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篩子
如果有一天,所有和電力有關(guān)的東西都不能用了,你會怎樣生活?對多數(shù)城市人來說,這個假設似乎有些荒謬,卻足以引人深思。日本影片《生存家族》就營造了這樣一個荒謬的情境,以略帶幽默的基調(diào),帶著我們隨影片主人公一起,體驗一把徹底失去電力的生活。
影片開頭展現(xiàn)了生活在東京的普通一家四口日常生活,這也正是當下眾多城市人的生活狀態(tài):父親的工作單位離家很近,但每天上班一定要乘地鐵;母親是位家庭主婦,卻不擅長處理生鮮食物,家中飯桌上大多是經(jīng)過工業(yè)加工的食品;處于青春期的兒子和女兒每天離不開電腦和手機,就連上課記筆記也要用拍照的方式——這不也正是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嗎?看到這里,觀者就會與故事中人物親近許多,而他們接下來遇到的變故,仿佛也是我們很可能遇到的。
一天清晨起床后,一家人忽然發(fā)現(xiàn)電燈、電話都無法使用,連電子鬧鐘都停止了工作,電梯沒法用只得走下樓,所有汽車都啟動不了,地鐵也停止運行……早已習慣了依賴電力生活的人們在詫異之余,第一反應就是抗拒,依然努力按照習慣的軌跡行動:哪怕所有電腦都無法使用,也只得干坐在工作崗位上無所事事;即便手機已不能開機,卻仍將它帶在身上……大家相信一切都很快會恢復原狀。這種處理同樣也十分符合觀者的心理,使得影片營造的這個荒謬的設定更加可信。
幾天后,電力依然沒有恢復,影片此時展現(xiàn)了多數(shù)觀眾都并未思考過的問題——缺少電力并不只是給我們生活帶來不便,而是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沒有電,水閘和水泵都無法開啟,水廠不能提供自來水;沒有電,食品廠沒辦法加工和儲運,超市里僅存的各種食物被搶購一空。面臨真正的彈盡糧絕之后,一家四口決定——騎著自行車遠行,到傳說中依然有電的數(shù)百公里以外的大阪去。
接下來就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一家四口人在空曠寂靜的高速公路上騎車前行,路上遇到哄抬物價的商販,偷盜飲用水的同行者,借機撈一筆的引路者等等。為了填飽肚子,一家人不得不食用超市里僅剩的貓糧罐頭,簡直是要多狼狽有多狼狽。當看到又冷又餓的一家人在瓢潑大雨中瑟瑟發(fā)抖時,作為觀者的我們會不由得感嘆:現(xiàn)代人已然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能力。而正在這時,一家人偶遇一隊野外生存愛好者,他們在這場災難中的從容令主人公一家驚訝而羨慕。他們教給一家四口識別可食用野菜、儲存食物、尋找水源等生存技巧,或許影片創(chuàng)作者借此在鼓勵觀者:只要我們愿意學,還是可以重新掌握祖先們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本能的。
難得的是,影片在探討現(xiàn)代人失去原始生存能力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工業(yè)信息化社會中,人類在情感上的異化:家人間交流的時間被電視、電腦和手機代替,溝通減少,隔閡增加。就拿這一家人來說,父親的驕傲和兒女的任性,在這趟長途旅行的碰撞中被放大,卻也因不斷的溝通與協(xié)作被逐漸削減。當后面的旅途越發(fā)艱難,當所有不必要的電子產(chǎn)品和生活用品被遺失或扔掉,當一切努力的目的都是為了一家人一起活下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就好像干旱期河底的珍寶,一點點顯露出來……
這一家人最終是如何度過危機的?這需要你自己從影片中尋找答案。在這部與眾不同的“災難片”中,創(chuàng)作者用幽默和溫暖化解了艱險和痛苦,卻絲毫沒有削弱影片對當代人生活狀態(tài)的犀利諷刺與批評。值得慶幸的是,在影片結(jié)尾,當一切回歸平靜,這一家四口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而這轉(zhuǎn)變不只令人欣喜,還充滿希望。這大概也是創(chuàng)作者在提醒伴隨這一家走過這一切的我們,是否也該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