀缺感容易激發(fā)我們的危機意識。于是我們就像秋天就開始囤堅果過冬的松鼠一樣,一旦有價格低廉、而且自己可能會需要的物品,就會產生沖動性購買行為囤上一堆,同時還會不斷地說服自己:這些東西以后都用得著,想用的時候才買,就不是這個價了,不如先囤著,可以省下不少錢。
心理三: 別人都在買 我也買點吧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其行為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心理學有個專業(yè)術語叫“從眾”,是指個體總傾向于跟周圍的人保持一致。在“雙11”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下,周圍洋溢著濃濃的搶購氣氛,身邊的人可能都在逛購物網(wǎng)站,都在討論搶購什么東西,你還能長久地保持淡定嗎?當你的耳邊充斥著“某某商品打幾折,比平時便宜多了”這樣的聲音時,你還能抵制住誘惑嗎?大部分人不能。當周圍都在買買買的時候,我們也會忍不住打開購物網(wǎng)站,多少挑點什么東西,因為不加入這個購物的群體,我們好像就成了另類。只有跟周圍保持一致,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融入群體的,有一種踏實的安全感。
心理四: “買買買”是對壓力的舒緩
在工作和生活都壓力山大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買買買來緩解壓力。這類人的目標是: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最優(yōu)質的商品。一旦達成這個目標,心里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瞬間可以碾壓所有壓力。于是,“雙11”限時搶購成為這群人斬獲喜悅的重要時機,他們會研究如何拼單,如何使用優(yōu)惠券,讓自己用最少的投入買到最多的商品,即使買到的商品不一定需要,也能讓他們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雖然“雙11”限時搶購既使商家賣出了更多的商品,也使消費者獲得了實惠和心理滿足,似乎雙方都皆大歡喜,但消費者仍然要理性地思考:買下的東西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否則,買回來囤在家里,不僅造成了金錢的浪費,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編輯/茹曉 校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