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 嶸
80年代的時尚青年
◎ 岑 嶸
如果穿越到20世紀80年代初,你一定會被街頭的“時尚青年”所震驚。
他們騎著自行車,戴著深色的“蛤蟆鏡”,穿著格子襯衫和喇叭褲,踏著锃亮的小皮鞋,梳著大背頭,手中拎著錄音機在街頭呼嘯而過。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每一種行為都在釋放信號。
那些“殺馬特青年”的行頭在當時都是奢侈品。比如“蛤蟆鏡”,這種太陽鏡當時都是廣東貨,售價十多元一副;當時自行車的地位和現(xiàn)在的轎車差不多。
至于錄音機,那時候好像只有日本三洋牌的。一開始是單喇叭,售價是200多元;后來出了雙喇叭、四喇叭,價錢漲到三四百元。這可相當于一個青年大半年的工資。
騎著鳳凰牌自行車、拎著三洋牌錄音機和今天那些富二代開著音響震天的跑車是一樣的,都是炫耀的行為。正如美國經(jīng)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所說,一個信號要在競爭對手之間表現(xiàn)出可信性,它必須難以造假。
當特定信號物的成本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人買得起時,他們就失去了身份的象征。比如20世紀90年代初的電視劇中,那些黑社會大哥拿著的像磚頭一樣笨重的“大哥大”,今天則成為可笑的古董。
(摘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