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儒家的德藝觀

      2017-12-06 03:58:08葉夢婷
      海峽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中國書店朱子朱熹

      ■ 葉夢婷

      《國語·周語》載,惠王曾以“神明何故將于城”問于內史,答曰,人君“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民神無怨,故明神降之。”其后“馨香”以二字代指“德化遠播”。今人常以“德藝雙馨”形容個人的品德和才能技藝,德才兼?zhèn)浔厝蛔顑?yōu),但圍繞著“立德”與“學藝”何者為先、孰輕孰重的研論卻從未停歇。文章從社會發(fā)展的面向對德藝觀進行簡要的闡述,并對二者之間辯證關系以及德藝的對社會的重要性作初淺的探討,期冀對當今和諧社會建設有所裨益。

      白鹿洞書院

      一、德、藝釋義

      德與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百家典籍論著中多有提及,視不同的語境分別語意。譬如德,會意字,本義指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順乎自然即為德?!熬禹樀拢玖x。”《說文解字》謂“德,升也”,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自身境界因善行而升華,亦本義。另一為解恩惠、恩德,如“刻石頌秦德”[1],“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2],天地子萬物,生養(yǎng)之具,皆天之于民的恩德,此處“德”皆有此意。也有將“德”具體闡釋為人的至誠之性?!啊示幼鸬滦远绬枌W?!嵭ⅲ骸滦裕^性至誠者也?!边€有將德與道并提,如“道德一體”。道家認為德者,為道之功用也,是天道體現(xiàn)于“物”中的仁性。“原始儒家則將遵守‘天道’視為道德……宋人陳澔解釋:‘道猶路也,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故謂之道。行道而有得于身,故謂之德?!惫袨槿颂幨拦灿傻男袨橐?guī)范,就是道德……關于“德”的解釋雖各有區(qū)別,但其內涵均以善為依歸,以心統(tǒng)攝性與情。朱子說:“德,得也,得其行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保?]“德,謂所得之善?!保?]所得之惡非德。今人主要將“德”解釋為道德、心意,是推己及人至善的規(guī)范。

      與德相提并論是藝。藝是個體能力與價值的重要衡量標準,對“藝”的理解與闡發(fā)同樣通貫儒家教育思想的流衍過程之中。“藝”的普遍解釋有四:其一,以形會意,本義為種植。如“樹藝五谷”[5]。其二,猶才也。如“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博開藝能之路”[6]。其三,代禮樂射御書數(shù)。如“會其什伍,而教之道藝”。其四,關于《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F(xiàn)多引申意為技能、才能或藝術。

      簡而言之,德藝指道德與技藝。前者是調整人人之間及人與其他萬物關系行為規(guī)范的標準總和,后者是個體基本的生存手段與物質生活的基礎。二者同為不可或缺的社會存在,且彼此聯(lián)系、相互作用卻輕重有別。

      二、德與藝的辯證關系

      1.德與藝輕重有別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K,善馬之名。德,謂調良也。尹氏曰:‘驥雖有力,其稱在德。人有才而無德,則亦奚足尚哉?!保?]驥是古時善馬之名,人不稱其任重致遠之氣力技能,但稱其調良耐勞之德。馬尚如是,人亦宜然。朱子言:“德行之于人大矣”[8]。德對于人而言更具非凡意義,居于首要位置,才能次之。

      白鹿洞書院揭示

      其實道理不難,能工巧匠懷德,搭建的高層樓宇,甚至“天梯”也是堅固牢靠的,若是德性有虧,手藝再高明,必定最終侵害他人或自身的利益性命?!赌印し枪ハ隆酚涊d:“醫(yī)之藥萬有余人,而四人愈,則不可謂良醫(yī)矣。”醫(yī)生給一萬多人開藥方,治愈的卻只有四人,因利益或是私心導致萬分之四五的治愈率,這樣的醫(yī)生將難以在業(yè)界立足,也就不能稱為良醫(yī)。通曉詩書樂舞能力之人,誦歌弦舞中表達的內容,由人心生,隨人心動。人們常說“字如其人”“人如其畫”,書骨詩魂樂境即能體現(xiàn)出著筆繪墨者的心胸氣度與人品風度?!吧普呖梢愿邪l(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9]。因此是否存有至正情性,是否重視道德修養(yǎng)實為成才的首要關鍵。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藥

      德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是用于區(qū)別人與非人、“君子”與“小人”之間不同本質的重要概念。甘辭利口、行事似是而非者,小人佞巧之言行而已;德音高合、發(fā)為明訓,心無私物,見義必為,君子仁勇之言行也。在哲學領域,物質雖為第一性,但無論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何種水平,也不能忽視精神建設的重要作用,甚或丟失為人的基本法則。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許多高超技藝與墨寶典籍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法追尋,但寶貴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道德文明財富卻跨越時空的限制,代代傳承下來。歸結于道德之于人格靈魂與民族氣節(jié)的重要性,“德行,本也。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保?0]可見,對于人才,技能重要,德更重要。

      2.德與藝互為關系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沒有孤立的事物存在。德與藝雖類屬兩個不同概念、屬性范疇且輕重有別,但不是能夠獨立分開發(fā)展的個體,必然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儒家以德為第一要義,卻也著重技藝對德育教化的促進作用。如詩教、樂教之法,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币浴叭省薄岸Y”為核心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把詩樂作為倫理道德最好的載體,立德育德最好的方式加以重視。楚國公族申叔時在回答太子傅關于教學的問題時,曾說:“教之詩而為之廣顯德,以耀明其志?!避髯右驳溃骸胺蚵晿分肴艘采?,其化人也速?!痹姌返燃妓囈院虾跞藘刃牡男郧樽兓憩F(xiàn),特別能夠感染人心,給人以享受的同時,還能夠感發(fā)人的情志,啟迪人的智慧,堅定德性,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因此具有特殊有效的人格美育功能。“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1]朱子將“文”注為詩書六藝之文,并引用程子之言:“為弟子之職,力有余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痹俅侮U明“德本藝末”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先哲的“德藝觀”并非特指德藝修習的先后時間性問題,它首先強調的是在個人成長或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不應過分著強調技藝才能的學習而忽視德志品行的培養(yǎng),未能識事理之當然,復歸“仁愛孝悌誠信”的本善之性,習得的“詩書六藝”也終發(fā)揮不出利己利人的真正功用;其次旨在說明二者間的依存關系?!暗滦?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保?2]學藝行藝的過程便是道德養(yǎng)成與施行之時,朱子認為,“力行而不學文”,不符合儒者學以入世,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行義舉的精神追求,也非成就圣賢君子的方法。

      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性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同一事物的不同屬性主次有別卻相互作用。儒家德育觀的內涵簡而言之,德與藝有先有后、有本有末,互為作用、缺一不可。德是人性的根本,藝是德的表現(xiàn)形式。德決定藝的內容和作用,藝影響德的形成與外化。但由于“藝彰顯于外,具有迷惑性;德充養(yǎng)于內,具有隱藏性。”[13]因此,辯證看待德與藝的關系,對儒家德藝觀念的理解施用是攸關個人福祉與國家社稷的大事。

      三、德與藝是不可或缺的社會存在

      早在數(shù)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原始儒家的德藝觀已初見端倪,堯舜時代提出的“天道”就是德。春秋時期,孔子提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觀點,后來朱子補充注釋,認為道德乃“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應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藝為禮樂之文、射御書數(shù)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博藝理之趣,則應物有余。”[14]學者應秉承德重藝輕、本末兼具的德藝理念,則應接事物品節(jié)詳明、游刃有余?!坝诖擞幸圆皇湎群笾颍p重之倫,則本末兼該,內外交養(yǎng)”[15]。至此,儒家德藝觀集大成且充實成為完整的道德體系。

      1.察識德藝普遍性規(guī)律,是個體成才立業(yè)的首要基礎

      “夫盈天地之間皆物也,而人居一焉?!保?6]人與其他萬物就本質而言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然“為天地萬物父母,為人萬物之靈”[17],相較于“物”而言,人處在食物鏈的上端,人類的發(fā)展更是群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人是否有德,所習技藝是否符合天理節(jié)義,對于物是否是物,物是否有理,自然生態(tài)如何演變,社會如何運行至關重要。朱熹在《滄洲精舍示學者》中就反復要求學生“將《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及《詩》《書》《禮記》、程張諸書分明易曉處反復讀之,更就自己身心上存養(yǎng)玩索,著實行履?!保?8]修養(yǎng)德性的同時習得技藝,既學且修、身心皆養(yǎng)。故察識德藝普遍性規(guī)律十分必要,是個體養(yǎng)性修身、美化人格、成才立業(yè)的首要基礎。對儒家德藝觀的理解施用,能夠讓世人在清晰認識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承“物,吾與也”“通天下一氣”[19]的心懷,彰往察來、格物窮理、知機行仁。

      2.“德本藝末”“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重新確立,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

      “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于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于喪己?!惫湃饲髮W多以圣賢之志修德進業(yè),“得之于己”。面對如今急劇變化的社會、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愈加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與名利誘惑帶來的浮躁虛榮心理等問題,部分家長或學校的教育觀念轉變?yōu)榍蠓?、求藝重于求德,學生抱著“沽名釣譽”的心態(tài)求學。德藝失衡的狀態(tài)下,習得再多技藝也只是“高藝低能”的失德之人,培養(yǎng)出的人才既不符合國家建設的需要,也違背國家素質教育的初衷與根本目標。

      孔廟

      儒家向來重視道德品行修養(yǎng),其“明德為本”的德育理念更是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古之教者,莫不以德行為先,誠知用力于此。朱子更是將“明人倫”,培養(yǎng)理想道德人格的人才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儒者主張庠序、國學應教授“禮”“樂”“射”“御”“書”“數(shù)”功課,學子應束修《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曾經(jīng)圣人手,全是天理”的典章,以德禮文辭技藝之學培養(yǎng)人才,才能以圣賢之學,觀圣賢之書;以天下之理,觀天下之事。這種將道德理念滲透進具體教學論道中,以詩教、樂教、禮教、藝教、山水教等途徑,以美引善,自然而然的教養(yǎng)化育的方式尤其受到儒者的推崇?!叭酥疄閷W當如是也……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20]因此,繼承儒家德藝觀念,并重新運用到當代道德教育之中,既是對教育的一次返本求新的嘗試,是“德育為先”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重新確立,教育環(huán)境的全面優(yōu)化;更是教育觀念日漸成熟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表現(xiàn)及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的理想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3.物質與精神建設統(tǒng)一發(fā)展

      一個明德有德之人,便是“自家心中具許多道理”,可應萬事,而作新民。在道德的影響下,人類社會得以有序發(fā)展;在道德的鞭策下,人類兼愛執(zhí)中,營造出持續(xù)生存的空間,道德作為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基本意識形態(tài)之一,是人類文明與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然而道德精神的養(yǎng)成與傳續(xù)需要教育,也離不開勞動創(chuàng)造與技能學習?!霸?、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保?1]不論何種技藝,都是促使人格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個體基本的生存手段與物質經(jīng)濟建設的基礎。德與藝皆為不可或缺的社會存在,同為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重要保障。

      然而,當今伴隨市場經(jīng)濟而來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與利己主義,貪慕虛榮、走捷徑的想法都與儒家德藝觀在內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背離。弘揚儒家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義利觀與德藝觀不僅符合時代進步的趨勢,更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是一個民族思想精華的沉淀與傳統(tǒng)文化生命力的延續(xù),對物質與精神建設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發(fā)展大有裨益。

      注釋:

      [1]《史記·秦始皇本紀》,國學網(wǎng):http://www.guoxue.com/book/shiji/0006.htm。

      [2]《周易·條辭傳》(電子書),中文在線數(shù)字版股權股份有限公司。

      [3]朱熹:《論語集注卷四·述而》,中國書店1989年,第27頁。

      [4]朱熹:《孟子集注》,中國書店1989年,第4頁。

      [5]黎靖德:《朱子語類·孟子·滕文公上》,中華書局1988年,第130六頁。

      [6]《史記·龜策列傳》,古詩文網(wǎng):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b5e32d8cda.aspx。

      [7]朱熹:《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中國書店,1989年第63頁。

      [8]李存山《朱子〈學校貢舉私議〉述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11年3月第2期。

      [9]朱熹:《論語集注卷一·學而》,中國書店1989年,第3頁。

      [10]朱熹:《論語集注卷一·學而》,中國書店1989年,第2頁。

      [11]朱熹:《論語集注卷一·學而》,中國書店1989年,第1頁。

      [12]朱熹:《論語集注卷一·學而》,中國書店1989年,第2頁。

      [13]羅小平:《驥雖有力,其稱在德》,《朱子文化》,2017年11月第6期。

      [14]朱熹:《論語集注卷四·述而》,中國書店1989年,第27頁。

      [15]朱熹:《論語集注卷四·述而》,中國書店1989年,第27頁。

      [16]《楊龜山集·經(jīng)筵講義》影印線裝本,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藏書。

      [17]《經(jīng)筵講義·尚書·惟天惠民節(jié)》,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影印線裝藏書。

      [18]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guī)》,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920頁。

      [19]《宋元學案》卷25)

      [20]朱熹:《論語集注》卷3,中國書店,1989年。

      [21]《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傳》,古詩文網(wǎng):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v_2871.aspx。

      猜你喜歡
      中國書店朱子朱熹
      慶祝中國書店建店70周年系列活動全面開啟
      藏書報(2022年16期)2022-05-30 10:48:04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7:48
      印象·琉璃廠
      多肉
      朱子對《詩經(jīng)》學舊說的自我完善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48
      “美不勝收”“值得珍視”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My Diary
      武夷山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出版科學(2018年6期)2018-01-17 03:10:42
      集贤县| 来安县| 敖汉旗| 临高县| 赤峰市| 金塔县| 乾安县| 古交市| 青川县| 淮阳县| 阳曲县| 桓台县| 车致| 闽侯县| 昭苏县| 东海县| 邛崃市| 马边| 开化县| 叙永县| 收藏| 尚志市| 上林县| 巍山| 依安县| 高密市| 阳江市| 施秉县| 弥渡县| 基隆市| 花莲县| 汾阳市| 集安市| 古交市| 昌邑市| 疏勒县| 中江县| 龙里县| 凭祥市| 蒙山县|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