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巧
宋代嚴刑峻法防止官吏貪贓
■ 李曉巧
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禁止官吏貪贓,有些朝代還用嚴刑峻法。而在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了300多年的趙宋王朝,更將官員貪贓列為最不能容忍的行為,而且在處理官員貪贓這一吏治痼疾方面,有其獨到之處。
宋朝開國初期,百廢待舉,財政緊張,中央政府對官員貪贓行為“零容忍”,很長一段時間都以重法懲處官吏貪贓,“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保ā端问贰肪?)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六月,宋朝第二個皇帝趙匡義下詔書:從太平興國元年以來的所有因貪贓而處分的官員,即便逢到朝廷大赦,也不得再擔任官職,并且“永為定制”,這幾乎成為整個宋代處理貪贓官員的基本政策。
翻查史料,宋朝各代皇帝都嚴厲處治貪贓官吏。如宋太宗時的近臣詹事丞徐選,因為貪污公款,被活活地“杖殺”。宋太宗雍熙二年,有個主管汴河漕軍糧食的小官吏因為侵吞漕軍的口糧,被判斬斷手腕,在河邊示眾三天后處死。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五月,榮州知州褚德臻因監(jiān)守自盜地方國庫的官銀,立即被斬首棄市。再說在仁宗年間,曾有十幾個官吏結伙貪污了三百萬錢,此事一時被隱藏得很深。20年后,此樁貪贓案東窗事發(fā),朝廷依然將貪贓官吏包括退休的、去世的悉數(shù)判刑定罪,可見當時打擊貪贓力度之大。
到了南宋第二個皇帝宋孝宗年間,小朝廷偏安一隅,財政需求浩繁,對官吏貪贓行為管束更嚴格,明文規(guī)定,即便復查案件發(fā)現(xiàn)有些貪贓案判重了,也不追究審案官的責任,意思是對于處治官吏的貪贓行為,寧嚴勿松。
南宋理宗期間,掌管四川政務的官員余玠,在任期間運用各種手段包括侵吞貪贓行為,聚斂了巨額錢財,他死了后,他的兒子偷偷將贓款運回了老家。沒多久,有人舉報了余玠的經濟問題,南宋朝廷二話不說,立即將其所有家產都充公。宋理宗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受元兵進攻,南宋政權風雨飄搖,而官吏貪贓行為依然勢頭不減。為了懲誡貪吏,當年秋七月,“甲戌,詔前福建漕臣高斯得已奪職鐫官,其贓百余萬嚴限懲償”(《宋史》卷44)——對于撤職的貪贓官員還是不放過,讓貪官把貪沒款項如數(shù)償還,不許假借任何理由抵賴。
南宋度宗時期,吏治已經相當混亂了,但為了倡導官場清廉之氣,也適時地獎勵清官。朝廷對一個在任上去世的清官趙子寅大張旗鼓地進行了嘉獎,不僅追贈了榮譽性官銜,而且還將沒收的貪官的大宅子,外加三百畝良田獎勵給了其家屬,“養(yǎng)其遺孤,以旌廉吏”。
宋代一些名臣對于貪贓行為都堅決劃清界限。宋代范鎮(zhèn)的《東齋記事》記載,北宋嘉祐年間,水部郎中薛宗孺舉薦的一個京官犯了貪贓罪,朝廷追究了薛宗孺的失舉罪。當時正巧趕上了朝廷的大赦,一般的違法犯罪行為照例是可以赦免減刑的。當司法官員將薛宗孺的卷宗呈送給當時的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定奪時,這位北宋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一看是涉及“貪贓”的案卷,特地奏報皇帝,說明薛宗孺舉薦貪贓官吏的罪行不能赦免,“特奏不與原免”。盡管有史料稱,這是愛惜“羽毛”的歐陽修為避包庇跟他有親戚關系的薛宗孺之嫌故意而為,但是也說明當時有名望的官員對于“貪贓”是十分唾棄的。
宋代之初的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為了充實中央財政,朝廷下令各地除了核準的行政經費之外,將多出的收入都上交中央政府,“毋或占留”。(《宋史》卷179《食貨下一》)宋代的賦稅收入牢牢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與此相輔相成,對于各級各地官吏貪贓行為的預防也是未雨綢繆的。
首先值得一說的是,為防微杜漸,宋代自初期就注重建章立制防范官吏的貪贓行為。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六月,朝廷下令,禁止各地方官的親屬隨從人等掌管地方的財政事務。既以避瓜田李下之嫌,保護官員,也是對貪贓行為的有效防范,效果很好。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朝廷明令全國各級國庫膽敢擅自改變測量標準來盜取官物及財物,而謊稱盈余以中飽私囊的,立即判處死罪。這個規(guī)定使各級官吏對于國家公產不敢輕動覬覦之心。
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夏四月,宋太宗頒布了《外官戒諭辭》,其中包含了很多“反貪”內容,并刻成碑,放置在各地地方官的衙門里以警誡地方官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又頒行了《文武七條》。這兩項規(guī)定即是當時約束各級官員行為的“廉政準則”。
其次,在行政設置上,宋代中央政府對于貪贓行為也有諸多預防。比如作為各州郡地方官副手的“通判”,是由中央直接下派各地的,有直接向中央?yún)R報地方情況的權力,所以“通判”雖不是地方“一把手”,但是他的權力卻很大,其中包括監(jiān)督查驗地方財政,“諸州通判官到任,皆須躬閱帳籍所列官物,吏不得以售其奸?!薄@“官物”包括地方政府的公產、稅賦等。而且,行政上,主管地方國庫的官吏需三年一換,防止久掌財權滋生自盜行為。
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二月,朝廷偏安一隅,為了整飭吏治打擊貪贓,宋高宗特下詔書:“凡辟舉官犯贓罪,罪及所舉官。”處分貪贓枉法的官吏,連提拔他的人也不放過,可見追責之深?!鋵?,這在北宋初期就已經執(zhí)行了,宋高宗號稱中興,只是再次強調而已。
綜觀北宋、南宋共經三百多年,其間很多政策都進行過調整,唯有一個政策三百多年未變:對于貪贓官吏,數(shù)額較大者,“永不錄用”——可見痛恨之深。由史可知,這項政策對于宋代懲防貪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到了南宋末年,國事日艱,國力更弱,官場狎玩貪腐之氣愈加橫行,朝廷一再“申嚴戢貪之令”,可是此時的南宋政權早已經積重難返、回天無術了。
再者,宋代“反貪”還積極發(fā)揮群眾力量。
為了鼓勵老百姓協(xié)同朝廷打擊貪贓行為,對于舉報官吏貪贓者,宋代實行重賞制,最高者獎勵過30萬錢。而且,在宋代的很長時期,整個社會普遍形成鄙棄貪贓的氛圍。民間甚至傳言,在位貪贓的官吏死后,會變成驢子。這種觀點在宋代陳師道的《后山談叢》有生動的記載:“里人某,贓吏也,既死,請僧對靈追福,夜中,有驢伸首出于帷,久之而沒?!薄H子,是宋代人很看不起的一種動物。雖然,這屬于迷信觀點,但是卻真切反映了當時百姓對貪官的憎恨之情。
宋代對官吏貪贓行為零容忍,懲防并舉,而且嚴格執(zhí)行法令,使得宋代中央財政很長一段時期頗為寬裕,從而就有可能用一部分經費來提高那些奉公守法、清白為官的官吏們的薪水待遇,并出臺一些惠民政策,如建義倉、免費救治百姓、發(fā)放給農民一定的生產資料等,對社會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責編:許樹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