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頤
古代的文人墨客把通曉琴棋書畫者稱為風(fēng)雅之士。曠世奇才蘇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說到蘇軾,我們都知道,他在詩、詞、散文、書、畫方面皆取得過傲世的成就,我們知道,他不但是天才的藝術(shù)家,還是高品位的生活家、骨灰級的文藝青年、新派探險家,更是自由的覺悟者……歷經(jīng)千年,蘇軾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顯然,他身上有著超越時代,放之四海皆準(zhǔn)的普世的價值。在貶謫歲月里,他懷抱苦悶,仍然記得邀友人夜賞海棠,逢花對酒;他自墾東坡,當(dāng)了個稱職的“農(nóng)夫”,盡管家徒四壁,卻還是為在冬日大雪中建成的茅屋四壁繪上雪景,稱其為“雪堂”。這足以看出蘇軾率真的性格和風(fēng)雅詩意的生活態(tài)度。蘇軾最膾炙人口的詩句當(dāng)屬“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其實,蘇軾的其他詩也都寫得別有意境,讀來畫面感極強。比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描寫的是蘇軾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了季節(jié),點出了“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已經(jīng)被透露出來。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游玩。“鴨先知”側(cè)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yīng),表明是早春時節(jié)。鴨知水暖這種需要感覺和想象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通過設(shè)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將其表達出來。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滟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jié)冰,它們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鴨子。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蘇軾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蘇軾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詩的三四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xiàn)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而“河豚欲上”則是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游的特征,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也是畫筆難做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將抽象之景寫得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蘇軾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刻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fā)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zhuǎn)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在蘇軾眼里,這幅畫已不再是畫框之內(nèi)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nèi)在的深邃體會和細膩的觀察給人以生態(tài)感。前者如畫,后者逼真,兩者混在一起,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shù)聯(lián)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xiàn)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與畫意得到了完美結(jié)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