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 文章闡述了行政文化建設對于政府職能建設的重要性,分析了當前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行政管理中惟上是從,官員價值取向偏移,以及行政過程公開透明性缺乏,提出了加強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路徑選擇:在公務員隊伍中培養(yǎng)先進的行政理念,要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持續(xù)效果,積極推進誠信文化建設、法制文化建設,以及重塑公務員的公仆心態(tài)和服務理念。
【關鍵詞】 行政文化;政府職能;民本位
文化是行為的先導與基礎,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行政文化是指行政工作人員對行政體系及其行政活動的態(tài)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以及人們所遵循的行政原則、行政傳統(tǒng)和行政習慣等。行政文化影響政府執(zhí)政行為和行政人員的行政行為。在行政單位推行什么樣的行政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執(zhí)政效果?!靶姓幕且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行政文化建設對于提升公務員素質,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效能十分必要。
一、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是提高政府服務職能的關鍵
服務行政文化就是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行政宗旨,以公民本位作為核心價值觀。構建服務性的行政文化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要以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轉變?yōu)橹笇В蔷S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迫切需求,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靈魂,是提高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關鍵所在。服務型行政文化的特征如下:
1、服務型行政文化是以人為本的行政文化。這要求行政人員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行政的過程中樹立人本位的指導思想,時刻牢記人民群眾的生命本位和生活本位,這樣才能實行善治,符合人民群眾的期待。
2、服務型行政文化要求行政人員依法行政。要心中有法,依法行政,追求公平和正義。政府及其行政人員的行為一旦違法,就要受到制約和調整,同時還要為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
3、服務型行政文化要求建立一個高效的政府。一方面,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和電子政務等提高政府信息傳遞速度,不斷地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公民的行政參與度,政府獲得更多的信息必須有公民參與的支持,有助于政府少花錢多辦事,提高政府的政策執(zhí)行和行政效率。
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引導行政人員科學合理地管理國家事務,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生產(chǎn)力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加快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要培養(yǎng)行政人員的行政意識,使之產(chǎn)生行政的歸屬和熱愛的情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從事工作;加快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要培養(yǎng)行政人員的行政信仰、理想、道德、價值觀,提高行政人員的政治覺悟和政策能力。
二、當前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加快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能夠規(guī)范行政人員的行為,培養(yǎng)行政人員良好的行政素養(yǎng)和行政道德,知識能力和精神作風。但目前我國的現(xiàn)狀是行政文化嚴重缺失,導致許多法律制度流于形式,出現(xiàn)很多問題,如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推諉扯皮,行政效能低下,人民群眾不滿意等。
1、行政管理中惟上是從
由于我國幾千年封建統(tǒng)治下的封建家長制和計劃下的管制行政文化影響,當前基層行政管理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重人治,輕法治。誰權高位重誰說了算,忽視了行政行為其合法性。在處理問題過程中常常存在以人代法,以言代法的行政行為;第二,輕制度落實。忽視了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實,致使行政工作落實的少,干部查處的少;第三,行政領導個人往往凌駕于行政群體之上,領導往往憑借其行政地位,進行“我說了算”、“我行我素”的行政行為,未經(jīng)集體討論和研究就在公眾面前擅自表態(tài)和做主,影響了基層組織的公信力;第四,上下級的關系庸俗,在工作中常常與私人關系混為一體。以私人關系為基礎,欺上瞞下,假公濟私,最終導致“人情風”、“裙帶關系”盛行。
2、官員價值取向偏移
第一,有些官員在奢靡腐敗之風的影響下,產(chǎn)生“當官為發(fā)財”,錢權交易等錯誤思想,把人生價值的取向定位在貪圖享受上使部分行政人員滋生了腐敗的動機;第二,還有一部分行政人員在抱怨分配不公上,對上級的政策、對工作產(chǎn)生不滿情緒。有些行政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和部分群體的利益,以權謀私,不為人民說話,給人民群眾造成了“有權有勢能辦事”的不良影響。第三,行政過程中只當傳話筒,層層轉發(fā)而不做執(zhí)行者;另外,個別官員只圖政績,脫離客觀實際,不注重投入和產(chǎn)出比例,結果增大了群眾的負擔,增加了政府的債務與開支。
3、行政過程缺乏公開透明
第一,行政體系與社會和人民群眾交流渠道單一,流通不暢,群眾參與度低,只是通過會議、座談等形式進行交流,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愿望很難傳到?jīng)Q策者手中,存在自我封閉的思想;第二,行政活動帶有非常神秘的色彩,缺乏透明度,政務向社會公開程度不高,是領導班子研究和簽字就算;信息不公開,這就造成政府行政官員為所欲為,在行政的過程中以自己的利益作為行政的準則而忽視了人民的利益;第三,在決策的過程中缺乏社會成員的參與,民主程度不高,在實施的過程中監(jiān)督制度追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會監(jiān)督;第四,傳統(tǒng)的行政文化具有排他性,地方政府為了實現(xiàn)本地利益會采取消極政策限制利益共享,這種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阻礙了社會公平的實現(xiàn)和國家的整體發(fā)展。
三、加強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路徑選擇
服務型行政文化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要加強行政文化建設必須對基層公務員價值觀進行定位,實現(xiàn)由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轉變。
1、在公務員隊伍中培養(yǎng)先進的行政理念
豐富公務員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huán)境,使得行政人員的價值觀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了解行政人員的價值追求,設立相應的培訓、考核、職務晉升等機制,強化激勵、獎勵手段。基礎行政文化的建設制度保障要通過思想工作、樹立典型,輿論傳媒等多種方法,塑造行政官員事業(yè)上的成功感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
2、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持續(xù)效果
使全體公務員樹立正確的三觀,把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作為自己的行政價值取向,以培養(yǎng)新型的行政人才就。進一步的樹立行政人員顧全大局,忠于職守,誠實守信,公道正派,無私奉獻的行政道德觀,使其建立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行政權力觀,使其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行政群眾觀,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雷厲風行,講求實效的行政效率觀。
3、積極推進誠信文化建設
誠信是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基石。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就要進一步確立誠信行政文化建設?;鶎诱\信文化建設就是要構建誠信政府,塑造誠信行政行為,一方面是通過教育與引導,樹立“一諾千金”的信用意識;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政府承諾機制、監(jiān)督機制和評價機制,以制度和規(guī)則保障誠信行政的實現(xiàn),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公務員評價體系,在干部的考核中增加信譽度測評,努力提高行政人員在民眾心中的榮譽。
4、推進法治行政文化建設
以現(xiàn)行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jù),以公正透明,運轉協(xié)調、務實高效為目標,力求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一整套行政行為規(guī)則,確保各種行政行為依法行政、有序透明、高效運行。切實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識和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用法律武器管理公共事務,維護公眾利益;進一步完善行政法規(guī)和制度理順相關程序,包括行政公開制度、監(jiān)督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公務員招考、選拔、任用制度等。
5、重塑公務員的公仆心態(tài)和服務理念
公務員應該轉變行政價值觀,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為民服務,敢做敢當,做好服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民主法治、服務高效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更好的認識到他們與整個國家、人民的關系,以激起公務員內心的公共精神和服務精神,樹立民本位的思想。要轉變政府思維,把新的“店小二”“五星級服務員”思想貫穿落實,避免走形式;要端正工作作風,建設廉政文化。推行首長問責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切實履行工作責任,嚴守工作紀律,嚴肅個人修養(yǎng)和行為習慣,落實好各項規(guī)章工作制度;對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不回避,不繞彎,敢于直面問題,有擔當。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大簡政放權,減少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讓群眾滿意,改變政府“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形象,進一步的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總之,服務型行政文化建設是加強基層行政干部隊伍建設,推動經(jīng)濟社會全面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保證。要以樹立正確的行政價值觀,規(guī)范行政行為,塑造良好的基層行政形象,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保證政令暢通,提高行政水平和能力為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 周志忍,深化行政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三個問題[J].中國行政管理,2010.
[2] 汪永成,中國地方行政改革和發(fā)展的歷程與特點:以深圳特區(qū)為例的分析[J]. 中國行政管理,2007.08.
[3] 張紅軍,政府改革與政府創(chuàng)新——關于政府創(chuàng)新的內涵、動力及路徑分析[J].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政府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范例, 2007(06).
[4] 吳志華,行政體制改革與內動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
[5] 朱之鑫,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王 梅,陜西省渭南市委黨校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