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管宏業(yè)
2017中國車市“看”什么
□本刊記者 管宏業(yè)
中國車市發(fā)展到2800萬輛,“量”的多少不應該再是首要命題。
如何由量變推動質變,如何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才是2017年以至未來的根本利害。
中國車市的復雜與不確定性再次讓人看走了眼。就在2016年年初,多家行業(yè)協(xié)會預測今年車市增幅為6%,考慮到2015年延續(xù)了大半年的微增長,這個數值已經頗為大膽。誰也沒有想到的是,2016年前11個月,國內僅乘用車就銷售了2167.81萬輛,硬是在去年基礎上猛增15.6%。照此速度,2016年總銷量接近2800萬輛已沒什么懸念。
自2014年進入“新常態(tài)”以來,兩位數的增長讓人喜出望外,但也讓人心里更加沒底兒。與過去兩年相比,2016年宏觀經濟并沒有顯著起色,仍然在L型谷底徘徊,相似的經濟環(huán)境下,車市增幅怎么就可能翻了兩番?
分析增長動因,多家機構認為,2015年年底開始實施的1.6L小排量刺激政策是關鍵。更有觀點認為,2016年車市猛增一定程度上是寅吃卯糧,透支了來年增量,2017年會不會驟然直下還真不好說。
根據《汽車人》不久前面向車企高層所做的一份調查,幾乎所有被訪者都認為,2017年車市增幅鐵定低于2016年,大家莫衷一是的地方在于,以個位數5為分水嶺,到底是微增長還是溫和增長。
一直以來,國內車市增長一直有著“大年”和“小年”之說,過去6年的印記也確認了這一點。
繼2010年實現32.44%的高增長后,2011年與2012年猛降到0.84%和 4.63%;
2013年回暖,當年重回兩位數,達到14.76%;
2014年與2015年進入“新常態(tài)”,分別增長7.26%與3.29%;
2016年預計重回兩位數增幅。
按照不成文的大-小-小、大-小-小節(jié)奏判斷,2017年低于10%增長可以預期。
增長速度雖然會降下來,但這并不意味著2017年車市就是一片陰霾。中國車市繼續(xù)發(fā)展,已非一般外界因素可以干擾。2016年2800萬輛的規(guī)模,幾乎相當于美國市場(1800萬輛)+日本市場(500萬輛)+東南亞市場(300萬輛)之總和。
2016年國內車市小井噴,小排量減稅只是一個誘因,但能夠持續(xù)熱銷一整年,并不只是受惠于政策,關鍵是在于背后龐大的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
2015年,國內人均生產總值為7956美元,2016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8865美元。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國的人均GDP達到9000-10000美元時,消費偏好和消費結構會發(fā)生變化。用于生存資料的消費占家庭總支出比重下降,用于發(fā)展資料、享受資料的支出比重上升。另一方面,2016年M2(廣義貨幣)增發(fā)約為13%,實際可能高達20%。
也就是說,居民手中的錢更多了;通脹下幾乎所有商品都在漲價;惟獨汽車價格不漲甚至還在往下降,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汽車銷售不好才怪。
實際上,中國車市發(fā)展到眼下這個規(guī)模,“量”的多少并不值得擔憂,它甚至不應該是行業(yè)決策者和企業(yè)負責人最首要的命題。中國車市向何處去,應該轉換到如何由量變推動質變,以及怎樣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上來。
在一二線城市,這個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市場趨于飽和,消費主流轉向新增+換購。到2016年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接近2億輛,這么大的基盤,如何盤活存量、拉動增量,既是中國汽車必須面臨的挑戰(zhàn),更是優(yōu)化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機遇。
展望2017年,以下五大特征將成為環(huán)繞整年車市的焦點:
2016年前11月,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5.6%,高于14.1%的行業(yè)總體水平。占整體市場比例由2001年的51%增長到86%,乘用車已成為拉動行業(yè)增長的絕對主因。
從產品細分來看,SUV高燒不退,市場份額逐年提升,目前已占到整體市場的35.3%,最終很有可能與轎車50∶50平分秋色。與之相比,微型車、小型車市場持續(xù)萎縮,2016年前三季度,A0級和A00級分別同比下滑23個和18個百分點。從價格變化來看更能看清消費升級的趨勢。前三季度,12萬以下市場占比下降6個百分點,40萬以上的C級車增加了兩個百分點。C級車已成為一二線城市的金礦,2016年多達5款全新C級車集中入市,也反映出廠家的重視。消費升級在2017年將表現得更加明顯。
如無意外,2016年中國將蟬聯全球新能源車銷售冠軍。但真正的競賽將從2017年開始。2016年,國務院明確規(guī)定,將來原則上不再發(fā)放傳統(tǒng)汽車企業(yè)生產牌照,新增汽車企業(yè)僅限于新能源車領域。此外根據工信部規(guī)定,從2018至2020年,車企銷售車輛中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分別為8%、10%和12%,積分不達標的企業(yè)將削減產量。新能源車獎懲標準將會出臺,積分和碳配額交易的平臺會在2017年搭建起來,并開始試點。
受此影響,2016年,跨國車企紛紛加大純電動車力度,大眾與江淮合資生產廉價電動車,豐田明確表示在華推出電動車,能夠獲得補貼的純電動車成為眾多汽車公司主攻方向。在打擊騙補的重拳下,在跨國車企大力度的滲透下,過去以低價為賣點的中國品牌電動車將遭遇真正的挑戰(zhàn)。
2016年已成為某種程度上的中國品牌年。一方面,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大增,從2014年的38.4%增長到目前的43.6%;另一方面,包括傳祺、長安、榮威等多家中國品牌產品競爭力提升明顯,與合資品牌的差距不斷縮小,尤其是在SUV領域,成功突破15萬元價格天花板。
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品牌集體向上仍將成為2017年的主題。但另一方面,資格賽、淘汰賽競爭更加激烈,均價10萬元或將成為判定自主車企品牌向上的生死線。
2016年,在滴滴、易到、Uber的燒錢培育下,國內移動出行趨勢已經形成,消費者逐漸養(yǎng)成移動出行習慣。雖然當下移動出行市場滲透率僅有1%,但移動出行服務商上升空間巨大。實際上,2016年年底大眾在華再度搶先布局,與首汽、滴滴簽約,意在打造移動出行“生態(tài)圈”。
未來五到十年“出行”到底會是什么樣子,現在還沒有人說得清,但預計2017年將有更多的傳統(tǒng)車企在此布局。
隨著90后一代正式步入職場,車市消費構成也發(fā)生顯著變化。統(tǒng)計顯示,85后汽車用戶比例由2013年的26%增長到近40%,增長速度驚人。年輕化不僅是趨勢和主流,甚至帶動車市消費結構升級,相對于老一代消費者更多關注車輛的節(jié)油性、耐用性等因素,年輕消費群體更加追求車輛的個性與時尚,與60后、70后相比,由于有家里資助,消費檔次也明顯升級。
自世紀初汽車走入家庭以來,汽車消費趨于成熟,市場逐漸飽和。倘若依然強調增幅,看重速度,已顯得不合時宜。
一方面,年銷售2800萬輛,對于國內幾乎所有城市來說,都基本已達到交通、環(huán)保等能夠承載的上限;另一方面,過度強調銷量至上,一定會產生壓庫、薄利割喉、廠商危機,多家車企在這方面吃過虧,有過慘痛教訓。
產銷規(guī)模不可能無休止上升,如何應對汽車業(yè)必然的數字化、電動化和網聯化趨勢,切實提高出行效率和品質,才是2017年以至未來的根本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