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楊
摘要:近年來,隨著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通過微課來改變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由于微課本身并沒有特定的范式和形式限制,在滿足基本教學需求的前提下,微課的制作方式豐富多樣。使用不同方式制作出的微課教學效果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如何選取合適的微課制作方式,各種方式適用的教學內容有哪些,這些方式有何優(yōu)勢和不足,都是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本文從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制作微課的現(xiàn)狀及顯著問題出發(fā),針對常用微課制作方式進行對比分析,并給出方式選擇的一般性原則。
關鍵詞:微課;教學內容;碎片化學習;制作方式
一、微課的產生與定義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許多人將真實課堂的教學錄像以課例視頻的形式放在網(wǎng)上,供學習者觀看和學習。人們采取了播放課例片段的方式,將每節(jié)課切分成多個小段,每次只需花10~15分鐘學習一個片段,這種視頻學習的形式就是微課的雛形。隨著這方面研究與應用的不斷深入,研究者提出了碎片化學習、泛在學習等概念,以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創(chuàng)建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為代表的視頻學習網(wǎng)站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該網(wǎng)站的教學視頻具有聚焦知識點、支持碎片化學習、易于分享和獲取、滿足學生知識需求等特點。國外學者將這種教學視頻稱為mi.cro-lesson。這一學習形式傳人國內后,將其直譯為“微課”。
國內學者基于自己的研究環(huán)境、研究歷程和研究重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于我國微課概念的定義和微課內容的描述給出了不同說法,大致有“微型課程說”“在線教學視頻說”“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包說”“課堂片段說”“教學活動說”等。微課最基本、最簡單的定義表述是:闡述某一知識點的時間短小的教學視頻。展開來說,微課的定義中包含著三個特點。一是單一性:微課中只講解某個單一的知識點,需要有鮮明的主題和突出的內容;二是簡短性:微課的時長雖沒有嚴格規(guī)定,但一般為5~15分鐘,既要將內容闡述清楚,又不能耗時太長,若時間太長,則違背了碎片化學習的基本原則;三是可視性:微課大多以視頻作為展現(xiàn)形式,通過在線播放的形式,方便隨時隨地在各類終端設備上進行播放,也易于分享和傳播。
二、我國微課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微課的出現(xiàn),極大拓展了學習者獲取知識的渠道,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微課的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鞏固教學重難點。學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通過微課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復習,使整個學習過程更加高效、智能。從技術層面來說,制作微課的方法多樣,且方法技術門檻低,開發(fā)成本低,教師掌握起來難度不大。許多教師了解到了微課的這些優(yōu)勢后,開始自發(fā)地學習相關技術,嘗試制作微課。與此同時,恰逢我國教育信息化快速推進之際,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業(yè)務部門也充分認識到了微課在教育變革中的顯著作用,開始自上而下地加快微課普及程度,引領教師逐步完成教學理念和教學放法的轉型,舉辦了各類微課大賽、專題培訓和學術研討活動。一時間,制作微課成為了教師們的必備技能。
微課的制作方法很多,即使教師自身信息技術水平較低,也可以通過選擇簡單的制作方式,順利邁進微課制作的大門。而對于應用在教學中的常態(tài)化微課來說,最重要也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恰當?shù)奈⒄n制作方式。這就如同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選擇教學方法,針對同一知識點,不同教師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問手段、內容組織等,其教學結果也是不盡相同的。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制作方式不同會導致微課的展示效果不同,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的差異。對于這樣一個問題,教師們要考慮充分到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制作的難易程度,時間成本,教學內容的適用性等因素。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往往在學習相關的微課制作方法時,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軟件工具的操作和實現(xiàn)上,并沒有很好地分析各種制作方式的異同,也導致在制作微課時,總是摸不清應該采取何種方式,甚至會時常發(fā)生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做出的微課,卻并不能夠對教學產生應有幫助的情況。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各種常用微課制作方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優(yōu)勢和劣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常見的微課制作方式對比分析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常用的微課制作方式主要有手機拍攝式、ppt錄屏式、手繪軟件式、手機app式幾種,這些方式所需的設備,工具,環(huán)境,和前期準備均是不同的。下面將分別探討這幾種微課制作方式的主要特征。
(一)手機拍攝式
采用該方式制作微課時,一般只需借助手機支架或他人拍攝即可實現(xiàn)。通常教師在調整好拍攝角度后,無需進行其他準備工作,在白紙上將講解內容逐一書寫展示即可。整個過程拍攝完畢后,可根據(jù)實際需求借助視頻編輯軟件進行適當加工,添加片頭片尾、字幕等。該方法簡單快捷,但教學內容會受到一定局限,主要針對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習題演算過程。當教師在制作習題講解微課時,可考慮采用此方法,不僅能夠節(jié)省大量時間成本,而且知識講授效果直觀易懂。
(二)PPT錄屏式
該方法主要是借助PowerPoint軟件和錄屏軟件。教師可依據(jù)教學內容將微課制作成PPT格式的演示文稿,在電腦上播放的同時進行內容講解,并借助錄屏軟件將整個講解過程錄制下來。該方法雖時間成本較高,但軟件操作對于教師來說相對熟悉,因此是應用最廣泛,使用頻率最高的微課制作方式。也正是由于此方式借助于PowerPoint軟件,導致很多教師在制作時,只是生硬地將以往的ppt課件錄制成視頻。課件的主要作用是輔助教師上課,應用于課堂教學,此時的知識傳授主體仍為教師,課件只起到補充、拓展的作用。學生通過觀看微課進行學習時,微課就成為知識傳授的主體,要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講解,微課中的每個畫面,每句話都要準確無誤。該方法是一種比較萬能的方法,適用的教學內容比較多,在制作知識傳授型、習題講解型、預習復習型微課時,均可采取此方法。endprint
(三)手繪軟件式
和PPT錄屏式相比,該方法通過videoscribe、explaindio video creator等手繪軟件展示教學內容,可以在軟件中添加文本、圖片、視頻等元素,將原本抽象的概念和知識轉化為手繪素材。之所以稱之為手繪,是因為這些軟件可模擬畫筆將各類對象和元素快速勾勒出來,觀眾能夠看到虛擬創(chuàng)作者的手勢和筆觸,仿佛正在和真實存在的人進行交流,增加了視頻真實感,使得信息呈現(xiàn)變得生動有趣。
(四)手機app式
隨著近幾年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手機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電腦,完成日常的工作和學習。在微課制作方面,手機端也有UMU微課、微課寶等許多的app程序可供選擇。通過這些手機app,教師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進行拍攝,編輯和發(fā)布。這種方法操作簡單,而且app中內置多種模板和特效,教師可直接使用。
四、微課制作方式的選擇策略
通過以上的對比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微課制作方式實現(xiàn)的復雜程度、所需設備、所需時間、適用的教學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教師在制作應用于教學的微課時,應結合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教學內容、學習途徑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在選擇制作方式時,可以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簡單性原則
用在日常教學當中的微課不同于比賽型微課,它是一種常規(guī)教學的延伸和拓展。而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是對教師的強制性要求,而是一種自我行為,是完成日常教學任務基礎上一種額外的勞動。因此,教師在自我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花大力氣去反復打磨一節(jié)微課。所以,在選擇微課的制作方式時,應當充分考慮不同方式的實現(xiàn)難易程度,在保證能夠展示知識點內容的前提下,選擇最簡單的制作方式。
(二)適用性原則
在制作微課時,要清楚其應用的對象和教學的目的,充分保證對于教學對象的適用性。對于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學生來說,其認知水平和對事物的接納程度是不同的,能夠被激發(fā)的興趣點也存在明顯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微課時進行換位思考,從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自身為中心的模式轉換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如果學習者不具備網(wǎng)絡環(huán)境,是無法進行觀看學習的,這時候就不宜采取手機app式來制作微課。
(三)混合性原則
所謂混合性原則就是指在制作微課時可以根據(jù)實際教學需要,選擇多種方式混合使用。主要是因為每種微課制作方法均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缺陷,有的時候可以選擇多種方法,取長補短,以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采用多種方式混合制作微課時,要精心設計微課腳本,注意各部分內容的銜接性。
五、總結
本文從我國微課的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了在基礎教育領域,教師制作教學型微課所面臨的問題。通過對幾種常見的微課制作方式進行對比分析,系統(tǒng)地闡述了這幾種制作方式的優(yōu)勢、缺陷及適用的教學內容。并通過對比結果,給出了在進行微課制作方式選擇時需遵循的三條原則。對于制作一節(jié)成功的微課來說,選擇制作方式是首要問題,只有在正確選擇制作方式的基礎上,加之良好的內容設計,才能使微課發(fā)揮其應有的教學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