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現(xiàn)陜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詩人,人稱“小杜”,與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長安以南的樊川別墅,所以后世稱其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在書法方面,杜牧只有一卷《張好好詩》傳世?!稄埡煤迷姟肥切胁菽E,寫于834年,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32字,真跡現(xiàn)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內(nèi)容是五言古詩,是杜牧為歌妓張好好而作。杜牧較多地接觸到一些封建社會中的下層婦女,比如當(dāng)時的歌女和舞女,了解和熟悉她們的辛酸遭遇。張好好容顏嬌美、流落風(fēng)塵,杜牧的《張好好詩》敘述歌妓張好好的不幸遭遇,“感舊傷懷”,表達(dá)出對苦難女子的同情。此詩在詩史中無甚大名,但在書法史中卻頗有價值。一個原因是他是流傳后世又難得一覓的晚唐作品,這一時期是書法史上的蕭條時期。另一個原因是此卷書法氣勢連綿,筆墨酣暢,盡得魏晉韻致,從筆法和字形上都可以看到王羲之《伯遠(yuǎn)帖》《頻有哀禍帖》之端倪。時至晚唐書法的衰陋期,竟有此種堪稱地道的書法行家里手,十分出人意料。
《張好好詩》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印章,民國時期由大收藏家張伯駒收藏。1956年張伯駒將其數(shù)十年散盡家財保護(hù)收藏的國寶《平復(fù)帖》《游春圖》等連同《張好好詩》盡數(shù)獻(xiàn)給國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