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維琛
【摘要】《論語》是一部儒家經(jīng)典,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本文通過電視劇中的劇情描述,論述了《論語》對國人的影響,給人們帶來的尊嚴意識。尊嚴意識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guān)鍵詞】《論語》 尊嚴 尊嚴意識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18-01
眾所周知,《論語》是一部儒家經(jīng)典,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千百年來,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一代代讀書人,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不久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瑯琊榜》,被譽為國產(chǎn)古裝劇的良心劇作,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者看過。其中有小段的小細節(jié):在言侯邁上臺階前,他做了一個整理帽帶的動作,于是,在謝玉居高臨下的威脅之下,言侯的氣勢瞬間凜然不可侵犯。這個小片段里有一個很小部分,但很贊,很能渲染氣氛,很有文化底蘊的小細節(jié)。其實這種你進我退的對峙場面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是很常見的,但其中有一個小細節(jié),當時看到這一幕時,我想到了“君子死而冠不免”。
“君子死而冠不免”[1]的主人公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單人衛(wèi)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參與了推翻衛(wèi)國國君的政變,子路勸阻無效,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子路冠下的絲纓被擊斷,他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結(jié)纓正冠的瞬間,被人趁機殺死。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在今天看來十分迂腐、愚蠢的行為,也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封建禮教和等級觀念的體現(xiàn)。但我認為,在這一切的背后,是《論語》,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那就是尊嚴意識。在許多士子眼中,尊嚴,是一個高于一切,甚至高于生命的概念。
孔子在《論語》中高度贊揚了不食周粟,餓死首陽的伯夷、叔齊,謂之“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同為儒家思想學派重要人物的孟子也曾在《魚我所欲也》中有這樣關(guān)于尊嚴的表述:“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而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2]?!蹦呐率丘嚸衽c乞丐,也寧愿餓死而不愿接受嗟來之食。在《禮記、儒行》中亦道“士可殺,不可辱?!?/p>
《論語》中還記載了這么一件事:“顏淵死,顏路請制止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3]?!币簿褪钦f,孔子不愿賣掉車子為弟子顏淵和兒子孔鯉置辦棺材的外槨,理由是他曾經(jīng)做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誠然,這是個十分極端的例子,但我們不難從中窺見孔子作為士大夫階級對尊嚴的無比珍視。
這是一種強烈的尊嚴意識,在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有體現(xiàn)。比如《李將軍列傳》中李廣至莫府謂其麾下曰:“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4]?!彼酪龑ё载兀挥秩纭俄椨鸨炯o》中,項羽大勢已去,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自刎于江東;再如清末大學者王國維的死,我很贊同余秋雨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對他的評價,王國維不僅是在向大清王朝盡忠,為大清王國殉葬,更是在祭奠在列強鐵騎之下日漸破碎的中華文明。以上種種,有個人為尊嚴而死,有為國家民族尊嚴而死,有為傳統(tǒng)文化尊嚴而死,他們在儒家的尊嚴觀念的影響下,恪守著尊嚴高于生命的原則。
然而在大談尊嚴之后,我們又該想想,這種“君子死而冠不免”“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的尊嚴觀念,在當今社會是不是依然適行,是不是值得仿效?在生命危急的關(guān)頭,真的是從容赴死勝于掙扎求生嗎?在困窘難堪之時,真的只有以死明志,以死守節(jié)嗎?
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國成立后有一段黑暗時期——十年文革。在這混亂的十年中,許多文化界人士遭到了迫害。面對著無休無止和常人難以想象的羞辱,許多人選擇了用死亡來維護自己最后的尊嚴,比如老舍,著名女鋼琴家顧圣嬰,《傅雷家書》的作者傅雷夫婦等等。當然,我同情他們,我敬佩他們,但這并不是我最欣賞的做法。
同樣是面對攻擊和迫害,面對尊嚴掃地,錢鍾書和楊絳把批斗他們的人一一代入角色,對號入座,用美學的方式細細解析,硬是把血色階級斗爭整成了黑色幽默?。挥秩缤粼?,莫名其妙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勞動改造,每日挨完批斗之后,便去按任務畫土豆,畫成了一本《中國馬鈴薯圖譜》,也多了一份自夸的資本:“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他們?yōu)樽约簞?chuàng)造了一個柔軟的緩沖地帶,得以在尊嚴和應世之間,端莊地走一段平衡木,在世事起落面前從容優(yōu)雅。這才是真正的尊嚴!
如此說來,孔子在鄭國城墻下那句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又該是怎樣云淡風輕的疏闊神色。在此等困頓之時,孔子幾乎一無所有,但他尚有一點天真,一點淡然,他尚有尊嚴。
真正的尊嚴,不是用生命來堅守,用死亡來證明的。真正的尊嚴,恰恰在于在最困厄的時刻,努力活著,凌駕于生滅常變、世事起伏之上,從容、端莊,且優(yōu)雅。
參考文獻:
[1](宋)朱熹.朱子全書(第七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黃俊杰.中國孟學詮釋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