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梅
【摘要】本文圍繞導入語文新課方法,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開展了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有效的新課導入模式很多,筆者認為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導入新課時力求省時,講究知識性、趣味性、啟發(fā)性,而且能迅速切入主題,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程導入;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學生在課堂上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課文上,并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感覺,導入課文的技巧至關(guān)重要。低年級時我們常常會采用猜謎語法、情境帶入法等,但這些方法不一定適合小學中高年級。一是學生心理特點有差異,比如猜謎語法,他們會覺得很小兒科;二是知識點有差異,中高年級課文一般也比較長,知識點多,如果在導入方面花的時間過長,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本課題組經(jīng)過幾屆小學四年級語文(人教版)教學,通過長期摸索,總結(jié)了幾種相對有效的導入方法。
一、用奇聞軼事激趣導入法
在語文教學導入時,穿插一些文本主人的奇聞軼事,往往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學一開始,就講述周恩來擔任中國總理兼任外交官時的兩個經(jīng)典故事。外國人想嘲弄中國,就問了周總理兩個這樣的問題:“中國人為什么稱‘公路為‘馬路?”“中國金庫里一共有多少錢?”講到這里時,學生的情緒立即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在他們說了兩三種回答方法后,我才慢悠悠地講出來周總理的回答:“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薄爸袊还灿?8元8角8分錢。”并且告訴孩子們18元8角8分的來意。幽默的回答引起孩子們的陣陣笑聲。孩子們立即對周總理產(chǎn)生了敬佩之情,學習文本的欲望也隨之產(chǎn)生。
在新課前講一兩個課文主人公的小故事,而且還善于在學生面前賣關(guān)子,可以使課堂形成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故事穿插,只是簡單介紹一下周總理是我們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這篇課文講的就是他小時候成長的故事。那么,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得不到激發(fā)。
二、以題眼入手達到事倍功半
從課題入手,找課題中的關(guān)鍵詞,能給學生一個整體入微的感覺。如小學人教版第七冊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和《呼風喚雨的世紀》兩篇課文,教師就是從課題入手,讓孩子們抓課題中的關(guān)鍵詞?!翱缭胶{”凸顯了主題,體現(xiàn)了大陸兩岸同胞的親情;“呼風喚雨”則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科技的強大,能夠與童話中的神仙來媲美。這兩個詞可以說是課文的“題眼”,抓住了題眼就相當于抓住了中心。孩子們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很快抓住了文章的題眼,在老師的幫助下,很快理解了題眼的意思。有了這個基礎,再深入文本的學習,定能“事倍功半”。
三、基于作者介紹引發(fā)共情
在教授《去年的樹》時,教師采用“基于作者介紹引發(fā)共情”導入法。因為本文的作者有著不一般的經(jīng)歷,他在不到30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了。首先,我?guī)ьI(lǐng)孩子們齊讀課題。接著,我就用PPT展示作者簡介:“新美南吉(1913—1943),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從中學二年級開始對文學產(chǎn)生興趣,廣泛閱讀了童話、童謠、詩和小說,與高年級同學一起創(chuàng)辦同人雜志《獵戶星座》。1931年中學畢業(yè)后,一邊做小學代課教員,一邊向兒童雜志《紅鳥》投稿。1942年1月南吉經(jīng)常大量咳血,知道自己已經(jīng)不久于人世,但是春天里病情好轉(zhuǎn),便再次開始旺盛的創(chuàng)作,出版了第一本童話集——《爺爺?shù)拿河蜔簟贰M?月為寫《都筑彌厚傳》收集素材,在旅途上病情惡性復發(fā),于第二年3月僅僅30歲便英年早逝?!蔽蚁日垖W生讀了這一段簡介,學生當中立即一片唏噓聲。孩子們對英年早逝的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心。接著,我又打出一段文字:“作者曾說:‘假如幾百年、幾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同,那么我就可以從中獲得第二次生命!從這一點上來說是多么幸福啊!幾十年過去了,他的作品不僅在日本國內(nèi)廣為流傳,而且遠銷海外。不知如今遠在天堂的新美南吉,是否感受到了他所說的幸福?”我用低沉而充滿感情的聲音朗誦了這段文字,讀完后孩子居然沉默了好一陣子。我知道,簡介拉近了孩子們與作者的距離,孩子們已經(jīng)對作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情。這時,我再讓孩子們打開書,默讀故事。教室里鴉雀無聲,孩子們瞬間進入故事中。
四、創(chuàng)設情境力求形象生動
創(chuàng)設情境,往往會借用幻燈、錄音、錄像,制造一個美妙的情景,喚起學生的感情共鳴,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求知的急切感。在教《長城》時,首先用PPT打出一幅蜿蜒盤旋、氣勢磅礴的長城圖,讓學生從視覺、知覺、感覺等多角度進入情景,感受長城帶給人的氣魄雄偉的意境。撤去畫片,讓學生閉目、靜思、凝神,然后播放關(guān)于長城的音樂,讓學生進入課文中描繪的意境,從而開開心心進入學習狀態(tài)中。又如接下來的《頤和園》一文,采用的就是頤和園路線圖導入,從大門→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樣大的一個公園,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我再出示一組實景圖,讓學生觀賞,在一片驚嘆聲中,我們順利進入文本的學習。
五、以舊帶新從而達到溫故知新
以舊帶新從而達到溫故知新是帶領(lǐng)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從而引出新課,從已知的領(lǐng)域轉(zhuǎn)入未知的領(lǐng)域。它往往起到銜接自然、過渡平穩(wěn)的作用。如在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之前,采用這樣的導入設計:“請學生回顧一下我們這冊書中,哪篇文章寫了爬山虎?誰寫的?學生迅速答出是第6課——《爬山虎的腳》,作者是葉圣陶。今天,我們要學一篇與第6課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文 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文章還是葉圣陶嗎?不是,是肖復興同志。但是,文章內(nèi)容與葉圣陶先生有關(guān)。那么,葉圣陶和肖復興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呢?為什么取名叫《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呢?來,讓我們進入課文的學習。”這種導語簡短、自然,輕松地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使學生溫故而知新,起到了以舊帶新的作用。
總之,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沒有固定的格式。個人認為,不同的學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風格的老師也可以有特色創(chuàng)新。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應力求省時,講究知識性、趣味性、啟發(fā)性。能迅速切入主題,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就是成功的導入法。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