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樹
(棗莊市中醫(yī)醫(yī)院內分泌科,山東棗莊277000)
熱敏灸治療2型糖尿病多發(fā)性神經病變31例
李建樹
(棗莊市中醫(yī)醫(yī)院內分泌科,山東棗莊277000)
目的:觀察熱敏灸治療2型糖尿病多發(fā)性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61例2型糖尿病多發(fā)性神經病變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飲食控制、運動干預、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等,同時給予甲鈷胺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熱敏灸(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膝眼、足三里、豐隆等),1 d 1次,治療半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0.3%;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14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63.3%。兩組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在MNCV、SNCV變化方面,治療后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P<0.05)。結論:熱敏灸治療2型糖尿病多發(fā)性神經病變療效確切。
熱敏灸;寒凝血瘀型;SNCV;MNCV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又稱多發(fā)性神經病變或末梢神經病變,臨床表現(xiàn)為患肢疼痛、麻木、發(fā)涼感、感覺障礙、感覺過敏等癥狀,以四肢遠端為重。目前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欠佳,中醫(yī)中藥及中醫(yī)適宜技術在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能夠延緩其病程,早期治愈率高[1]。2015年1月—2017年2月,筆者采用熱敏灸治療2型糖尿病多發(fā)性神經病變31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61例本院住院部或門診收治2型糖尿病多發(fā)性神經病變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73歲;病程最短7 a,最長20 a。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最小37歲,最大75歲;病程最短7 a,最長18 a。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按照《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中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臨床癥狀。主證:肢體末端冷痛,下肢顯著,遇寒加重,得溫痛減,或者肢體麻木,或伴有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倦怠懶言,周身乏力,舌質黯淡或有瘀斑,苔白水滑,脈沉澀或細澀。
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按照參考文獻[3]中中國 DPNS診斷標準。①有明確的糖尿病病史;②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后出現(xiàn)周圍神經病變;③臨床癥狀:有肢體麻木、發(fā)涼感、疼痛、痿軟等癥狀;④體征:深、淺感覺及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⑤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對照組給予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給予降糖、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循環(huán)等治療,采用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由通化東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20092,規(guī)格3 mL:300 U)持續(xù)泵注給藥,基礎量為總量50%,其余量于三餐前平均分配;甲鈷胺(由北京星昊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0865,規(guī)格 0.5 mg)口服,每次 0.5 mg,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熱敏灸,主穴: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膝眼、足三里、豐隆等穴位。操作方法:將點燃的純艾條對準熱敏化腧穴,距離皮膚3 cm左右實施回旋灸→循經灸→雀啄灸→溫和灸以調動經氣至患者熱敏點及循經部位有灸感而無灼熱感,灸至熱敏感消失。對熱敏點完成1次治療劑量的施灸時間因人而宜,一般從5~100 min不等,1 d治療1次,治療半個月為1個療程。
兩組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標準,治療結束后評定2組臨床療效。顯效: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復正常。有效: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5 m/s。無效:神經傳導速度無變化。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檢驗水準α=0.05。
6.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1。兩組對比,經 Ridit分析,u=3.07,P <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6.2 兩組治療前后MNCV、SNCV變化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NCV、SNCV變化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NCV、SNCV變化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 <0.05,** P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 <0.01,#P <0.05
MNCV組 別 例數(shù)SNC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治療組 31 治療前 39.54±5.44 40.78±3.16 39.09±5.32 32.69±2.60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治療后 45.64 ±5.29**# 45.91 ±5.29**## 44.99 ±4.60**# 36.02 ±5.21**對照組 30 治療前 40.79±5.61 40.01±5.49 39.98±4.41 32.55±1.36治療后 42.52 ±4.07 42.25 ±4.69 42.29 ±3.99* 34.40 ±2.19**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屬中醫(yī)學“痹證”“痿證”范疇,病機是由于消渴經久不愈,耗傷正氣,引起氣血不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日久則脈絡失于溫煦,出現(xiàn)寒凝血瘀。本觀察在糖尿病被周圍神經病變辨證中屬寒凝血瘀型,應用熱敏灸以溫陽散寒、活血通絡、補氣行氣為法則。
灸法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與湯藥、針刺并稱為中醫(yī)三大療法。歷代醫(yī)家對灸法推崇備至,《靈樞·官能》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薄夺t(yī)學入門》則強調“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經氣所過,主治所及”于臨床中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因此,熱敏灸療法能提高灸療臨床療效,其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學屬寒凝血瘀型),可通過溫陽通脈、經氣傳導的中醫(yī)學理論,改善神經功能來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
從本次觀察臨床療效結果的分析可見,熱敏灸治療中醫(yī)辨證屬寒凝血瘀型SNCV、MNCV療效顯著、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P <0.05,P <0.01)。由于目前病例樣本偏少,還需臨床進一步的研究與運用。
[1]肖萬澤,楊毅.涂晉文治療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的經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15(3):184 -185.
[2]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指南[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12):199 -120.
[3]LEE SJ,CHUN MH,KIM BR,et al.Measurements of anteroposterior and intersidal asymmetr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Ame J Phy Med Rehabil,2013,92(2):118 -126.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5:233-236.
[5]劉志誠,孫風眠,朱苗花,等.新敏灸對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上海新敏灸雜志,2000,19(7):65-66.
R587.2
B
10.3969/j.issn.1001 -6910.2017.11.28
1001-6910(2017)11-0061-02
2017-06-13;
2017-10-09
(編輯 田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