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波
法國媒體上的中國女性(2013—2015)①
程 波
本文選取了法國三大日報——《費加羅報》、《世界報》(網(wǎng)絡版)和《解放報》、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間涉及中國女性的173篇報道及其中276個女性形象為研究樣本,對其中展現(xiàn)的中國女性形象以及形象背后的中國公權力角色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讀。
法國媒體;中國女性;刻板印象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越來越注重自身的軟實力與國家形象,對外媒、尤其是美國媒體上中國形象的研究方興未艾。媒體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在中國,由于近年來教育的普及和民眾視野的進一步開放,大眾對于媒體展現(xiàn)的性別偏見更加敏感、也更樂于討論。然而,針對法國媒體上中國女性形象的研究尚未有人涉足。本文試圖解析法國媒體上有關中國女性的報道,以填補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亦為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提供細分依據(jù)。
巴柔(Daniel-Henry Pageaux)認為,“形象”是“對兩種類型差距所作的文學的或非文學的、且能說明符指關系的表述”*巴柔. 《形象》. 孟華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第154頁。。正是文化間的差距導致了對群體形象的刻板印象。本文研究的“中國女性”這個群體承載了雙重“他者”的意味:對于歐洲中心主義,中國和東方是“異化”、“客體化”的;而“女性”在傳統(tǒng)男權社會被視為對立及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解析法國媒體塑造的中國女性不僅讓讀者有機會審視中國女性本身形象,亦可看出西方如何從客體折射出對主體的認知。
較之電視廣播媒體,紙質(zhì)媒體更便于收集、解析。參考法國2014年發(fā)行量最大的九種國家級付費日報*http://www.ojd.com/Chiffres/La-Presse/La-Presse-Payante/Presse-Quotidienne-Nationale.,排除其中領域單一(如《隊報》為體育報刊)、資料搜集不便的幾種,我們最終選出三種發(fā)行量最大、內(nèi)容綜合的報紙,作為研究語料的來源:《費加羅報》(右派)、《世界報》(左派偏中)及《解放報》(左派)。此三家略可覆蓋法國各派觀點。
在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LexisNexis-Academic*https://vpn.bfsu.edu.cn/ap/academic/,DanaInfo=www.lexisnexis.com+,訪問日期:2015.4.30.及《解放報》官網(wǎng)*http://www.liberation.fr/ 訪問日期:2015.6.上,我們將“中國”(Chine)和“女性”(femme)的法語單詞及其復數(shù)形式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2012年11月舉行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進入一個新時期,為方便統(tǒng)計,我們將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這30個月定為搜索時間段,收集三家報紙在此期間關于中國女性的所有報道。為使結(jié)果精確,還須在得到的報道中作人工篩選。保留下來的報道必須至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或報道為女性主題;或主人公系一位/多位中國女性;或報道中有大量篇幅涉及一位/多位中國女性。
最終保留173篇報道構(gòu)成研究語料庫,從中提取出所有女性形象。由于形象數(shù)量對后期統(tǒng)計影響重大,因此應慎重確定每一個“形象”。最簡單的情況為每篇報道只含一名女性人物,此時這名女性即作為1個“形象”被記錄下來。而大多數(shù)報道中不只一名女性,此時我們分三種情況對待:(1)當報道將多位女性作為一個立場相同的群體來敘述時,將此群體視為一個單獨形象:如報道中提及“許多農(nóng)村婦女流掉腹中女嬰,只為不惜一切要個兒子”*Grangereau P.《Pékin flanche sur la politique de l’enfant unique》, Libération, 2013.11.20.,此時將“許多農(nóng)村婦女”記作1個形象。(2)當報道中出現(xiàn)的多位女性立場不同,則根據(jù)立場來劃分形象:如在2014年3月2日《解放報》報道《維吾爾獨立分子與北京拔刀相見》中,將女恐怖分子與對事件作評論的女記者記作2個形象。(3)當報道中多位女性身處同一立場,作者挑選其中某一個或幾個作詳細描述,其他則未作細節(jié)描述時,將前者單獨記作相應數(shù)量的形象,后者統(tǒng)一記作1個形象。
如此統(tǒng)計能保證每個形象都給讀者留下過特殊印象。最終在語料庫中定位到276個中國女性形象,她們與語料庫173篇報道一起,構(gòu)成了我們的研究對象。
1.報道中的女性缺失
女性缺失體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是報道絕對數(shù)量少。30個月中,三家報紙關于中國女性的報道總計173篇。以《世界報》為例做變量控制:2015年上半年,《世界報》上共有21篇中國女性報道,同時段關于中國總體的報道則有94篇,也就是說《世界報》關于中國的報道中,涉及到女性的僅占22.34%。
其次,女性在報道中所占篇幅小。比較語料庫每篇報道中男性和女性分別占的篇幅長度,結(jié)果如下:
圖1兩性在報道中占較多篇幅的比例
顯而易見,男性篇幅多的報道(34%)多于女性篇幅多的報道(31%)。須知語料庫每篇報道至少包含一位女性形象,即使在這樣“女性化”傾向的語料庫中,男性所占篇幅依然略占上風。正如賴澤(Michèle Reiser)所說:“盡管在進步,但在眾多法國媒體(廣播、電視、紙媒、網(wǎng)絡)上,女性頻仍處于‘隱身’或‘附屬’的位置。”*Reiser M., Gresy B.《L’image des femmes dans les médias》.Rapport sur l’image des femmes dans les médias.Secrétariat d’état la solitarité, 2008.
2.報道涉及領域
經(jīng)統(tǒng)計,173篇報道涉及領域的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 報道所涉四大領域
涉及政治領域的報道數(shù)量最多,幾乎為報道總量的一半;其次為社會領域的報道,超過總數(shù)量的1/4。涉及經(jīng)濟和文體科技的報道基本持平,總量較少。
政治領域的報道又可歸類為如下幾大熱門主題及事件:
表2 政治領域報道所涉主題及事件
圖2政治領域報道所涉主題及事件
可以看出,法媒上的中國女性多半與政治事件相連。她們的出現(xiàn)往往是為引出對政治事件的描寫,其中許多女性在事件中扮演受害者(如“女權運動”中被拘禁的示威游行者)或依附于男性的弱者角色(如“疆獨”事件中“受壓迫”的新疆女性)。
相較于政治領域的“問題重重”,社會領域的報道主題多樣化、碎片化,感情色彩多元,難以歸類。但一部分報道仍將女性作為描寫社會問題的“引子”:民工在城市里遇到的種種困難(6/50)、環(huán)境污染(4/50)、“剩女”問題(4/50)。海外中國女性是法媒相對更為關注的一個中國女性群體(13/50),在這13篇報道中,弱勢群體占比重較大:5篇關于巴黎的中國性工作者,3篇關于偷渡的中國女性。
經(jīng)濟領域的報道重點關注中國市場。24篇相關報道中,有12篇提及各種產(chǎn)品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這些產(chǎn)品囊括汽車、手機、美妝、家居、旅游、奢侈品等行業(yè)。在這12篇中,9篇主題為外國品牌搶占中國市場,剩下3篇關注了中國龐大的內(nèi)需在電影市場和淘寶“雙十一”購物節(jié)中的瘋狂體現(xiàn)。在涉及經(jīng)濟領域的報道中,中國女性常被法國媒體視為拯救過剩產(chǎn)能的“消費者”。這既體現(xiàn)了中國經(jīng)濟的活力、中國當代女性的經(jīng)濟獨立地位,也表現(xiàn)出法國媒體未擺脫性別刻板印象,將女性與消費緊密相聯(lián)。
文體科技領域報道主題殊為繁雜。數(shù)量相對突出的是各類文體明星相關報道(6/22)及地方戲劇在法國上演的報道(3/22)。后者著重介紹了該劇的女主演兼劇院經(jīng)理。由此可見,名人對于國家軟實力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
3.報道中的中國女性特性解構(gòu)
(1)年齡
根據(jù)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的年齡劃分標準,我們對276個女性形象的年齡分布進行了歸類:
表3 女性形象的年齡分布
圖3“六普”與報道中女性年齡分布對比
對比“六普”的中國女性年齡分布,我們發(fā)現(xiàn)法國媒體展示的中國女性年齡分布與現(xiàn)實不盡相符:媒體更偏好報道青壯年女性。由于青壯年社會活動較多,這個群體更受大眾媒體關注。
如果說上述偏好雖會加重性別刻板印象,但成因可以理解;那么對于中國女童的生活,法國媒體則進行了極大的扭曲。實際上,青少年和女童在報道中少有體現(xiàn),僅有7篇報道:其中,3篇關于女童遭到性侵犯,2篇報道民工子弟不能接受教育,1篇為留守女童被毒害,1篇為異端分子之女遭政治綁架。很明顯,法國媒體在分配給中國女童為數(shù)不多的版面中,只展示了她們遭遇的厄運與不公;而數(shù)千萬享受幸福生活的女童則被無視。這種選擇性報道為中國形象蒙上陰翳。
(2)地域
許多報道中提到了地點。地點包括兩類:事件發(fā)生地、人物來源地。結(jié)合當前慣例,我們將中國大陸的地區(qū)分為四類,以便對結(jié)果作出簡明的歸納:“一線地區(qū)”指代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二線地區(qū)”包括大都市或富裕省會及城市,如杭州、江蘇等;“三線地區(qū)”囊括除上述兩類地區(qū)之外的城市地區(qū);“農(nóng)村地區(qū)”。除此之外,語料庫中還出現(xiàn)過中國港澳臺地區(qū)及國外地區(qū)。
經(jīng)統(tǒng)計,被提及的“事件發(fā)生地”分類如下:
表4 事件發(fā)生地
圖4事件發(fā)生地
可以看出,法國媒體對于中國貧困地區(qū)女性關注較少——三線地區(qū)和農(nóng)村地區(qū)共出現(xiàn)在69篇報道中,占比28.5%。而根據(jù)“六普”,中國女性約有45.8%*http://data.stats.gov.cn/viewchart/index?m=hgnd, 訪問日期:2016.4.4.生活在農(nóng)村地區(qū)。法國媒體將目光更多投入到富裕地區(qū):僅北、上、廣三地發(fā)生事件就有87篇報道,約占中國大陸地區(qū)出現(xiàn)頻次一半之多。對于海外中國女性,法國媒體報以很大關注(14.8%),尤其是在法國的中國女性(13.8%)。除了法媒本身對于貧困地區(qū)的忽視,這種失衡也源于法國記者多半派駐于北上廣等大城市,獲取內(nèi)陸貧困地區(qū)信息對于他們比較困難。
114個女性形象的來源地被提及,分類如下:
表5 人物來源地
圖5人物來源地
在統(tǒng)計人物來源地時,我們發(fā)現(xiàn)“富裕地區(qū)”(包括一線、二線和港澳臺地區(qū))指標數(shù)減少到29.7%,而來自貧困地區(qū)(三線及農(nóng)村地區(qū))的女性幾乎占了總數(shù)的四分之三,這種貧富比更接近于中國現(xiàn)實情況。
圖6貧困與富裕地區(qū)出現(xiàn)頻率對比
將富裕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作為“事件發(fā)生地”和“人物來源地”的出現(xiàn)頻率作對比,得到了叉的反比圖形。可以看出,法國媒體呈現(xiàn)的中國女性大多數(shù)來自于較不發(fā)達地區(qū),在較發(fā)達地區(qū)活動,尤其是在北京和法國。一方面,這種人物來源地和活動地的差異符合我國當前資源、人力過于集中在大城市的現(xiàn)狀;另一方面,外媒對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欠關注也提醒我們,中國仍存在大量空間和地域等待對外宣傳。支持欠發(fā)達地區(qū)加強對外宣傳力度,擴大引入外媒進駐的渠道都可幫助我們展示更全面、更立體的中國形象。
另外,港澳臺地區(qū)作為“事件發(fā)生地”和“人物來源地”,其出現(xiàn)頻率較為一致(22/16)??疾煜嚓P報道,發(fā)現(xiàn)同一篇報道中,來源于港澳臺的女性通常事件也發(fā)生在港澳臺。這可能會給讀者留下中國大陸和港澳臺之間流動性較弱的印象,也表明法媒或?qū)⒏郯呐_女性作為區(qū)別于大陸女性的“他者”之“他者”。
(3)職業(yè)
職業(yè)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物的社會階層及受教育程度。276個女性形象中有188位被提及職業(yè),歸類如下:
表6 職業(yè)分類
*統(tǒng)計誤差
表6中各職業(yè)從上往下的排列順序大體與從業(yè)者所處社會階層高低一致。我們發(fā)現(xiàn)法國媒體關注的中國女性多半集中于“職業(yè)金字塔”的上半部分,以“名人”、“富商或企業(yè)高管”及“知識分子”三個職業(yè)為尤。這表示法國媒體更關注中國社會中高階層女性。
值得思考的是,12個“學生”形象中,女大學生僅有4人,且該4人皆不身處中國大陸地區(qū):其中3位為在法留學生,1位為香港女大學生。這容易使法國讀者誤以為中國大陸女性缺乏高等教育。實際上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2006至2010年間,中國大陸大學生里女性占53.5%*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E.ENR.TERT.FM.ZS/countries, 訪問日期:2016.4.10.。除去這4位,其余8位學生皆為中國大陸地區(qū)的中小學生。然而展示出的這些學生大多蒙受苦難:留守農(nóng)村、失學、遭毒害、遭強暴、遭綁架……僅有一位女中學生與“正?!鄙顖D景相關:去影院觀看自己喜歡的電影。相較于“幸?!敝黝},媒體的嗅覺或許更擅長發(fā)掘苦難;但樣本報道中缺乏對受高等教育、享受幸福生活的城市女生的描寫,不利于法國讀者全面認識大陸女學生形象。
“工人”這個職業(yè)僅有1人,為“血汗工廠”女工。這反映近年來中國工人階層的衰落。90年代“下崗潮”以后,許多下崗工人涌入日益興起的第三產(chǎn)業(yè)。法國媒體的報道完全符合這個趨勢:與“工人”指標形成鮮明對比,“服務業(yè)勞動者”這一指標數(shù)高達17人次。然而,語料庫中明確稱為“前國企工人”的4人并未完成這種產(chǎn)業(yè)轉(zhuǎn)換,而是轉(zhuǎn)向了一個相同的悲慘命運:偷渡至巴黎成為性工作者。法國媒體將她們罹受的苦難歸咎于中國政府推行的經(jīng)濟改革,聲稱“經(jīng)濟改革后,許多國企女工下崗后投入到性工作當中。”*《Les prostituées en Chine victimes d’abus systématiques des autorités》, Libération, 2013.05.14.
(4)婚姻狀況
媒體上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之一,是將女性與其婚姻家庭狀況緊密聯(lián)系:女性不被視為獨立個體,而被強調(diào)其作為妻子、母親、家庭守衛(wèi)者的角色。語料庫中的女性被提及婚姻狀況的程度有3種:“詳細”、“提及”、“未提及”。我們統(tǒng)計這3種程度的數(shù)量,用以判斷法國媒體表現(xiàn)的性別刻板印象是否嚴重。7個0—14歲的女童年齡尚未涉及婚姻,因此被排除在統(tǒng)計外。結(jié)果如下:
表7 婚姻狀況
*統(tǒng)計誤差
將近一半女性在報道中被提及婚姻家庭,其中被與家庭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女性占據(jù)總數(shù)的40.1%。結(jié)合前文提到,2015年上半年涉及中國女性的報道僅占全部中國報道的22.34%,其中涉及到男女詳細婚姻狀況的為我們表中統(tǒng)計的108篇,即兩性總體被提及詳細婚姻狀況的平均比例為8.96%(=40.1%×22.34%)。兩相比較,可看出女性婚姻狀況被關注程度過高。
我們還可以更細致地考察這個問題。在269個女性形象中,有179個是作為報道主要人物出現(xiàn)的,90個作為次要人物。以下比較這兩種情況下她們婚姻狀況的被提及情況:
圖7不同身份下女性婚姻狀況被提及情況
如圖6,作為主要人物時,女性的婚姻狀況相對較少被提及(58.1%“未提及”)。然而將女性與婚姻捆綁的行為并未減弱:“詳細”指標仍占總數(shù)1/3,即使此時女性為事件中心。其中,一部分女性被報道就是因為家庭事件;另一部分雖然全憑自身吸引了公眾關注,但公眾對她婚姻、配偶的好奇并不因此減少。而作為次要人物時,“詳細”指標更是飆升到將近60%,也就是說大部分被媒體提及一筆的女性都是因為自己的配偶或孩子而受關注。種種情況證明法國媒體確實參與固化了中國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
另需注意:這種性別刻板印象在農(nóng)村地區(qū)女性身上并未更嚴重。語料庫里超過15歲的16名農(nóng)村女性中,8名被提及婚姻狀況,提及率50%。而北上廣女性的這個比率超過了50%。這表示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并未影響到法國媒體上塑造中國女性性別刻板印象的程度。
遍覽173篇報道,我們發(fā)現(xiàn)某些形象多次出現(xiàn),令人印象深刻。
1.女性消費者
低迷的世界經(jīng)濟在覬覦中國市場的巨大蛋糕。語料庫中,中國女性消費者成為各法國企業(yè)的首要關注目標,尤其是奢侈品牌。法媒筆下的這些“目標”中國女性大多處于中產(chǎn)階級,富有,懂得享受生活、追逐名牌,敢于為喜愛的產(chǎn)品做過度消費。她們已獲得經(jīng)濟獨立,不再依賴男性買單,品味也比早年間的“暴發(fā)戶”有所提升——她們學會“初步鑒賞世界名品”,也不再盲目追求產(chǎn)品上碩大的商標。有些女性在奢侈品消費上回歸理智。一位北京姑娘就賣掉了自己的奢侈手袋,改用環(huán)保的布袋。這些對于中國女消費者的描寫既有助于建立中國和中國女性的良好形象,也表現(xiàn)了西方在經(jīng)濟不景氣時把中國當作救世主的心態(tài)。
然而,性別刻板印象在此依然存在。在關于“雙十一網(wǎng)購節(jié)”的2篇報道中,參與搶購的都是女性,她們精打細算,為丈夫、男友購買各種生活用品。另一篇報道中,一家法國家居品商店聲稱將消費人群定位為“大城市中30—45歲、收入穩(wěn)定的女性”*Falletti S.《Habitat part la conquête de la Chine》, Le Figaro, 2014.12.15.,盡管家居用品并不是女性專門消費品??梢?,女性仍常被限制在傳統(tǒng)角色——即“家庭守護者”或“家庭預算管理者”的角色上。這種形象的塑造不僅來源于刻板印象,更源于商家逐利的特性。
2.“剩女”
多篇報道提及中國大齡未婚女青年遭家庭逼婚。許多父母去相親公園為女兒相看合適對象,他們認為女兒不結(jié)婚是“家族的恥辱”*Grangereau P.《Nouvel An chinois, c’est l où le célibat blesse》, Libération, 2013.02.08.。即使是億萬富翁之女也逃脫不過這種壓力,被父親懸賞數(shù)億歐元“招婿”。其他女主人公們被迫走上“租男友”回家見父母的滑稽道路。
對于中國女性的這種處境,法國媒體不僅歸咎于社會對女性的偏見、性別刻板印象的作用,還表示現(xiàn)象背后的中國公權力也難辭其咎。他們認為,由于政府希望重新提高生育率,才動用輿論逼迫女性盡早成婚。
3.新疆女性
根據(jù)“六普”,維吾爾族女性約占新疆女性總數(shù)的46.8%*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訪問日期:2016.02.03.。然而語料庫中出現(xiàn)的新疆女性盡為維吾爾族女性,新疆的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民族在法國媒體上完全缺失。而維吾爾族女性形象也極為扭曲化。
首先,維吾爾族女性總是與“疆獨”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語料庫中,除了被法國媒體譽為“維吾爾族之母”的獨立分子熱比婭·卡德爾,還有眾多參與恐怖襲擊的女恐怖分子。法國媒體聲稱中國歧視維吾爾族人,“人們總一上來就將他們定義為小偷或恐怖分子”*Pedroletti B.《Les Ou?gours, un peuple sous surveillance》, Le Monde.fr, 2014.03.07.;矛盾的是,法媒呈現(xiàn)的這些新疆女性形象恰恰在讀者心目中夯實了他們譴責的這種偏見。同時,維吾爾族婦女所受的“鐵拳般”*Saint-Paul P.《Les Ou?gours sous une poigne de fer》, Le Figaro, 2013.11.07.的“宗教壓迫”也一再被描述,法國媒體將其歸結(jié)為“疆獨”活動的源泉*Pedroletti B.《La répression religieuse au Xinjiang nourrit la colère des Ou?gours》, Le Monde.fr, 2013.05.03.。
其次,維吾爾族婦女的形象處處帶著性別刻板印象。除去熱比婭·卡德爾之外,語料庫中其余維吾爾族女性都是無業(yè)者,法媒聲稱:“維吾爾族女性的社交都在院子里,她們在那兒做飯、洗衣、喝茶?!?Saint-Paul P.《Les Ou?gours sous une poigne de fer》, Le Figaro, 2013.11.07.而這些家庭婦女的面目又是極其模糊、隱藏在男性家庭成員身后的。在一篇報道中,一位婦女的丈夫拒絕按要求揭下妻子的頭巾(而不是她自己拒絕),最終演化成一場與警方的流血沖突。此時婦女是沉默的,她們只作為男人們反抗、攻擊、沖突的借口。在另一場對一位維吾爾族男性的司法審判中,宣告判決時他的太太被提到了一筆:她“淚流滿面地癱倒了”,因為她和孩子們將“毫無生活來源”*Saint-Paul P.《Perpétuité pour le Ou?gour Ilham Tohti》, Le Figaro, 2014.09.24.。此刻,女性的亮相也只為了暗示中國政府的“暴行”,她們失去個體意義,淪為法國媒體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工具。
4.港澳臺女性
語料庫中的絕大多數(shù)港澳臺女性都可被概括為以下兩種:富裕階層人士(包括富商、名人、公務員等)及“占中”游行大學生。選呈這兩種形像將這些地區(qū)與中國大陸地區(qū)隔絕開來:一方面,通過“富裕階層”表現(xiàn)出這些地區(qū)優(yōu)越的一面;另一方面,則通過“占中”游行學生表現(xiàn)這些“優(yōu)越”地區(qū)對中國政府的不滿由來已久。
僅有一篇報道描述了一位香港中年女性對祖國大陸地區(qū)的向往與深情,她踏上尋根之路,熱淚盈眶,認為她的中國身份“溶入血液”。然而,在這篇名為《香港:代際分歧》的報道中,描寫更多的是對大陸地區(qū)充滿敵意的年輕人。一位女孩聲稱,如果香港被“依照北京意愿標準化”,將是一場噩夢。于是她們重新回到“占中”的選擇上來。
5.海外中國女性
語料庫中的海外中國女性大多數(shù)身處法國。除了上文提及的偷渡法國的性工作者們,法媒將筆力集中在富裕階層女性上,如商人、藝術家、大學生等。這種格局似乎與報道港澳臺女性的策略很相近:一方面用性工作者的悲慘生活來譴責中國政府,另一方面用富裕階層對法國生活方式的認可來暗示法國是“天堂”。這種行為的深層動機似乎來自于對西方衰落的憂慮,法媒認為這種衰落與中國“碾壓般的崛起”*De La Grange A.《Ces Chinois qui, fortune faite, ne pensent qu’ fuir leur pays》, Le Figaro, 2013.01.05.有直接關系。在一篇描述中國富人紛紛移民的報道中,作者不無得意地宣稱:“在舊世界(指歐洲)巨大的吸引力面前,中國精英們更堅定了這種奇怪的‘裸居’(指配偶子女都移民)決心”*Ibid.。在對中國女性這樣的“他者”作報道時,法國媒體的歐洲中心主義若隱若現(xiàn)。
法國媒體展現(xiàn)的中國女性形象并不只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中國公權力在報道中時常被寫成事態(tài)發(fā)展的推手。173篇報道中有111篇提及中國公權力,占比64.2%。語料庫中中國公權力出現(xiàn)的頻率及其扮演的角色如下:
表8 中國公權力形象
1.負面形象和正面形象
排除62篇“未提及”的報道,中國公權力的負面形象率高達75.7%(84/111)??v觀這84篇,法國媒體渲染的公權力負面形象又可歸為三類:“鎮(zhèn)壓”、“貪腐”、“失職”。
表9 中國公權力負面形象
圖8中國公權力形象
也就是說,法國媒體譴責中國公權力多半落足于“漠視人權”、“鎮(zhèn)壓女權運動”、“鎮(zhèn)壓異見分子”等方面。相對于抨擊揭露“貪腐”和“失職”,法國媒體關注的點籠罩著較強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意識。如上文總結(jié),被塑造出的種種女性典型形象也成為他們這種意圖的注腳。
而描述中國公權力正面形象的僅有8篇。這8篇中,提及國家主席夫人彭麗媛的有2篇,占比25%之多。實際上語料庫中提及彭麗媛的共3篇報道,除此2篇,另1篇未提及中國政府。也就是說,彭麗媛從未出現(xiàn)在中國政府形象負面的報道中?!胺蛉送饨弧睂τ趪倚蜗蟮挠绊懖蝗菪∫?。從報道內(nèi)容來看,法媒對這位中國“第一夫人”抱有好感的原因大致如下:首先,她的歌唱事業(yè)讓人對其充滿敬意,法國人將其稱為“中國的卡爾拉·布魯尼”(薩科齊夫人,著名歌手),特意鋪設紅地毯迎接她。其次,在法國接待晚宴上,主席夫婦對于食物未提特殊要求,媒體認為他們對西方習俗具有“開放精神”*Lombard-Latune M.《Dans les coulisses d’une visite d’état chinoise》 Le Figaro, 2014.03.25.。同時,彭麗媛在慈善事業(yè)上做出的貢獻也讓人大加贊譽。
一些議題同時出現(xiàn)在“正面”和“負面”的報道中。也就是說,法國媒體有可能在同一議題上采取多元眼光。這些“多重態(tài)度”議題包括:(1)環(huán)境保護議題。兩篇報道聲稱中國地方政府無力平衡經(jīng)濟和環(huán)境,中央政府則一味隱瞞污染程度;而另一篇報道則贊揚中國在“持續(xù)拿出具體措施”*Pedroletti B.《La vie quotidienne sous le smog de Pékin》, Le Monde.fr, 2014.03.26.。(2)留守兒童議題。一篇報道抨擊政府沒做好社會福利保障*Pedroletti B.《Le suicide de quatre frère et soeurs dans un village émeut la Chine》, Le Monde.fr, 2015.06.17.;另一報道又贊揚政府努力吸引民工回鄉(xiāng),切實解決了部分留守兒童問題*Pedroletti B.《Des millions d’enfants chinois orphelins de leurs parents partis travailler la ville》, Le Monde.fr, 2013.11.27.。(3)H7N9禽流感議題。上海出現(xiàn)禽流感病例時,有報道贊揚中國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反應*《Chine:quatre nouveaux cas de grippe aviaire H7N9》 , Le Monde.fr, 2013.04.03.;后又有報道批評中國政府隱瞞疫情,并聲稱這是中國政府一貫所為*Grangereau P.《La Chine face au H7N9, virus sans vaccin》, Libération, 2013.04.05.。
2.有節(jié)制的“政治化”
統(tǒng)計中國公權力出現(xiàn)的報道所涉及領域,結(jié)果如下:
表9 中國公權力報道涉及領域
圖9中國公權力報道涉及領域
雖然64.2%的報道里出現(xiàn)中國公權力這一點讓法媒有“過分政治化”中國女性主題的嫌疑,但根據(jù)以上兩圖,出現(xiàn)中國公權力的報道有68.5%是政治領域相關報道,公權力在這個領域出場無可厚非。
圖10中國公權力在各領域報道中出現(xiàn)比
圖10更直觀地展現(xiàn)了法國媒體這種“有節(jié)制的政治化”:政治領域報道中幾乎都出現(xiàn)了中國公權力,而經(jīng)濟及文體科技領域報道中公權力出場則有限。
法國媒體對于中國女性的報道帶有種種偏見,這些偏見既沒有脫離性別刻板印象,有時又帶有意識形態(tài)目的。但同時也應看到,如今的法國媒體不再對中國議題極端政治化,也愿意轉(zhuǎn)變視角發(fā)現(xiàn)中國和中國女性美好的一面。這是我們對外宣傳時可以善加利用的因素。
巴柔. 《形象》. 孟華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卜衛(wèi). 《媒介與性別》.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李銀河. 《女性權力的崛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87.
劉利群. 《社會性別與媒介傳播》.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153.
張楠. 《紐約時報》涉華女性報道分析. 濟南:山東大學,2014.
Agnès Y.Lirelejournal—pourcomprendreetexpliquerlesmécanismesdelapresseécriteavec110fichespratiques.éditions F.P.LOBIES.
Albert P.Lapressefran?aise.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 2008.
Allouche V.Approcheinterprétativedesdiscoursdepresse.L’Harmattan, 2012.
Pang Q.《Decoding the Images of Chinese Females in Major American Newspapers, 1998—2005.》 Master thesi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05.
Reiser M., Gresy B.《L’image des femmes dans les médias》.Secrétariat d’étatla solitarité, 2008.
網(wǎng)絡資源:
L’Arpej (L’association Région Presse Enseignement Jeunesse):www.pressealecole.fr.
Bureau national des Statistiques de la Chine.Hhttp://data.stats.gov.cn/viewchart/index?m=hgnd.
China Integrated Knowledge Resources Database.Hhttp://www.cnki.net.
LexisNexis—Academic.Hhttps://vpn.bfsu.edu.cn/ap/academic/,DanaInfo=www.lexisnexis.comH+.
Libération.Hhttp://www.liberation.fr/.
OJD.Hhttp://www.ojd.com.
Lafemmechinoisedanslapressefran?aise(2013—2015)
Résumé:Cet article décrypte l’image de la femme chinoise representée dans la presse fran?aise et le rle qu’on accorde au pouvoir public chinois.La recherche est fondée sur un corpus composé de 173 reportages de 20132015 (pour les 6 premiers mois) et de 276 images résumées de la femme chinoise.Les reportages sont sélectionnés dans trois journaux nationaux:LeFigaro,LeMondeetLibération.L’analyse qualitative et l’analyse quantitative sont employées.
Motsclés: presse fran?aise ; femme chinoise ; stéréotypes
(作者信息:程波,北京市十一學校法語教師,研究領域:法語國家與地區(qū)。)
①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語言大數(shù)據(jù)挖掘與文化價值發(fā)現(xiàn)”成果,項目編號14&ZH036。
G206
A
1002-1434(2017)03-0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