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蕓溪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 南通 226500)
早期綜合護理在治療腦梗死后偏癱失語中的應用效果探析
趙蕓溪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yī)院 江蘇 南通 226500)
目的:探討對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進行早期綜合護理對改善其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的臨床效果。方法:將如皋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100例患者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50例)和早期綜合護理組(50例)。對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對早期綜合護理組患者進行早期綜合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語言功能的評分、肢體功能的評分及其治護的總有效率。結(jié)果:與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相比,早期綜合護理組患者語言功能的評分、肢體功能的評分及其治護的總有效率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對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進行早期綜合護理,能有效地改善其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腦梗死;偏癱;失語;早期綜合護理;語言功能;肢體功能;效果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有研究顯示[1],該病的發(fā)病率占全部腦血管疾病的50%以上。偏癱、失語是腦梗死患者常見的后遺癥[2]。近年來,不少學者研究指出,對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改善其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近年來,筆者對如皋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0例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進行早期綜合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間如皋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病例。隨機將這100例患者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50例)和早期綜合護理組(50例)。在常規(guī)護理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30例和20例,其年齡區(qū)間為45~77歲,平均年齡為(61.4±3.2)歲。其中,有左側(cè)肢體偏癱的患者26例,有右側(cè)肢體偏癱的患者24例。在早期綜合護理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28例和22例,其年齡區(qū)間為47~78歲,平均年齡為(62.5±2.5)歲。其中,有左側(cè)肢體偏癱的患者27例,有右側(cè)肢體偏癱的患者2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1)對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內(nèi)容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定期為其翻身,并按摩其患肢。告知患者的家屬多與患者進行交流,以促進其語言功能的恢復。對患者進行預防肺部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護理。另外,還要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等常規(guī)護理。(2)對早期綜合護理組患者進行早期綜合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①進行早期的心理護理: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由于存在運動功能和語言功能障礙,因此他們極易出現(xiàn)一些不良情緒,如抑郁、悲觀、焦慮等。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此類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耐心地向其講解腦梗死及偏癱、失語等后遺癥的相關知識,并告知其進行治療和護理的方法等,鼓勵其積極面對疾病。同時,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以提高其對治療的信心[3]。②進行早期的體位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對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進行體位護理。當患者處于健側(cè)臥位時,應在其軀干前后放置高枕,以維持其身體的穩(wěn)定,并使其上肢保持前伸的姿勢,使其肩部保持屈曲的姿勢。當患者處于仰臥位時,應在其患側(cè)的肩下墊上軟枕,使其上臂保持伸直的姿勢,使其腕關節(jié)保持背曲的姿勢,使其手指關節(jié)保持伸直的姿勢。同時,每2h協(xié)助患者更換體位1次,以免其出現(xiàn)關節(jié)僵直、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情況。③進行早期的安全護理:對于躁動不安的患者,護理人員要為其采取必要保護性措施,防止其墜床。如在床頭懸掛安全標識牌、在床旁設置護欄等。④指導其進行早期的肢體康復訓練: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其進行早期的肢體功能訓練。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為其制定詳細、合理的訓練計劃,每天訓練3~5次,每次訓練的時間和強度應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而定,一般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可適度地按摩和拍打患者患肢的肌肉,以促進其肌力的恢復。另外,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從健側(cè)向患側(cè)、從大關節(jié)向小關節(jié),依次進行肩、肘、腕、指、髖、膝、踝、趾等各個關節(jié)的訓練[4]。⑤進行語言功能的早期康復訓練:護理人員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語言功能訓練計劃,從簡單的說單詞、單句開始對其進行訓練,逐步引導其進行簡單的對話。同時,指導患者通過看電視、讀書、聽廣播等方式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溝通能力有所提高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給予其肯定和鼓勵,以提高其訓練的積極性。另外,指導患者進行舌部和口腔肌肉的訓練,包括指導其進行縮唇、叩齒、卷舌、鼓腮、吹氣、清嗓子、嗑瓜子、嚼口香糖等訓練,防止其出現(xiàn)咽喉肌肉萎縮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 護理前后,用自制的語言功能評分量表和肢體功能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這兩個量表的滿分均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越佳。
1.4 療效評定標準 用痊愈、顯效、進步、無效四個等級評價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痊愈:經(jīng)過治護,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均基本恢復正常,其病殘的程度為0級。顯效:經(jīng)過治護,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明顯改善,其病殘的程度為1級。進步:經(jīng)過治護,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有所改善,其病殘的程度為2~3級。無效:經(jīng)過治護,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有未得到改善,其病殘的程度超過3級??傆行?(痊愈的例數(shù)+顯效的例數(shù)+進步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患者語言功能的評分和肢體功能的評分,用t檢驗;用%表示其治護的總有效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語言功能評分和肢體功能評分的比較 護理前,早期綜合護理組患者語言功能的平均評分與肢體功能的平均評分分別為(48.65±4.54)分和(36.57±4.21)分,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語言功能的平均評分與肢體功能的平均評分分別為(49.47±4.79)分和(37.38±5.18)分,二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早期綜合護理組患者語言功能的平均評分與肢體功能的平均評分分別為(81.58±5.67)分和(67.85±7.54)分,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語言功能的平均評分與肢體功能的平均評分分別為(63.68±6.05)分和(52.58±8.49)分。早期綜合護理組患者語言功能的評分和肢體功能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比較 早期綜合護理組患者與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和7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語言功能評分和肢體功能評分的比較(±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語言功能評分和肢體功能評分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語言功能評分(分)肢體功能評分(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早期綜合護理組5048.65±4.5481.58±5.6736.57±4.2167.85±7.54常規(guī)護理組5049.47±4.7963.68±6.0537.38±5.1852.58±8.49 P>0.05<.05>0.05<0.05
表2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比較
腦梗死具有病情危重、并發(fā)癥多、致殘率及致死率高等特點,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chǎn)生嚴重的威脅。相關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85%以上的腦梗死患者在被搶救成功后會遺留一些后遺癥,如偏癱、失語等,從而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5]。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50例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實施了早期綜合護理,有效地改善了他們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后偏癱、失語患者進行早期綜合護理,能有效地改善其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1]孫玉玲,謝萍.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4):731-732.
[2]李東陽.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黑龍江醫(yī)學,2013,37(1):45-46.
[3]帥記焱,劉雅麗.運動再學習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3,28(6):437-438.
[4]陳剛梅,劉瑩瑩,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梗塞偏癱患者肢體康復中的應用探究[J].健康研究,2013,34(4):1674-1675.
[5]尹娟,孫華娟.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偏癱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yī)藥,2013,10(12):82-83.
R473
B
2095-7629-(2017)3-0165-02
趙蕓溪,1990年1月出生,籍貫:江蘇如皋,本科學歷,職稱:護師,研究方向:神經(jīng)內(nèi)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