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宏軍
摘 要: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自然主義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一部半自傳體性的代表作品,小說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時代起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十年的生活經歷,反映了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體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縛,以及主人公最后擺脫這些枷鎖的成長歷程?!度诵缘募湘i》中的主人公的天真、出走、認識自我、頓悟、成長引路人等內容體現(xiàn)了成長小說中的內容要素。
關鍵詞: 成長 天真 超越 頓悟 引路人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出生在巴黎。毛姆不滿十歲時,父母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yǎng),伯父對他冷漠,為人虛偽。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后,由于嚴重口吃,身材矮小,在學校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負和折磨,有時還遭到老師的無端羞辱。孤寂苦悶的童年生活在毛姆稚嫩的心靈上留下了痛苦的陰影,使他形成了敏感、孤僻、內向的性格,童年時的經歷對他的人生觀和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度诵缘募湘i》是毛姆的半自傳體性的作品,小說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時代起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十年的生活經歷,反映了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體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縛,以及主人公最后擺脫這些枷鎖的成長歷程。作品文字通俗簡潔,含義深刻,可以說是一部呼喚人性全面徹底自由解放的宣言。這部小說深刻地揭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在成長的路上,菲利普受到各種壓抑人性的枷鎖的束縛,主人公不斷追求自由解放和人生意義,其成長歷程具有代表性,深刻體現(xiàn)西方社會社會制度對個體成長的種種束縛。人性的枷鎖是這些束縛的隱喻,這些束縛有不公平合理的學校教育、虛偽基督教義、對情欲的沉迷、對他人經濟上的依賴、生活上的拮據(jù),以及因跛足造成的心理上的自卑壓抑,這些束縛可以分為情感枷鎖、金錢枷鎖和宗教枷鎖?!度诵缘募湘i》從以下方面體現(xiàn)了成長小說的一些要素。
一、天真與迷惑
成長小說的敘事模式一般為U型模式,即出走—困境—掙扎—回歸,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會有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這種結構的原型來自于《圣經》里的伊甸園的故事。亞當跟夏娃在伊甸園里過著快樂天真的生活,他們在撒旦的誘惑下偷吃了禁果,被天神打入人間,從此過上了一生勞累的生活。在《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中,主人公先天跋足,父母去世,寄居在伯父家里,伯父家的冷漠使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周圍人的嘲笑排斥使他形成敏感、抑郁、內向、自卑的性格。這種天真的性格表現(xiàn)在菲利普對友情的獨占欲上,在學校他妒忌朋友羅斯和其他同學交往,后來與羅斯決裂。菲利普的天真還體現(xiàn)在他參加圣經聯(lián)誼會上,他虔誠地祈禱,希望上帝治好他的跋足。祈禱上帝沒有治好他的跋足,這使他感到迷茫,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菲利普在學校受到的欺負嘲笑等遭遇及他的大伯等基督徒的言行使他更加感到基督教的欺騙性和基督信徒的自私虛偽。菲利普認為的萬能的上帝并沒有幫他擺脫困境,菲利普感到不理解,也沒有在周圍的人身上看到基督所宣稱的博愛和寬容。菲利普對上帝不再相信,這標志著他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菲利普希望做自己的命運的主人,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自由的生活,獨立意識的覺醒使菲利普不再那么懦弱,他開始質疑他的大伯:“為什么他們可以這么想當然地認為年長必定智高睿深?”這標志著主人公的覺醒。
二、出走與認識
一般認為成長小說(例如《簡·愛》)大致遵循“天真—誘惑—出走流浪—迷惘困惑—考驗—頓悟—失去天真—認識自我”這一敘事結構,講述13歲—20歲左右的主人公成長經歷,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成長主體的精神和道德發(fā)展過程在其中得到展現(xiàn),主人公一開始時沉迷于幻想,經過實踐的考驗,主人公認識到實際行動才有真正的價值,最后主人公不再逃避,重新回到社會并融入其中。出走是成長小說的一個重要的構成要素,主人公在出走中發(fā)現(xiàn)世界,同時認識自我。在《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有多次的出走。菲利普在海德堡求學的一年中,他遇到了海沃德,知識淵博的海沃德成為他的良師益友。在出走中菲利普遇到了美國人威克斯,菲利普和他深入地討論了宗教,最終菲利普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心中的困惑得以煙消云散。通過在倫敦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經歷,菲利普切身體會到了大都市的孤獨冷漠,也認識到了枯燥的會計事物不適合他的個性。經過在巴黎兩年的學習,菲利普不再像以前那樣年少無知,而是變得更加冷靜成熟。菲利普遇到了落魄詩人克朗肖,后者玩世不恭的處世哲學給了他啟發(fā),“盡可為所欲為,只是得留神街角處的警察”,后來的四處碰壁的事實證明這種處世準則是行不通的。在出走中,菲利普歷盡人情冷暖,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這些出走經歷促進了菲利普心智的成長,使他對殘酷的現(xiàn)實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促使他思考人生,自我反省,加深了對社會和自我的認識。
三、成長中的頓悟
作為文學術語的頓悟來自于宗教,原指上帝在人間的顯靈,以向世人昭示其現(xiàn)實的存在。頓悟是成長小說的又一個典型元素,指在每個特定時刻由于外界的誘因突然產生的領悟,使主人公最終擺脫困惑而幡然醒悟。英國現(xiàn)代主義作家詹姆斯·喬伊斯認為:頓悟是一種突然間的心理認識,主人公在頓悟中對現(xiàn)實生活和現(xiàn)實中的某個事物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識。通常頓悟發(fā)生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時刻,預示著故事的高潮。在菲利普的成長歷程中有若干次頓悟,在這種頓悟中,有的是菲利普經歷挫折失敗后的感悟,有的頓悟則是在成長引路人的啟發(fā)下得到的,當菲利普受到跋足這一身體枷鎖的困擾時,拍金斯校長通過與他談心解開了他對于跛足的羞恥情結。在后來回想校長所說的話時,突然間菲利普得到了頓悟:“他能夠愉快地接受這種缺陷了,他將這一缺陷看作是為上帝所的賜予,每個人都有缺陷,或為肉體,或為精神。”頓悟使菲利普從身體的枷鎖中擺脫出來。在小說的最后一章,面對淳樸善良、溫柔堅強的姑娘薩莉,菲利普得到了對人生的頓悟,“他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想起了他那個要從紛繁復雜、毫無意義的生活瑣事中編織一種精巧、美麗的圖案的愿望。一個男人來到世上,干活,結婚,生兒育女,最后悄然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然而卻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他有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呢?”最后菲利普終于擺脫了情欲的枷鎖,認識到了人生的真諦,經歷了感情的折磨后最終找到了歸宿。endprint
四、成長引路人
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經歷及體驗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成長路上的引路人也是一個主要的要素。青少年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較為感性沖動,缺乏經驗,需要較為理性、經歷豐富的成年人的引導,幫助他們邁向新的人生階段,實現(xiàn)生活的拓展與生命的超越。一個人的成長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的影響,這些人從正反兩方面豐富影響著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和他們對社會的認識,青少年在觀察這些人物扮演的社會角色中逐漸認識自我,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因此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有成長引路人,例如《簡·愛》中的女傭白茜和譚波爾老師。在《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在成長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是詩人克朗肖。在他的指引下,菲利普獲得了人生頓悟。當菲利普聽到海沃德的死訊時,悲傷不已,他一邊看那些博物館的雕像,一邊回首往事,思索人生的意義,此時菲利普得到了頓悟,領悟到了那條波斯地毯圖案中的含義:“織工精心編織地毯的圖案時,并沒有什么目的,只不過是出于他的美感快樂罷了。一個人幻想著生活既無意義,又無重要性,就可以隨意選擇幾股緯線來編織成圖案,從而得到自我滿足。有一種圖案最明顯,最完美,也最美麗,在這種圖案中,一個人生下來,長大成人,然后結婚,生兒育女,為衣食而勞碌,最后死去?!边@時,菲利普終于明白了詩人克朗肖送給他地毯時所說的人生的意義:道理就在這條地毯里,你自己去其中尋找。這時的菲利普已經完全打破了束縛他的枷鎖,他從詩人克朗肖那里領會到了人生的意義:為自己樹立目標,在追求過程中不虛度人生,在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慢慢領悟人生的意義。菲利普的大伯凱里牧師則是反面引路人,凱里牧師冷漠無情、自私自大、虛偽做作、刻板無趣。當小菲利普對圣經中“如果擁有信念是否能搬動高山”感到懷疑時,他答道:“在上帝的仁慈之下,你可以搬動高山?!痹谀翈煹囊龑?,小菲利普整天幻想:只要虔誠地祈禱,上帝就能治愈他的跋足。在成長的路上,菲利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反面引路人的誤導而誤入歧途,這也是一種歷練。
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鎖》,以主人公菲利普·凱里人生經歷,向讀者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性、深刻性和矛盾性,菲利普的人生經歷了走向成熟的痛苦進程。菲利普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枷鎖,如身體上的殘疾,宗教的桎梏,情欲的沉迷,窮困潦倒,以及對人生意義的困惑,逐漸擺脫了這些枷鎖,最終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從成長小說的角度解讀這部小說,能更好地揭示小說所蘊含的人生意義和成長的啟迪。
參考文獻:
[1]毛姆,著.張柏然,譯.人性的枷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