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花
(方城縣人民醫(yī)院 內科 河南 南陽 473200)
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在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袁金花
(方城縣人民醫(yī)院 內科 河南 南陽 473200)
目的探討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在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方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74例,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37例。兩組患者均行中藥柴胡湯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比較兩組癥狀分級量化得分和治療效果。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干預后癥狀分級量化得分減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中醫(yī)綜合護理可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癥狀
肝胃氣滯型胃脘痛及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幽門桿菌感染為發(fā)生的主要原因[1],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將刺激胃部黏膜,出現(xiàn)噯氣呃逆、胃脘脹滿、嘔吐等癥狀。肝胃氣滯型胃脘痛主要特點為病情反復、病程遷延、難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臨床多采用理氣、和胃和鎮(zhèn)痛治療肝胃氣滯型胃脘痛,但效果不佳[3]。本研究為探討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在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對方城縣人民醫(yī)院74例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進行研究,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將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方城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74例納入研究,均符合下述診斷及入選標準。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37例。對照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為19~58歲,平均(43.9±8.9)歲;病程為7~50 d,平均(19.8±7.3)d。觀察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為21~60歲,平均(44.2±9.1)歲;病程為7~48 d,平均(19.6±7.1)d。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4]診斷標準。主癥:得噯氣或失氣則舒;攻竄兩脅;胃脘脹痛。次癥:嘈雜;吐酸;精神抑郁,夜寐不安;納呆少食;遇惱怒復發(fā)或加重。舌脈:脈弦滑;舌苔薄白。以舌脈為參考,滿足上述主癥和次癥≥2項即可確診。
1.3入選標準①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經內鏡和病理組織學確診;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年齡在18~60歲。②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嚴重胃腸疾病、肝病或腹部手術者;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或手術部位有皮膚感染者;合并肝、腎、心血管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
1.4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中藥柴胡湯治療。對照組接受生活護理、飲食指導等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①告知患者肝郁氣滯引發(fā)胃脘痛的機制以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的了解程度及治療配合度。②嚴格評估患者敷貼穴位,敷貼足三里、胃俞穴、中脘穴等穴位,之后使用直徑為4 cm的敷貼實施固定,定期更換;按照患者臨床表現(xiàn),按摩相對應的穴位,20 min/次,1次/d。③耳穴貼壓胃、脾、交感等穴位,兩耳交替貼壓,2次/周;對患者背俞穴進行拔火罐,10 min/次,1次/d。④與患者進行溝通,深入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并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導措施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采用移情相制療法,轉移患者注意力,通過催眠等心理暗示方法,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當負面情緒無法克制時,可通過大聲表達自我等方式宣泄情緒。
1.5評價指標①癥狀分級量化得分:胃痛、胃脹、嘔吐為中醫(yī)的主要癥狀,根據(jù)輕重程度依次為0、2、4、6分,癥狀分級量化得分為3項之和,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療效:治療后2個月,患者胃脘痛及嘔吐、噯氣等癥狀消失,體質明顯改善,飲食正常,且未出現(xiàn)顯著不適感為治愈;胃脘痛基本消失,嘔吐、噯氣等癥狀顯著改善,體質、飲食明顯好轉為顯效;胃脘痛及嘔吐等癥狀減輕,體質、飲食好轉為好轉;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2.1癥狀分級量化得分干預后,觀察組癥狀分級量化得分較對照組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分級量化得分比較分)
2.2治療效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5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在人體內肝主疏滯、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排滯作用。而情志不遂、肝失疏滯、肝郁氣滯,造成胃氣失和,誘發(fā)胃痛。因此,中醫(yī)理論認為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及脾胃素虛等因素是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發(fā)生的主要原因[5]。目前臨床上多采用疏肝理氣、理氣解郁對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進行治療。
中藥柴胡湯是治療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的首選藥物,以柴胡、枳殼、陳皮、川芎、甘草為主要成分,其中柴胡有減少胃黏膜損傷之效,枳殼可使胃的排空能力增強,增加腸胃蠕動,陳皮行理氣和胃之效,川芎行調理血氣之功,甘草可緩解止痛,諸藥聯(lián)用共奏健脾和胃,理氣止痛之效[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癥狀分級量化得分低于對照組,證實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肝胃氣滯型胃脘痛主要表現(xiàn)為肝郁氣滯,在進行溫通、補中、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的過程中,還應對引發(fā)肝郁氣滯的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通過宣教,了解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的發(fā)生機制以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治療的配合度;同時,通過穴位敷貼、按摩穴位、耳穴貼壓及拔火罐等措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7];此外,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為患者實施情志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其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并實施心理疏導,緩解其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通過移情相制療法轉移患者注意力,從精神層面減輕其疼痛程度,防止因精神刺激引發(fā)精神波動,使患者心情舒暢,從根本上解決肝郁氣滯發(fā)生的原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8]。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可提高治療效果,有助于疾病轉歸。治療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的關鍵為穩(wěn)定的情緒及有效的精神支持。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可穩(wěn)定患者情緒,增強其治療信心,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治療效果。
綜上,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可提高肝胃氣滯型胃脘痛患者治療效果,改善其臨床癥狀,促進康復。
[1] 朱宏明,賈振杰.四君子湯加減治療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3,34(7):817-818.
[2] 周媛,胡艷寧,張媛媛.脾胃氣虛型胃脘痛中醫(yī)護理方案的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392-394.
[3] 鄭劍,李冀,孫妲男.淺析李冀教授治療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臨證經驗[J].中醫(yī)藥信息,2015,32(3):56-58.
[4] 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 [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25(2):172-175.
[5] 張萍.胃脘痛中醫(y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6,31(1):50-52.
[6] 秦曉鳳.灸法聯(lián)合辨證施護治療胃脘痛34例護理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5,37(9):1408-1409.
[7] 皮大鴻,潘東洪.中藥拔罐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4,28(29):3658-3659.
[8] 張占紅.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在肝胃氣滯型胃脘痛的應用[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5,32(8):1645-1647.
R 248.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1.107
201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