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herry 圖| 來自本刊圖片庫 手繪|叮咚
橫山鴨腳包游走于唇齒之間的歲月陳香
文 | cherry 圖| 來自本刊圖片庫 手繪|叮咚
如今,能守在灶邊的時間越來越值錢,那些流傳下來的老手藝愈發(fā)顯得珍貴。近年來,鴨腳包繼成功列入斗門區(qū)、珠海市兩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后,又以“鴨扎包”的名義列入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此后,這個頗具特色的臘味才逐漸被更多人所熟知。其實早在半個世紀之前,鴨腳包已經(jīng)是橫山的名小吃。
轉(zhuǎn)眼快到12月,北方已經(jīng)下過幾場雪,但珠海還如往年一樣,大街小巷仍隨處可見清涼裝扮。只是偶爾的冷空氣、滿街的落葉、早晚溫差的變化在告訴大家,一年中珠海最舒服的季節(jié)也悄然而至。
這也正是曬臘味的好時節(jié)。秋風起,吃臘味,便是朗朗上口的一句廣東俗語,用粵語講起來非常押韻。在廣東地區(qū),秋天氣候普遍干燥,秋風也帶來足夠流動的空氣,蒼蠅蚊蟲活動減弱,非常適合曬各種臘肉。正是立冬前后,珠海雨水少,天氣干燥,陽光光照強,更易于風干和腌制,每年的這個時段是生產(chǎn)鴨腳包的黃金季節(jié),這也是吃斗門蓮洲鎮(zhèn)的橫山鴨腳包的上好時節(jié)。蓮洲鎮(zhèn)一帶的各色鴨腳包,讓食客們能收獲一種暖溢心頭的踏實感。
近年來,鴨腳包繼成功列入斗門區(qū)、珠海市兩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后,又以“鴨扎包”的名義列入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此后,這個頗具特色的臘味才逐漸被更多人所熟知。其實早在半個世紀之前,鴨腳包已經(jīng)是橫山的名小吃。在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期間,橫山街就有“小澳門”之稱。這里原來是新會縣和中山縣的交界處,人口較集中,商鋪食店成行,是當?shù)赜忻纳唐芳⒌?。橫山鴨腳包的創(chuàng)始人葉潤釗老人年少時在當?shù)匾婚g叫“常得發(fā)”的餐館當幫工。每年秋天,餐館曬臘鴨出售,會剩下很多鴨腳、鴨翼及內(nèi)臟?;蛟S是出于對待食物的敬意,又或者是想練練自己的手藝,葉老先生用前輩腌制臘鴨的方法,把鴨腳、鴨下巴、鴨翼、鴨肝、鴨腸和豬肉腌制后曬干,并捆扎在一起,隔水蒸熟后分給幫工們品嘗,結(jié)果人人贊不絕口,紛紛問這東西是怎樣做的,叫什么名?葉潤釗隨口說了一句是用鴨腳扎出來的,就叫鴨腳包,橫山鴨腳包因此得名。
之后,葉老先生又反復研制配料和配料的用量,使鴨腳包更具特色,更加美味可口。消息傳開,令當時不少附近的食客慕名而來購買,一嘗這美味食品。而這一季節(jié)的饋贈,流傳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并與上橫黃沙蜆、粉洲禾蟲、橫山粉葛并稱為蓮洲的傳統(tǒng)四大美食。
鴨腳包的制作過程與大多數(shù)臘味一樣,需要時間的沉淀。要選擇上等的鴨腳、鴨下巴(當?shù)厝烁矚g稱之為鴨下鏟)、鴨翼、鴨肝、鴨腸和豬肉晾干水后放入不同的瓷缸中,將鹽、生抽、白糖、五香粉、高度白酒、適量的水倒入均勻攪拌腌制,每隔一個小時要再攪拌一次,這一過程要持續(xù)五六個小時,考驗師傅手藝的同時,對于耐心也是一種磨煉。而后,將食材起水,晾干,再曬至八成干,這才只是鴨腳包的半成品。講究的地方還在于后期的包扎成品,將鴨肝、去皮臘肉切成小塊,放入鴨腳、鴨下巴的中間,然后用鴨腸纏繞扎緊。
而今,能守在灶邊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值錢,寶貴到不能將其浪費在鴨腸一圈一圈纏繞得大小要相等、密度要勻稱的精力上,所以,鴨腳包的外形美觀已成為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了。慶幸的是,鴨腳包的美味程度依然不減。
橫山鴨腳包這一特色美食真實地記載了蓮洲鎮(zhèn)民間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臘味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唾手可得的美味,具有重要的保護和傳承價值。每年一看見鴨腳包上市,便知道臨近年關了,可見可觸及的興旺意象。
鴨腳包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清蒸,蒸著吃,味道更醇厚,肉質(zhì)也較臘肉松軟些。蒸之前用水泡半個小時,加少量油、豆豉,蒸幾分鐘即可上桌,非常下飯,也可不添加任何佐料直接清蒸后食用。更方便的做法是直接丟在米里面一起煮熟,恰到好處的陳年脂膏香的鴨油絲絲沁入白飯,肉曬干后口感結(jié)實有韌勁,腌制后入味三分,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動。濃濃的臘肉香游走于唇齒之間,讓人回味無窮。
有些人不太喜歡鴨子的臊味,做成臘味后的鴨腳包,這些味道都會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鴨肉、臘肉、鴨肝、鴨腸糅合著的各種肉香。就算是不小心一并嚼下的鴨碎骨,混一點點在嘴里,都是不可言傳的微妙香感。
TIPS
橫山鴨腳包的品種
很多人以為鴨腳包就是用鴨腳制成的臘味,其實鴨腳包是一個統(tǒng)稱,它包括鴨腳包、鴨下巴包(到當?shù)刭徺I時說鴨下鏟包即可)、鴨翼包。三種的食材不一樣,因為個人喜好選擇。
1.鴨腳包:將腌制好的臘鴨腳、臘鴨肝、臘鴨腸和臘肉等幾種材料捆扎在一塊,此稱為鴨腳包。
2.鴨下鏟包:將腌制好的臘鴨下巴、臘鴨肝、臘鴨腸和臘肉等幾種材料捆扎在一塊,此稱為鴨下鏟包。
3.鴨翼包:將腌制好的臘鴨翼、臘鴨肝、臘鴨腸和臘肉等幾種材料捆扎在一塊,此稱為鴨翼包。
鴨腳包的烹飪方法多樣,既可清蒸,也可放在米飯上一起蒸,還與其他臘味搭配。鴨腳包,非常下飯,肉質(zhì)口感結(jié)實有韌勁,讓人回味無窮。
鴨腳包的制作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淀,將食材與調(diào)料放入瓷缸中,要反復均勻攪拌五六次,考驗師傅手藝的同時,對于耐心也是一種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