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小時候施工蓋樓打地基都是人工挖,挖到一定深度就會挖出膠泥。所謂膠泥就是一種細膩粘性極好的黃土,不知多少萬年才能形成,里面不含沙子,沒有雜質(zhì),在手里揉來揉去,任意成型,十分有快感。小時候,就是這種“膠泥”給了我們這一代人無盡的快樂。
這類膠泥對我最大的用途是制作彈弓的“子彈”。彈弓要想打得準,撿小石頭籽不行,石頭籽不甚圓,射出去的彈道難以控制,揉成圓形的泥丸用于彈弓,命中率大幅度增高,四五十米開外的馬蜂窩一彈射中,其快樂程度今天的孩子實在無法體會。
一次偶然的機會,晾曬的膠泥丸未干,揣了半兜子去打獵,遠遠地射中一個麻雀,老家賊應聲直線落地,以我的經(jīng)驗老家賊已命赴黃泉,誰知它在我手中緩了緩,長舒一口氣又活了過來。那天我恍然開悟,干泥丸殺傷力大,濕泥丸可以留一手。從那以后,我每次打獵只帶一塊膠泥,邊揉泥丸邊打靶,尤其將濕泥丸打在墻上,明確有一個印跡,大家比試弓法也算有了依據(jù)。
膠泥還有一個玩法非常流行——摔泥泡。將膠泥做成碗型,邊沿厚中心薄,然后倒扣用盡全力一摔,碗心的空氣被迅速壓縮致使膠泥碗破裂,發(fā)出一聲沉厚的聲響,于是乎大家歡呼雀躍,參與者都在比試誰能摔出最大的響聲,直到濕泥摔成干泥,大家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膠泥在我們的兒童時代占據(jù)了很大時間和空間,它以可塑性告知我們,在智慧與耐力下,最不起眼的膠泥可以開始塑造你的人生,換句話說,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從小塑造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