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佘鴻雁
“小而美”中的獲得感: 都市報成就性報道如何講好奮進故事?
□ 文/佘鴻雁
作為都市報的《南國早報》在迎接十九大的成就性報道的命題新聞大賽中做得有聲有色有氣勢,出新出彩出精品,以精致的版面、敘事化的語言、小而深的切口,力求整組報道“小而美”。
都市報 成就性報道 十九大 預熱
隨著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砥礪奮進的五年”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成為各媒體的頭等大事。在高端時政新聞報道上出色發(fā)揮,有助于提升都市報品位,提高報紙在讀者心目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赌蠂鐖蟆凡邉澚硕际袌箫L格明顯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對此做出了探索。
五年歷程波瀾壯闊,五年成就振奮人心,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各媒體都根據(jù)各自定位,目標讀者群體不同特點和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采寫、制作、傳播不同種類的新聞產(chǎn)品,提高自身影響力,吸引廣大讀者關心、關注,為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同為成就報道,被早報人稱為“大報”的《廣西日報》重在表達權威、高度、深度;早報的報道方案經(jīng)幾次打磨,最后把“點”落在注重表達群眾的“獲得感”上,推出了一組切口小、策劃精致的報道。
與《廣西日報》類似,《南國早報》也精心組織了“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從今年6月11日正式開欄,也是全面展示五年來廣西的新發(fā)展、新舉措、新成效、新啟示。不同的是,早報重點聚焦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城市形象的變化、市民生活的改善,以此來充分展示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非凡歷程和輝煌成就。整個專欄分為:砥礪奮進的五年·城事、人物、安居樂業(yè)、科技改變生活、致富路、風清氣正六大板塊。篇目內(nèi)容從關注百姓菜籃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到廣西人的健康大數(shù)據(jù)是什么樣子;既解讀城市垃圾的處理,也關注城市綠化率的提升;同時也覆蓋勤廉榜樣、黨風黨紀建設等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早報力圖通過這些“都市味濃”的報道,體現(xiàn)出這五年來“看得見、摸得著、離得近”的新生活新變化新風貌,表達群眾的新需求新愿望新渴盼,來描繪出市民在公共服務、就業(y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獲得感。
這五年,是廣西經(jīng)濟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生態(tài)保護扎實推進、綠色發(fā)展行動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會事業(yè)全面進步、民生保障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因為定位不同,都市報與黨報相比,在這樣的成就報道上投入的人力、版面不可同日而語。
但如果從凡人小事、日常變化落筆,找好切入點,精致策劃,都市報一樣可以形成報道聲勢。早報定位的從群眾的獲得感入手,就是一個比較小的切口。
獲得感如何而來?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對比——
“沒有這幾座立交橋前,開車從沙井南站大道交匯處往國際會展中心,需要半個多小時,現(xiàn)在約15分鐘即可?!眲⑾壬前咨炒蟮酪患?S店的銷售顧問,他家住在白沙大橋南的一個小區(qū)。每天,他必須沿著白沙大道到白沙壯錦大道路口的公司上班。
“青山-英華立交建成以前,上下班高峰期搭載客人從這個路口走,最久的一次等了4個交通信號燈,花了近20分鐘才通過?!闭f起曾經(jīng)遇到的堵車場景,的哥麥先生記憶猶新。“現(xiàn)在可好了,有了青山-英華立交,半分鐘就通過了”。
這些都是《一座座立交橋 讓堵點變通暢》中的內(nèi)容。通過尋找與每座新建立交橋有關聯(lián)的市民,通過他們的交通體驗把每個成就“坐實”,而不是“從政策上來談成就”。
“南寧的母親河邕江,在市區(qū)南部畫出一道U字形的江灣,由此形成了依山傍水的柳沙半島。10年前,半島上逐漸有商業(yè)開發(fā)的住宅區(qū)交付。但搬進新居的業(yè)主們還沒高興多久,就因一股揮之不去的異味感到苦惱?!?/p>
“6月5日,南寧市的最高氣溫達到36℃,刮的也是南風,但南國早報記者在柳沙半島走訪了一圈,并未聞到半點異味。有居民告訴記者,南寧城南垃圾場去年9月就徹底停用了,自那以后,就再也沒有聞到異味了?!?/p>
這篇《南寧在破解“垃圾圍城”上下了不少功夫》,描述的是曾經(jīng)困擾柳沙片區(qū)的垃圾異味大難題,后來逐步得到解決的過程。我們要求每一個參與“砥礪奮進的五年”的記者采寫都從這一種思路來著手,打磨每一篇稿子。
因為整個策劃時間跨度長,參與記者多,水平不一,并非每個記者在這樣的大報道中都能把握到位。所以,定下的切入點標準夠小、夠具體,記者采寫時也更能有的放矢,稿件質量易統(tǒng)一。
多次實踐也證明,面對大題材,都市報只要把握到位,從小切口入手,往往更能產(chǎn)生新聞性、可讀性俱佳的稿件。
在這場新聞大賽中,黨報報道分量堪稱“大塊頭”,但都市報走“小而美”的路子,也同樣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這個美既指整組報道的策劃精細,也直觀地體現(xiàn)在版面的精美。
與黨報的稿件相比,都市報的文章雖然文字量少,但是多用圖片和數(shù)據(jù)、圖表,多種編輯手法來說話,表達出來的信息也同樣豐富。
比如在《新添6座跨江大橋“彩虹”穿梭更便捷》一文中,將邕江上全部的19座橋做出分布示意圖,一目了然。文章中“大塊頭”的內(nèi)容也打散,如《住房有保障300多萬群眾圓“安居夢”》拆分出“數(shù)據(jù)看變化”“政策看變化”等多種編排。
除以上以文字為主的精心報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國早報》在“砥礪奮進的五年”里還專門策劃了一組《金秋“高”看南寧》的攝影專題,既反映出成就,也契合國慶、中秋佳節(jié)的祥和美好氣氛。
“高”既指報道立意高,也指整組拍攝角度要體現(xiàn)出“高”——主要運用無人機航拍以及從高處往下拍攝,表現(xiàn)金秋時節(jié),南寧城市之美以及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圖景。四個主題分別為路景、建筑、風物、人情,各一個連版,在國慶、中秋佳節(jié)期間刊出。版面的美化也是一種貼近性,用讀者便于閱讀和理解的方式,版面“養(yǎng)眼”,讀者愛看,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采訪切入市民切身體會;語言平實;標題“撩”到市民興奮點;版面精致、敘事感強,行文用“小詞”——這樣的時政新聞,就會有血有肉,不生硬,接地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讀者的閱讀習慣、閱讀心理、閱讀要求也會不斷變化,因此都市報的成就報道,只有從讀者的需求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并為群眾喜聞樂見,才能在這種主旋律的“新聞大賽”里獲得佳績。
(作者是《南國早報》時政新聞中心副主任)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