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山
1079年,在徐州的蘇東坡寫了一首詩《月夜與客飲杏花下》,記錄他與幾個朋友的一次小聚。“花間置酒清香發(fā),爭挽長條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事后他寫小文回憶起這次夜游,“去年花落在徐州,對月酣歌美清夜”。幾位客人是,王子立、王子敏以及蜀人張師厚。當時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而回憶時,張師厚久已死,王子立復為古人,自己面臨再次被貶,對月獨飲。
古人若在月光下夜行,多喜穿白衣,因白衣能反射光線。吹洞簫飲酒杏花下,這一句總令人難忘。寥寥數(shù)語,注定要變幻消失的美態(tài)與歡欣。灑脫如東坡,金剛般的心境,由顛沛流離多情哀傷之中超越而來。
“洞簫聲斷月明中,唯憂月落酒杯空?!绷汲矫谰?,終要落空。即使感傷,卻不哀慮。
人與人之間,穿透對方堅硬殼膜復雜血肉,感受到細微和真實情思的一刻,就是當下的相知。所以,被喜愛的文字,所需具備的,首要是真誠,其次是超越性。不為概念、成見、見解、 形式、虛榮、野心而發(fā)酵,不膨脹,不渾濁,不黏著,不低微。清和沉著。他的情思,近得觸手可及,卻又遠得只在天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