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江
摘要:《詩經(jīng)·大雅·抑》中的“屋漏”一詞,漢以來眾說紛紜。鄭玄認為即“西北隅而厞隱之處”,而孫炎認為“當室之白,日光所漏入也”,清末黃黃山甚至認為就是《禮記·月令》中的“中霤”;只有犍為文學(xué)、劉熙“撤屋之西北隅薪,時若值雨則漏”之說時代最靠前且最有根據(jù)。從西周喪祭中“毀廟”儀節(jié)以及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獻中關(guān)于“屋漏”的用例,結(jié)合考古發(fā)現(xiàn),可見劉熙之說最具說服力?!洞笱拧ひ帧分小吧胁粙嵱谖萋碑攺膭⑽踔f,指代遷入宗廟的先王神靈。鄭玄之說選取了西北隅的另一種寓意,可視為引申義,《中庸》和宋詩用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與劉熙之說并無沖突。王充《論衡·書解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jīng)誤者在諸子”中的“屋漏”不單單指漏風(fēng)、漏雨的房屋,還包含著鄭玄所謂的“幽昧”“厞隱”等義,施政者唯有自我保持警覺,常常自省,方能發(fā)覺、吸納“草野”“諸子”的不同見解,匡正“政失”與“經(jīng)誤”。
關(guān)鍵詞:《大雅·抑》;屋漏;劉熙;《論衡》;政失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10-0135-06
東漢王充《論衡·書解篇》中有句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jīng)誤者在諸子?!贝嗣跃湟鉁\顯卻發(fā)人深省。在漢代,決策者的“政”和博士們傳授“經(jīng)”是緊密聯(lián)系的。儒家經(jīng)典是政策出臺的理論依據(jù),而政策反過來進一步將經(jīng)典神圣化,二者互為表里,少有破綻;只有“草野”才能發(fā)現(xiàn)政策的得失,只有“諸子”才會知曉經(jīng)典的錯誤,但二者與“屋漏”有何關(guān)聯(lián)?“屋漏”公認最早的用例是《毛詩·大雅·抑》中的“尚不媿于屋漏”①,但據(jù)毛亨、鄭玄的解釋,又不是指房屋漏雨,而是指代室內(nèi)西北隅,這又是為何?本文仔細分析前人說法,結(jié)合考古發(fā)現(xiàn),提出筆者的見解,以求正于方家。
一、“屋漏”即“西北隅而厞隱之處”
“以禮箋詩”是鄭玄注《詩》的重要理論和方法?!睹姟ご笱拧ひ帧粪嵐{說:“諸侯、卿大夫助祭在女宗廟之室,尚無肅敬之心,不慚媿于屋漏,有神見人之為也。女無謂是幽昧不明,無見我者,神見女矣。屋,小帳也。漏,隱也。禮,祭于奧既畢,改設(shè)饌于西北隅而厞隱之處,此祭之末也?!本褪且远Y儀進一步闡釋“屋漏”一詞的具體含義,指出“屋漏”即“西北隅而厞隱之處”。鄭玄得出這個結(jié)論不是偶然的,鄭玄訓(xùn)釋“漏”字時,依據(jù)的是《爾雅·釋言》“厞、陋,隱也”。鄭玄注《儀禮》時也用了《爾雅》這條訓(xùn)義,如:
《士虞禮》:“祝反,入,徹,設(shè)于西北隅,如其設(shè)也。幾在南,厞用席。”鄭注:“改設(shè)饌者,不知鬼神之節(jié),改設(shè)之,庶幾歆饗,所以為厭飫也。厞,隱也。于厞隱之處,從其幽闇?!?/p>
《特牲饋食禮》:“佐食徹尸薦、俎、敦,設(shè)于西北隅,幾在南,厞用筵,納一尊?!编嵶ⅲ骸皡姡[也。不知神之所在,或諸遠人乎?尸謖而改饌,為幽闇,庶其饗之,所以為厭飫?!?/p>
《有司》:“有司官徹饋,饌于室中西北隅,南面,如饋之設(shè)。右?guī)祝瑓娪孟??!编嵶ⅲ骸按擞谑q改饌,當室之白,孝子不知神之所在,庶其饗之于此,所以為厭飫。厞,隱也。古文‘厞作‘茀。”②
如上所引,足見鄭玄此處是以《儀禮》的相關(guān)儀節(jié)來闡釋《毛詩》的。鬼神尚幽暗,故祭祀的首選之地是西南隅奧處,此處是室內(nèi)最幽暗的地方。因為陽光從牖、戶穿入,交會處在西北隅,所以西北隅雖然離戶最遠但也有光亮,為此要用席、筵等物加以遮擋,使之幽暗(見圖1),以便于祭祀?!秲x禮》改饌均設(shè)在西北隅幽暗之處,故《毛詩》“漏”也有幽闇、厞隱之義,這就是鄭玄的思路,得到后世學(xué)者尤其是宋以后學(xué)者的普遍認可。《全宋詩》有30余處使用“屋漏”,其中大部分是延用鄭箋的這一義項的,如黃庭堅《行行重行行贈別李之儀》“忠誠照屋漏,萬物將自求”、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小人欺屋漏,吾輩當戒獨”、《自勉》“勿謂在屋漏,人見汝肺肝”等,而這在唐詩及唐之前的文獻中絕不可見,因為鄭玄之說并非沒有破綻。
其一,《儀禮》說“厞用席”“厞用筵”,未嘗言“厞用帳”“陋以帳”“漏以屋”等,鄭箋云“屋,小帳也”,未知所據(jù)③??资枰吨芏Y·幕人職》《禮記·雜記》云“其宮內(nèi)不張幕也,幄則室內(nèi)亦有之。屋陋者,室內(nèi)處所之名,可以施小帳而陋隱之處,正謂西北隅也”④,實難盡信。
其二,鄭注《儀禮》三處皆用“厭飫”一詞,并進一步解釋說:“此所謂當室之白,陽厭也,則尸未入之前為陰厭矣?!对訂枴吩唬骸畾懖粋浼?,何謂陰厭、陽厭也?”⑤則又借用了《禮記·曾子問》的概念:
孔子曰:“宗子為殤而死,庶子弗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殤不舉肺,無肵俎,無玄酒,不告利成,是謂陰厭。凡殤與無后者,祭于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于東房,是謂陽厭?!雹?/p>
無尸之祭即是“厭飫”;孔子明確說宗子為殤而死之祭為陰厭,殤與無后者之祭為陽厭。鄭玄巧用了無尸的概念,將之運用于成人祭中迎尸之前和送尸之后的祭祀之名,指出“迎尸之前,祝酌奠,奠之且饗,是陰厭也。尸謖之后,徹薦俎敦,設(shè)于西北隅,是陽厭也”⑦,宋以后,陸佃、吳澄、敖繼公、萬斯大、馬瑞辰等人早已指出其非,連孫希旦也說“異事同名”⑧。將陽厭與“改設(shè)饌于西北隅”混為一談,是鄭玄之失。陽厭“當室之白”處甚多,不一定在西北隅。盡管如此,鄭玄將“陽厭”觀念的引入,卻引發(fā)孫炎關(guān)于“屋漏”的新解釋。
二、“屋漏者,當室之白,日光所漏入也”
《曾子問》曰:“當室之白,尊于東房,是謂陽厭?!编嵶⒃疲骸爱斒抑祝^西北隅得戶明者也?!雹嵊捎卩嵭形鞅庇缰兰礊殛枀挼挠^念在先,故此處解釋“當室之白”時牽涉到西北隅,而西北隅即屋漏?!睹姟房资枰龑O炎說:“屋漏者,當室之白⑩,日光所漏入也?!奔丛卩嵶⒒A(chǔ)上的闡發(fā),卻直指“屋漏”。但與鄭玄訓(xùn)“屋”為“小帳”之義有別,孫炎訓(xùn)為“室”;與鄭玄訓(xùn)“漏”為厞隱之義有別,孫炎訓(xùn)光漏。俞樾進一步解釋說:
《說文》以東北隅為食所居,于禮無徵?!肚Y》正義引孫炎云“宧,日側(cè)之明”,“日側(cè)”之義雖從東北附會,而其訓(xùn)“宧”為“明”,實古義也。宧也、屋漏也,皆以受戶之光而言,光自戶入,正當東北隅,而西北隅亦得受之。endprint
鄭、孫雖所釋對象有別,然均認為日光源于戶。后人在此基礎(chǔ)之上又提出三種新的光源:一是牖,如清初萬斯大說:“當室之白,以其在屋漏受牖之明處”;二是向,如清中葉金鶚《屋漏解》云:“室之西北隅有向。向,北出牖也,日光自牖中漏入,故名屋漏”;三是天窗,如清末王闿運說:“‘屚從尸雨,‘尸即屋也。不當明,故作天窗;防雨,故厞之如屋?!币╆栒f:“室不當明,特穿天窗以漏光,恐雨下則屋之?!逼渲杏忠蕴齑罢f影響最大,《說文》云,“在墻曰牖,在屋曰囪,或從穴”,是“窗”之本義就是天窗。清末王先謙的弟子黃黃山(名俊,號黃山)進一步指出此天窗就是《禮記·月令》中的“中霤”,并說:“‘不愧屋屚即言不愧于神明。神不可知,以天明之,猶言不愧于天;天亦不可知,以日明之。”程俊英《詩經(jīng)注析》從此說,為當下讀者所接受。
“中霤”是“五祀”對象之一,王國維考證說:“今之宅神,實古之中霤,而其神則后土,其名則句龍也?!鳖欘R剛則進一步指出“中霤”就是原始社會穴居方式下屋中間的煙口,其下設(shè)灶,“中霤”一可通明,一可飆煙。這種居住方式在西周的下層社會還廣泛存在,而西周士大夫?qū)m室“中霤”則進一步發(fā)展為天井、庭院等形式,神主則擺在中堂近地或中堂屋角處。可見,在宮室完備的西周、春秋時代,《毛詩》《爾雅》中所載宮室西北隅之“屋漏”與“中霤”根本不在一處。王充《論衡·祭意》說“中霤,人所托處”,就是它支撐起整個房屋,功勛卓著,所以要祭祀它,與《儀禮》所載饋食禮所祭祀的人鬼也有很大區(qū)別。黃氏將“屋漏”與“中霤”拉上關(guān)系,其實是受到“天窗”說的啟發(fā),進而對其進一步加以申說,但合理性反不及“天窗”說。除了借《說文》表明“漏”本作“屚”之外,他對“屋漏”一詞的解釋并無新意。
鄭玄的“帳隱”說和孫炎的“光漏”說是魏晉以前的主流說法,但一暗一明,相互抵牾。東晉郭璞注《爾雅》時說“《詩》曰:‘尚不媿于屋漏。其義未詳”,就已經(jīng)弄不清楚了。故邢疏云:“以孫、鄭之說,皆無所據(jù),故不取也?!逼鋵嵍f可以相融合,有日光處是明,無日光則此處是暗。程俊英就說:“在屋內(nèi)隱蔽之處,還是有日光從天窗漏入?!钡鄬Χ?,孫炎此說更顯牽強,如圖1所示,室內(nèi)日光漏入之處甚多,何以單單以名之西北隅?此其一。其二,陸錦燧云:“孫叔然本諸《曾子問》,《曾子問》以‘當室之白為陽厭,蓋謂室中當戶明處,并未以當室之白為室之西北隅,此孫炎之說之不足信也。”孫炎誤據(jù)鄭玄立說。其三,據(jù)孫炎說,《毛詩》“相在爾室,尚不媿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無解,下句既曰“不顯”,上句又何以言有光漏入?作為“屋漏”的最早用例,《毛詩》不得解,則其說不成立。
三、“撤屋之西北隅薪,時若值雨則漏”
《毛詩》雖然是“屋漏”的最早出處,但最早對其做出系統(tǒng)闡釋的卻是《爾雅·釋宮》:“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宧,東南隅謂之。”而最早為《爾雅》作注是犍為文學(xué)。
據(jù)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犍為文學(xué)(舍人)是漢武帝時人,其所著《爾雅注》已佚,但清人多有輯本。馬國翰說其注“本多異字,尤可與后改者參校而得《爾雅》之初義”,可見學(xué)術(shù)價值極高。對于“屋漏”,犍為文學(xué)說:“古者撤屋西北猥以炊,浴沒者,訖而復(fù)之,古謂之屋漏也?!睎|漢學(xué)者劉熙說得更清楚:“西北隅曰屋漏。禮,每有親死者,輒撤屋之西北隅薪,以爨灶煮沐,供諸喪用,時若值雨則漏,遂以名之也。必取是隅者,禮,既祭,改設(shè)饌于西北隅。今撤毀之,示不復(fù)用也?!笔嵌司J為“屋”當作本字解。“漏”字,劉熙讀本字;犍為無釋,但想必也作本字解。此說源于《禮記·喪大記》“甸人取所撤廟之西北厞薪,用爨之”,但均無“厞”字,且改“廟”為“屋”。“西北厞薪”鄭注無解,孔疏則取陸德明“厞,隱”解云:
甸人為灶竟,又取復(fù)魄人所撤正寢西北厞以然灶煮沐汁也。謂正寢為廟,神之也。然舊云“厞”是屋檐也,謂抽取屋西北檐也。熊氏云:“厞,謂西北隅厞隱之處,撤取屋外當厞隱處薪”,義亦通也。何取此薪而用者?示主人已死,此堂無復(fù)用,故取之也。
是舊解認為“西北厞薪”是室外西北角的屋檐?!抖Y記·王制》說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于寢”,說明宗廟與宮室有著類似的功能?!秵蚀笥洝穼ⅰ罢龑嫛闭f成“廟”,為宮室“屋檐”說提供了新視角。因為一旦有新死者,對大夫以上的階層來說就會有“遷廟”制度。所謂“遷廟”就是在三年喪完畢之后,將新死者的“主”即牌位遷入宗廟內(nèi)的儀禮制度。
周禮規(guī)定,人死約百日后,家人要舉行“卒哭”祭。祭祀的場所設(shè)在宗廟內(nèi),用桑木“主”代替受祭者,完畢后,將“主”擺放回死者生前寢宮內(nèi),等到小祥練祭那一天,將其埋在宗廟門左邊曾埋過“重”的地方,另作栗木“主”設(shè)在宗廟內(nèi)。這一天,因為有將新“主”入宗廟,所以要對宗廟進行一番修葺,以便祭祀?!斗Y梁傳·文公二年》說“易檐可也,改涂可也”,就是更換屋檐,重新粉刷墻面,這個過程就叫“壞廟”或“毀廟”。《公羊傳·成公三年》“宣宮則曷為謂之新宮”,何注說:“謂之新宮者,因新入宮,易其西北角,示昭穆相繼代,有所改更也。”可見不是把所有的屋檐都換了,僅僅是更換新廟西北一隅的屋檐而已(這一制度,發(fā)展到現(xiàn)在,其習(xí)俗就是家有新死者,清明或年尾祭時,要在舊死者墳上加抔新土)。祭祀完畢后,還要將“主”擺放回寢宮內(nèi)。三年喪完畢,也就在此一年多以后,新“主”才正式永遠遷入新廟。單單撤換西北隅屋檐的原因就在于此處是“主”的存放地,清人陳奐說:
西北隅為神主之所安藏。文二年《穀梁》疏云:“麋信引衛(wèi)次仲曰:宗廟主皆用栗,祭訖,則內(nèi)于西壁塪中,去地一尺六寸。”昭十八年《左》疏云:“每廟木主皆以石函盛之,當祭則岀之,事畢則納于函,藏于廟之北壁之內(nèi),所以辟火災(zāi)也?!币栋谆⑼x》“納之西壁”?;蛟啤拔鞅凇?,或云“北壁”,其義同也?!坑荻{主,諸侯練而納主,皆在廟室之西北隅,其后常祭,祭末改饌亦于此處矣。
這種室內(nèi)布局在滿清貴族入主北京后對紫禁城中坤寧宮的改造可見一斑。今所見坤寧宮共九間,中間五間為祭神場所,大門開在偏東的第五間,而緊靠西、北墻設(shè)大炕,供奉薩滿教神位和祖宗牌位,足見先民的禮俗是類似的。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人在寢宮剛死時,復(fù)者要登上寢宮的西北角廊檐上招魂,完畢下來之后,順便撤下事先存放于此屋檐處的木材,作為甸人燃灶之薪,“示不復(fù)用”的寓意前后是一致的?!秲x禮·士喪禮》有“復(fù)者降自后西榮”鄭注“降因撤西北厞”是也。寢宮西北角的屋檐被撤下來當柴燒了,那么下雨時肯定漏雨,所以新主人入住后要加以修復(fù),犍為說“訖而復(fù)之”就是此意。《大雅·抑》中的“尚不媿于屋漏”之“屋漏”,指的就是經(jīng)過修葺的新宮,這是昭穆相替、王位更換的象征。換言之,周王所愧對的不是漏了雨的屋檐,而是剛剛遷入宗廟的先王神靈。endprint
四、“西北隅薪”或為后門門板
1976年,考古隊在陜西岐山縣鳳雛村發(fā)現(xiàn)了早周祭祀建筑遺址,隨后進行發(fā)掘和復(fù)原。該遺址總體呈長方形,東西對稱,中軸線從南向北,由屏、門、中庭、前堂、后庭、后室等組成,與典籍中記載的周代宮室布局大體相同。其中后室至少有三間相連,兩旁各有兩個空間,其南面均無墻,而北邊各開一門通外,分別在后室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在室北墻開門當然是方便出入,否則室內(nèi)之人出門必由之路只有戶,然后繞道堂,路遠太不切實。這種布局方式在1981—1984年發(fā)掘的陜西鳳翔縣馬家莊春秋秦一號建筑遺址上就表現(xiàn)得更清楚了。
圖2馬家莊春秋秦一號建筑遺址太廟部分
該遺址整體呈矩形,東西對稱,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有門屋、中庭、太廟和亭臺(亳社)。太廟兩旁前有昭廟和穆廟,三廟內(nèi)部布局相似,今截取太廟部分(見圖2)??梢钥闯鎏珡R東西基本對稱,由楹、堂、序、室、夾室、房組成,和典籍中記載的宮室、宗廟格局類似。據(jù)考古《簡報》,環(huán)繞此室的西北拐角外,發(fā)現(xiàn)了3座祭祀人坑,1座空坑,為它處所不見,雖然打破主體墻面或墻基,表明這些坑是在太廟廢棄后挖鑿的,但如此集中在室之西北隅,也表明主持挖鑿者知曉此處特殊性的。聯(lián)系典籍中的記載,我們不難想象,此處應(yīng)該就是擺放秦始祖、祖先神位的地方,因而即使被廢棄了,仍不斷在此旁鑿坑,用來埋人。這人可能是供祭祀的奴隸,也可能為祔葬于先祖的有功之臣或子孫。
另據(jù)《簡報》,在室的南墻西部處(A)有兩個柱洞,“應(yīng)為寢室之門道”,這與典籍中左戶右牖格局不符,應(yīng)為變制;室內(nèi)東北角有一灶坑,“圈形器殘片亦在坑內(nèi)發(fā)現(xiàn),疑為固定炊具之物”,和典籍記載相符,《說文》云“宧,養(yǎng)也。室之東北隅,食所居”;“北墻西部,緊貼外墻根部(B),有卵石兩個,可能為后寢之后門,與前門基本在一條南北直線上”,這個后門在典籍中沒有對應(yīng)的稱呼,筆者疑即《喪大記》所謂的“西北厞薪”。
《喪大記》“甸人取所撤廟之西北厞薪,用爨之”陸德明《釋文》說:“厞,隱也;舊作‘扉,音非,門扉也?!彪m然陸氏不取,但至少說明在唐以前有的版本作“扉”,“厞”“扉”二字同源,蓋門扇內(nèi)本就隱蔽,故二字存在混用現(xiàn)象。此處若作“扉”,那經(jīng)義就一目了然了。新喪時,可以撤下屋子后門門板來燒水,以供沐浴,這可能就是上古時的喪禮風(fēng)俗。后門門板是防衛(wèi)房屋安全的重要支撐;主人去世,撤下門板燒毀,其哀痛可知?!栋谆⑼x》記載百里奚為秦相時,有浣婦作歌曰:“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為煮母雞,就將門閂卸下來當柴燒,雖然與喪禮的情境不同,但踐行時的那種決絕和悲憤之情是相同的。
室內(nèi)西北隅設(shè)置后門,不僅方便出入,而且能通風(fēng)、通光,實在是一舉多得,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當然有利就有弊,夏天狂風(fēng)暴雨、冬天西北風(fēng)雪都會通過這個后門進入室內(nèi),風(fēng)吹日曬,門扉很容易損毀,幾乎隔幾年都會換一次;新喪時撤換可能也包含除舊布新的意思。
不管是撤掉西北屋檐,還是撤掉西北后門門板,撤了之后,室內(nèi)都會受到影響,輕則漏風(fēng),重則漏雨。犍為、劉熙二人都說“西北隅”,而不提“厞”或“檐”,可能在實際喪禮中都有可能,故籠統(tǒng)言之。鄭玄解為“帳隱”,則是結(jié)合《儀禮》《爾雅》,選取了西北隅的另一種寓意,可視為引申義,二者并不沖突。
犍為、劉熙的本字說,作為最早對“屋漏”的解釋,其合理性還是有的,翟灝就認為“劉氏此說有據(jù),較鄭、孫為長,堪以取易”。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古文獻實際用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屋漏”均作本字解。如《管子·輕重戊》:“室屋漏而不居,墻垣壞而不筑?!薄笆椅萋┱叩镁樱瑝υ珘恼叩弥?。”《荀子》“雖隱于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楊注:“漏屋,敝屋漏雨者也?!蔽鳚h劉向《說苑·談叢》:“屋漏者民去之,水淺者魚逃之。”西漢焦延壽《易林·旅之》:“床傾、簀折、屋漏、垣缺,季姬不愜。”東漢徐干《中論·譴交》:“吾稱古之不交游者,不謂向屋漏而居也;今之好交游者,非謂長沐雨乎中路者也?!蹦铣蝿⒘x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祖廣行恒縮頭,詣桓南郡。始下車,桓曰:‘天甚晴朗,祖參軍如從屋漏中來。”把祖廣縮頭縮腦的滑稽狀態(tài)形容得惟妙惟肖,無一處作“西北隅”或“帳隱”解的句例。唐代杜甫的名句“床頭屋漏無干處”自有其淵源,當本字解無疑,近年有些讀者將其釋為“西北隅”,認為床頭、屋角都被淋濕了,失于求新、求深。
五、余論
據(jù)《詩序》,《大雅·抑》是春秋衛(wèi)武公刺周厲王而自警的詩。作者特別懇切地告誡厲王應(yīng)該認真聽取自己的箴規(guī),否則就將有亡國之禍。王先謙說:“《禮·中庸》引《詩》說之云:‘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是以‘屋漏為人所不見之地?!贝麈v說:“《詩》所云‘尚不媿于屋漏,謂人處室幽隱不明之處為不善,雖無人見,豈能不媿日光漏入乎?《論語》所謂‘內(nèi)省不疚,《中庸》所謂‘慎獨,皆此義也?!币虼恕墩摵狻馄贰爸萋┱咴谟钕?,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jīng)誤者在諸子”中的“屋漏”也不單單指漏風(fēng)、漏雨的房屋,還包含著鄭玄所謂的“幽昧”“厞隱”等義。只有身處房屋內(nèi)的人才知曉漏風(fēng)、漏雨、幽隱,而“知屋漏者”就是施政者自身。施政者唯有自我保持警覺,常常自省,方能發(fā)覺、吸納“草野”“諸子”的不同見解,匡正“政失”與“經(jīng)誤”。
王充又在《論衡·答佞篇》中說:“屋漏在上,知者在下。漏大,下見之著。漏小,下見之微。”可見他將“屋漏”與“政失”“經(jīng)誤”并列,且排在前面,顯然不僅僅是類比,而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納言》中說:“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彼赋鐾炀日邔嵤┎划?shù)姆椒ú辉谟谙聦影傩眨谟谏蠈邮┱?,就是對《論衡》之說的化用。《三國志·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裴注引《魏書》云:“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薄读簳の涞奂o下》:“尚書右丞江子四上封事,極言政治得失。五月癸卯,詔曰:‘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所鐘過,不能自覺。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于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詳啟,勿致淹緩。”《南史·江子一傳》:“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極言得失。武帝甚善之,詔曰:‘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其令尚書詳擇,施于時政?!碧仆蹉鋈弧墩撍]書》:“抑又聞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報國之重,莫若進賢?!薄杜f唐書·劉仁軌傳》:“臣聞屋漏在上,知之者在下;愚夫之計,擇之者圣人。是以周王詢于芻蕘,殷后謀于板筑,故得享國彌久,傳祚無疆?!薄端问贰ね醪髠鳌罚骸氨菹略嚪从谏矶允≡唬骸嶂菩校脽o有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者乎?”則直接引用王充之言。凡此種種都在說明:要知道上面政令是否有不足,只有到下面來了解情況才能弄清楚,所以政令制定者平時要深入人民群眾中,即時收集意見,才能摸清政令的真實弊端,對癥下藥,盡快改革和修正政令中的偏差之處,收到最好的行政效果,以解決上下矛盾,免得發(fā)展到完全對抗、不可收拾的程度。歷代有見地的當政者無不深諳此理。endprint
注釋
①④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760、1760頁?!皨崱保O(jiān)本、毛本、阮本《毛詩注疏》作“愧”。阮校云作“媿”是,今據(jù)改。②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94、1576、1577、1419頁。③馬瑞辰說:“‘厞與‘茀雙聲,‘茀與‘屋迭韻,‘茀又通作‘蔽。蓋因設(shè)饌西北隅,以席蔽之如幄,為厞隱之地,因名其地為厞陋,又名屋漏。‘屋本覆帳之名,因凡覆于上者通謂之屋?!菖c‘隱雙聲,‘屋與‘衣‘翳皆同聲,‘衣‘翳皆‘隱,是知‘屋亦‘隱也?!保ā睹妭鞴{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第954頁)陳奐說:“《釋名》:‘帷,屋也,以帛依板施之,形如屋?!菁础⒅俳?。鄭箋之意,蓋以《詩》之‘屋即《儀禮》之‘席也,《詩》之‘漏即《儀禮》之‘厞也?!保ā对娒蟼魇琛肪矶澹┙暂氜D(zhuǎn)論證。⑤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19頁。⑥⑦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07—811、802、1723頁。⑧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第540頁。具體可參考拙文《“陰厭”“陽厭”考》,《先秦文學(xué)與文化》(第四輯),第329—34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⑨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10、811頁。《禮記·中庸》孔疏:“以戶明漏照其處,故稱‘屋漏。人之所居,多近于戶,屋漏深邃之處,非人所居?!保ā抖Y記正義》,第2050頁)⑩阮本:《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七脫“白”。元、閩、監(jiān)、毛本《爾雅注疏》“之”下衍“所”字。俞樾:《群經(jīng)平議》卷三五,光緒九年復(fù)位《春在堂叢書》本。萬斯大:《經(jīng)學(xué)五書·禮記偶箋》,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42頁。金鶚:《求古錄禮說》,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年,第197頁。王闿運:《爾雅集解》,岳麓書社,2010年,第147頁。尹桐陽:《爾雅義證》,《爾雅詁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774頁。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936、937頁。王國維:《王國維學(xué)術(shù)隨筆》,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9頁。顧頡剛:《人間山河:顧頡剛隨筆》,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146—150頁?!抖Y記·坊記》“掘中溜而浴,殷道也”鄭注:“周人浴不掘中溜?!痹蛘谟谥辛锏男问桨l(fā)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棄用殷商之禮,而改用盤承浴汁了。郭璞注、邢昺疏:《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29、229頁。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第862頁。陸錦燧:《讀爾雅日記》,《爾雅詁林》,第1778頁。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845頁?!扳?,疑為“隈”字之訛,“隈”者,隅也,明馮復(fù)京《六家詩名物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五十引即作“隅”;黃奭《爾雅古義》、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余蕭客《古經(jīng)解鉤沉》、臧庸《爾雅漢注》、嚴可均《爾雅一切注音》、葉蕙心《爾雅古注斠》、董桂新《爾雅古注合存》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等引《御覽》作“厞”,疑非。臧庸《爾雅漢注》云:“舍人蓋亦訓(xùn)‘漏為厞隱,與鄭同也?!保ā稜栄旁b林》,第1770頁)據(jù)誤本為說?!读以娒锸琛肪砦迨嘧鳌皼]”,“沒者”即新喪者;《爾雅古義》《玉函山房輯佚書》《古經(jīng)解鉤沉》《爾雅漢注》《爾雅一切注音》《爾雅古注斠》《爾雅古注合存》《爾雅正義》《爾雅義疏》等引《御覽》作“汲”,蓋形近而誤。《玉函山房輯佚書》《爾雅一切注音》《爾雅古注斠》《爾雅義疏》等引《御覽》作“故”,似是,《六家詩名物疏》卷五十引亦作“故”。李昉:《太平御覽》卷一八八,《四部叢刊》影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宋本。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第180頁。標點有所更正。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23、1724頁。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10頁。陳奐:《詩毛氏傳疏》卷二五,清《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本。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47、1048頁。惠士奇說:“何休所謂西北角者,即《喪大記》所謂廟之西北厞薪。禮,取其廟室笮?為死者炊沐?!保ā抖Y說》卷九,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韓偉:《馬家莊秦宗廟建筑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癆”“B”兩點為筆者所加。陜西省雍城考古隊:《鳳翔馬家莊春秋秦一號建筑遺址第一次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翟灝:《爾雅補郭》,《爾雅詁林》,第1774頁。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936頁。戴鎣:《爾雅郭注補正》,《爾雅詁林》,第1774頁。
責(zé)任編輯:行健
Analyzing the Original and Extended Meanings of "Wu Lou" from the Funeral Rituals
Qu Linjiang
Abstract: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 on "Wu Lou" from The Book of Songs after the Han Dynasty. Zheng Xuan thinks that it refers to a secret corner, while Sun Yan argues that it is where a light is admitted, and a scholar in the Qing Dynasty even holds that it is "Zhong Liu" from The Book of Rites, bu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handed down material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t is believed that only the meaning "leaking" proposed by Liu Xi is the most accurate, and the meaning of "secret" is just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leaking, which can be echoed in "Zhong Yong" and the Song Dynasty Poems. In Wang Chong′s thesis "those who Know the house leaks are living under the roof, those who know the faults of the rule are among the folks, and those who find the mistakes of classics are among the scholars" from Lun Heng, "Wu Lou" not only refers the house having leaks, but also contains the meaning "hidden", which advised officials to absorb and reflect different views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of governance and of classics.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 Wu Lou; Liu Xi; Lun Heng; faults in rul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