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城市國際化催生了教育國際化,向埋頭抓安全和質量的普通高中提出了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緊跟城市國際化節(jié)奏,推進教育國際化,拓寬師生國際視野,彰顯學校辦學理念,順應城市發(fā)展,是每一個教育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教育國際化的誤區(qū)
縱觀近年普通高中的教育國際化,雖滿足了一些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對學校知名度和辦學品位的提升等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少數(shù)學校在推進過程中迷失了方向,陷入了誤區(qū),延緩了城市及教育與國際的接軌。
1.思想認識上的誤區(qū)
提到教育國際化,有些人眼里只有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忽略了更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窄化了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而且對國內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奉行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對國外文化、教育觀念、做法盲目崇拜,一律拿來為己所用,結果食洋不化,不倫不類。一些學校雖口頭高喊國際化,卻無參與國際化的內驅力,或被動等待上級給項目,或停留在單向交流的層次。
2.價值判斷上的誤區(qū)
少數(shù)學校把教育國際化當成吸引眾人眼球和招生宣傳的手段,無長遠目標。教育國際化只有走出去,沒有請進來,國際交流就是一種單純人員往來,無理念、課程、方法等方面的對接;或不顧國情、市情和校情,原封不動地把國外某些課程移植過來,沒有與學校原有課程有機整合,游離于課程體系之外,既耽誤學生學習時間,又影響教學質量。
3.參與對象上的誤區(qū)
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個別人眼里只有中心城區(qū)優(yōu)質學校,在資金、項目和政策上進行扶持,忽略了一般學校和農(nóng)村學校。對某些學校而言,教育國際化就是教師出國培訓、學生出國游學,眼里只盯著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的學生,選擇一些所謂“高大上”的項目,教育國際交流呈現(xiàn)出貴族化的趨勢,成了少數(shù)教師、干部及學生的奢侈品,而多數(shù)師生卻置身于國際化進程之外。
4.操作方式上的誤區(qū)
不少公辦學校由于體制、政策、經(jīng)費等方面的限制,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步履蹣跚。有些學校在無奈之下劍走偏鋒,借船出海,以犧牲品牌價值為代價,將中介機構引入校內,形成了一類相對獨立的實體單位,成了名副其實的“校中?!?,以此規(guī)避法律、體制、財務和安全等若干方面的責任和風險。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受制于他人,提高了運作成本,仍然免不了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二、教育國際化的終極目標
教育國際化應該是不同國家學校和不同文化背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需要國際游學、海外培訓和課程引入等方面的支撐。但國際交流不能與教育國際化劃等號。教育國際化實質上是國家之間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配置,是一種引進與輸出的雙向關系,這種屬性決定了教育國際化是一種認識、理解、尊重和借鑒彼此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過程, 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目標和方法。因此,教育國際化必須服務于學校發(fā)展、服務于師生成長和進步。對普通高中來說,其教育國際化的價值取向應主要體現(xiàn)在下列四個方面。
1.促進中外雙向交流
通過學習和交流,加深中外師生及學校之間的相互了解,達到促進中外教育同行和青少年增進友誼和信任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國際化不能停留在走馬觀花的淺層次上,也不是對他國文化和教育的盲目崇拜,更不是全盤吸收他國文化和教育觀念。教育國際化是一種雙向、平等、互補的過程。一方面,在教育國際交流過程中,充分了解和學習別人的長處,為己所用,讓師生開闊視野,轉變理念,增長見識,促進理解,獲得友誼;另一方面,利用交流平臺,宣傳中國文化,樹立中國人的新形象,展示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地域風土人情,讓國外學校師生了解中國文化、歷史和教育,同時品味豐富多彩的中國風情,領略大好山河,突出國際交流的時效性、長遠性和互補性。
2.促進高中課程改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開設選修課程,以利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fā)展機會,為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將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改革有效嫁接,可在堅守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汲取國外文化營養(yǎng)和課程設置優(yōu)點,探索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促進本校課堂教學、辦學模式等的變革。因此,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校本教材的編撰上,以文化為載體、課程建設為龍頭,利用課堂教學、選修課、社團活動、班會課、集會、升旗儀式等著力滲透國際理解的理念,讓學生在具備本土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參與國際交流,了解國外文化和教育,熟悉國際交往規(guī)則,掌握國際交流基本技能,逐步成長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國際責任感和國際交往能力的年輕一代。
3.促進學校特色建設
教育國際化能促進學校特色文化和課程建設,有助于克服課程設置上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學??梢酝ㄟ^教育國際化打造特色課程、特色教師、特色德育、特色學科等特色項目,逐步提高特色項目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普及程度,把特色項目打造成學校特色,完成軟硬件提檔升級,最終成為特色學校。
4.促進區(qū)域合作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學校(以下簡稱成都十八中)所在的成都市分為中心城區(qū)、近郊和遠郊三個圈層。第一圈層所屬區(qū)域學校的教育資源豐富,而第三圈層的學校由于遠離市中心,經(jīng)濟發(fā)展不均衡,很少有機會能直接參與教育國際交流。而同處中心城區(qū)的學校也因為類別、規(guī)模、層次等的差異,在教育國際化的推進緩慢。因此,開發(fā)、利用和整合這些資源,既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服務,又可以擴大對周邊學校的輻射影響,促進區(qū)域內學校參與推進區(qū)域的教育國際化,共享教育國際化成果。這既與城市推進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契合,也與學校創(chuàng)辦特色的目標一致。如成都十八中借助于本區(qū)的成都市財貿(mào)職業(yè)高級中學校和白果林小學的師資和軟硬件資源,為短期游學及留學學生開設川菜、川點烹飪課和漢語拼音課,讓學生通過觀察、品嘗、參與、體驗等方式,初步接觸歷史底蘊豐厚的川菜和漢語文化,增加對四川、成都的全方位了解。這種活動還輻射到了學校位于三圈層的友好合作學校,使他們及時了解教育國際化走向,參與教育國際化實踐。endprint
三、教育國際化的路徑
教育國際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人,即師生觀念、視野的國際化,其次才是管理、課程設置,評估、教學手段的科學化和現(xiàn)代化。走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教育國際化道路,必須堅持教育國際化的服務宗旨,并根據(jù)本校辦學理念和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育國際化與課程改革、教育均衡、文化體驗等緊密地結合起來。
以成都十八中為例,學校嘗試了對傳統(tǒng)的師生互訪進行提檔升級,與如火如荼進行中的課改進行整合,提高交流層次和品位。在思路上,全面推進,突出重點,提升品位;在交流對象上,加強與小語種國家的交流,多點布局,廣交朋友;在交流項目上,注重長線與短線相結合、個體與團隊相結合;在交流受眾上,走平民化道路,面向全校師生;在交流方式上,人員互訪與網(wǎng)絡交流相結合,信息互通與課程引進相匹配,突出教育國際交流的雙向性和互動性。
1.交流課程化
按照高中課改思路,整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開發(fā)校本課程,把教育國際交流的內容分為三大板塊,以課程為主線串聯(lián)不同板塊,使之系列化、課程化、常態(tài)化和教材化。做到校內、校外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人文、自然相結合,信息傳遞、親身體驗相結合,并在其中滲透四川元素、成都元素。
(1)課堂教學。涵蓋了成都歷史、成都地理、漢語學習、民族音樂、特色體育、書法、服飾演變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認識成都,學習中國文化。課程主要由校內教師或聘請外校教師承擔。
(2)文化體驗。包括烹飪、品茶等活動,游覽青城山、水磨鎮(zhèn)、平樂古鎮(zhèn)、都江堰、杜甫草堂、寬窄巷子、金沙遺址和熊貓基地等具有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讓學生在活動中走進歷史,領略自然風光,品味成都文化。
(3)家庭生活。采用學生申報—家長簽字—學校審核的方式,確定參加接待外國學生的人選,根據(jù)性別、愛好等異同讓外國學生寄住在本校學生家,一起學習、娛樂和休息。為了保證家庭生活課程質量和外國學生的交通、飲食安全,學校加強對接待家庭的指導,介紹接待的基本要求和紀律,要求家庭提前備課,寫好活動方案(包括活動內容、形式、地點及安全預案),并上交存檔。
近年來,學校面向中外學生開發(fā)了法語入門、法國概況、飲食、旅游、太極書法、剪紙、四川名歌、成都地理等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校本課程;編撰了若干校本教材,如中法、中英雙語版的《漢語步步高》《擁抱法蘭西》《成都記憶》《國際禮儀入門》等。目前,學校基本形成了蘊含國際化因子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及校本教材。
2.交流平民化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人口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成都十八中,學生主要來自附近的普通市民和務工人員家庭。所以學校的教育國際化不能走高端化、貴族化的道路。為讓更多師生參與教育國際化,學校定期把友好學校及所屬國家的信息制成展板,在校內展出;讓出國交流的師生通過集會、升旗儀式、校園網(wǎng)、??榷喾N途徑,交流其感悟;在學科教學、選修課、班會和社團活動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讓師生熟悉國際交往規(guī)則;利用教室、樓道、花園等張貼雙語標識,營造國際化氛圍。為了減少成本,在安全的前提下,學校自主開展交流項目。此舉雖增加了工作負擔和安全壓力,卻可充分發(fā)揮有限經(jīng)費的作用,惠及更多師生。
3.交流互動化
教育國際化不是簡單的人員互訪,更不是對國外文化和教育的頂禮膜拜。交流中彼此關系是平等的,交流的形式是互動的,交流的結果是惠及雙方的。學校在實踐過程中就通過創(chuàng)設機會為學生搭建親自動手參與的平臺。如學校歷史課可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服飾的演變,然后試穿我國有特色的服飾如旗袍、漢服等;烹飪課讓學生跟著師傅制作成都名小吃,并品嘗自己跟著師傅學做的糕點;組織中外學生組隊參加學校的知識搶答、趣味體育競賽和文娛活動,雙方家庭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邀請寄住的外國學生參加婚禮、生日等活動。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彼此教育、文化、風俗的印象,實現(xiàn)了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學會了對不同文化、歷史和教育的理解和包容。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