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風奇
融資性售后回租承租人所得稅探析
吳風奇
售后租回交易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租賃業(yè)務,是指賣主(承租人)將一項自制或外購的資產出售后,又將該項資產從買主(出租人)租回,習慣上稱之為“回租”。通過售后租回交易,資產的原所有者(承租人)在保留對資產的占有權、使用權和控制權的前提下,將固定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在出售時可取得全部價款的現(xiàn)金,而租金則是分期支付,從而獲得了所需的資金,有力地解決了流動資金不足這一難題;而資產的新所有者(出租人)通過售后租回交易,找到了一個風險小、回報有保障的投資機會。
在售后租回形成一項融資租賃的情況下,賣主(承租人)先把資產銷售出去然后再租賃回來,進行交易的目的是為了取得現(xiàn)金流入,在資產出售時可以取得全部價款的現(xiàn)金,而租金則可以分期支付,實質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資金,并以資產作為擔保。雖然賣主(承租人)出售資產,將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買主(出租方),但買主(出租人)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將資產相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又轉移給賣主(承租人),按照收入準則的規(guī)定,企業(yè)必須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才能確認收入,所以,售后租回形成融資租賃業(yè)務,不應確認收入。無論賣主(承租人)所取得的售價高于還是低于出售前資產的賬面價值,所發(fā)生的收益或損失都不應立即確認為當期損益,而應將其作為融資費用遞延并按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作為折舊費用的調整。
故《租賃》準則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售后租回交易認定為融資租賃的,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予以遞延,并按照該項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作為折舊費用的調整。
租回資產時,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借記“融資租賃資產”科目,按最低租賃付款額,貸記“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未確認融資費用”科目。對此,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租賃資產的價值、報酬、風險均未改變,資產本身也未做任何形式的移動,因此不需將其轉入清理,只需按原賬面價值調整“固定資產”賬戶的明細科目,即借記“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生產用固定資產”科目,所以租回資產時,也無需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借記“融資租賃資產”科目。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因為,在融資性售后回租交易中,作為賣主(承租人)出賣其自有資產時,同任何買賣一樣,是以收取該資產的價款為對價,向買主(出租人)讓渡了該資產的完整的所有權,與該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報酬和風險完全轉移了。買主(出租人)也只有得到資產的完整的所有權,才能夠立即以出租人的身份依據(jù)相關的融資租賃合同,在保留對該資產的附條件的處分權的前提下,以收取租金為對價而向剛剛出售了該資產的承租人讓渡對該資產的占有、使用和通過使用獲得收益的權利。作為該資產的所有權人,出租人一是要承擔相關融資租賃合同項下約定的租金和費用是否能按時足額收到的風險,二是要承擔約定租金和費用一旦未能按時足額收到的情況下,能否通過對該資產的變現(xiàn)處置來完全彌補損失的風險。所以,作為賣主(承租人),出售資產時必須結轉出售資產的成本,租回時必須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增加資產。
其會計處理如下:
(一)售價大于資產賬面價值
(1)結轉出售固定資產的成本:
借:固定資產清理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累計折舊 (計提折舊)
貸: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原價)
(2)出售固定資產:
借:銀行存款 (固定資產售價)
貸: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 (售價-賬面價值)
固定資產清理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3)租回資產:
借:融資租賃資產
未確認融資費用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4)分攤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
借: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
貸:制造費用——折舊費
(二)售價小于資產賬面價值
(1)結轉出售固定資產的成本:
借:銀行存款 (固定資產售價)
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賬面價值-售價)
貸: 固定資產清理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2)出售固定資產:
借:銀行存款 (固定資產售價)
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賬面價值-售價)
貸: 固定資產清理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3)租回資產:
借:融資租賃資產
未確認融資費用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4)分攤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
借:制造費用——折舊費
貸: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
(三)售價等于資產賬面價值
(1)結轉出售固定資產的成本:
借:固定資產清理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累計折舊 (計提折舊)
貸: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原價)
(2)出售固定資產:
借:銀行存款 (固定資產售價)
貸:固定資產清理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3)租回資產:
借:融資租賃資產
未確認融資費用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4)分攤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
當售價等于資產賬面價值時,則沒有售后租回損益,不需攤銷。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融資性售后回租業(yè)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3號 )規(guī)定, 融資性售后回租業(yè)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于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yè)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一)出售資產的售價大于出售前賬面價值
1.“遞延收益”項目
按照《租賃》準則的規(guī)定,出售資產的售價大于資產的賬面價值部分應當予以遞延,計入“遞延收益”會計科目的貸方,并按照該項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分攤時,按既定比例減少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同時相應減少折舊費用,相應增加利潤總額。稅法規(guī)定,融資性售后回租業(yè)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出售資產的售價大于賬面價值部分也就是計入“遞延收益”貸方的金額,不增加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與稅法形成差異。
根據(jù)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要求,從資產負債表出發(fā),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對于遞延收益,《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將其作為負債類會計科目進行說明,財政部《外商投資企業(yè)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制度>有關問題解答》(財會[2002]5號)規(guī)定,“遞延收益”科目的期末余額在預計負債項目下增設“遞延收益”項目反映,據(jù)此,可以將“遞延收益”當作一項負債。
當售后租回交易發(fā)生時,“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為出售資產的售價與出售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其金額大于零,以后各期轉回的遞延收益,調減折舊費用,使利潤總額增加;而稅法規(guī)定,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所以轉回遞延收益的期間應減少應納稅所得額,調減的合計金額就是“遞延收益”的金額,因此,“遞延收益”項目“未來期間計稅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也就是出售資產的售價大于其賬面價值部分,與“遞延收益”項目的賬面價值相等,根據(jù)“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計稅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因此其計稅基礎為零。由于“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需進行納稅調整。
2.“固定資產”項目
會計規(guī)定,租回資產時,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借記“融資租賃資產”科目,增加資產;而稅法規(guī)定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該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即原賬面價值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在出售資產售價大于資產原賬面價值的情況下,該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會增加企業(yè)在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3.“未確認融資費用”項目
會計規(guī)定,租回資產時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借記“融資租賃資產”科目,按最低租賃付款額,貸記“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未確認融資費用”科目;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了本金和利息兩部分,支付租金時,一方面應減少長期應付款,另一方面應同時將未確認的融資費用按一定的方法確認為當期融資費用,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時,借記“財務費用”,貸記“未確認融資費用”,計入財務費用的借方,減少利潤總額。稅法規(guī)定,融資性售后回租交易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于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yè)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會計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稅法予以認可,兩者的規(guī)定一致,不產生差異。
(二)出售資產的售價小于出售前賬面價值
1.“遞延收益”項目
按照《租賃》準則的規(guī)定,出售資產的售價小于資產的賬面價值部分應當予以遞延,計入“遞延收益”會計科目的借方,并按照該項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分攤時,按既定比例增加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同時相應增加折舊費用,相應減少利潤總額。稅法規(guī)定,融資性售后回租業(yè)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出售資產的售價小于賬面價值部分也就是計入“遞延收益”借方的金額,不減少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與稅法形成差異。
根據(jù)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要求,從資產負債表出發(fā),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會計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對于遞延收益,《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將其作為負債類會計科目進行說明,財政部〈外商投資企業(yè)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制度》有關問題解答〉(財會[2002]5號)規(guī)定,“遞延收益”科目的期末余額在預計負債項目下增設“遞延收益”項目反映,據(jù)此,可以將“遞延收益”當作一項負債。
當售后租回交易發(fā)生時,“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為出售資產的售價與出售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其金額小于零,以后各期轉回的遞延收益,增加折舊費用,使利潤總額減少;而稅法規(guī)定,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所以轉回遞延收益的期間應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增加的合計金額就是“遞延收益”的金額,因此,“遞延收益”項目“未來期間計稅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也就是出售資產的售價小于其賬面價值部分,與“遞延收益”項目的賬面價值相等,根據(jù)“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期間計稅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稅前扣除的金額”,因此其計稅基礎為零。由于“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需進行納稅調整。
2.“固定資產”項目
會計規(guī)定,租回資產時,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借記“融資租賃資產”科目,增加資產;而稅法規(guī)定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該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即原賬面價值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在出售資產售價小于資產原賬面價值的情況下,該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會減少企業(yè)在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3.“未確認融資費用”項目
會計規(guī)定,租回資產時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借記“融資租賃資產”科目,按最低租賃付款額,貸記“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未確認融資費用”科目;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了本金和利息兩部分,支付租金時,一方面應減少長期應付款,另一方面應同時將未確認的融資費用按一定的方法確認為當期融資費用,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時,借記“財務費用”,貸記“未確認融資費用”,計入財務費用的借方,減少利潤總額。稅法規(guī)定,融資性售后回租交易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于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yè)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會計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稅法予以認可,兩者的規(guī)定一致,不產生差異。
(三)出售資產的售價等于出售前賬面價值
1.“遞延收益”項目
按照《租賃》準則的規(guī)定,出售資產的售價等于資產的賬面價值,不會形成遞延收益,會計與稅法沒有差異。
2.“固定資產”項目
會計規(guī)定,租回資產時,按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中較低者,借記“融資租賃資產”科目,增加資產;而稅法規(guī)定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該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即原賬面價值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在出售資產售價等于資產原賬面價值的情況下,該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一般會大于其計稅基礎,會增加企業(yè)在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3.“未確認融資費用”項目
會計與稅法的處理同上,不形成差異。
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僅選取出售資產售價大于出售前資產賬面價值的情況,其他兩種情況略。以2016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tǒng)一考試輔導教材《會計》第二十二章[例22-4]進行分析。
假定20×2年1月1日,A公司將一條程控生產線按2600000元的價格銷售給B公司。該生產線20×2年1月1日的賬面原值為2400000元,全新設備未計提折舊。同時又簽訂了一份租賃合同將該生產線租回,資料如下。
1.租賃合同
20×1年12月28日,A公司與B公司簽訂了一份租賃合同。合同主要條款如下:
(1)租賃標的物:程控生產線。
(2)租賃開始日:租賃物運抵A公司生產車間之日(即20×2年1月1日)。
(3)租賃期:從租賃期開始日算起36個月(即20×2年1月1日-20×4年12月31日)。
(4)租金支付方式:自租賃期開始日起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
(5)該生產線在20×2年1月1日B公司的公允價值為2600000元。
(6)租賃合同規(guī)定的年利率為8%。
(7)該生產線為全新設備,估計使用年限為5年。
2.A公司
(1)采用實際利率法確認本期應分攤的未確認融資費用。
(2)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3)20×4年12月31日,將該生產線退還B公司。
(4)A公司20×2年至20×4年利潤總額為1000萬元,適用所得稅率25%,無其他納稅調整項目。
A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一)20×2年的會計處理
1.結轉出售資產的成本
借:固定資產清理 2400000
貸:固定資產 2400000
2.出售資產
借:銀行存款 2600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2400000
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200000
3.租賃開始日租回資產
該項租賃認定為融資性售后回租,最低租賃付款額300萬元,現(xiàn)值257.71萬元,現(xiàn)值小于租賃資產公允價值260萬元,根據(jù)孰低原則,應以最低租賃付款額現(xiàn)值257.71萬元作為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未確認融資費用等于最低租賃付款額和最低租賃付款額現(xiàn)值之差,為42.29萬元。
借: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2577100
未確認融資費用 422900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3000000
4.計提折舊
為簡化核算,假定A公司該項資產不考慮凈值,20×2年本應按11個月計提折舊,也按12個月計提折舊,每年折舊額為859033元(2577100÷3)。
借:制造費用 859033
貸:累計折舊 859033
5.確認20×2年應分攤的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
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在3年租賃期內平均分攤,每年應分攤66667元。
借: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66667
貸:制造費用 66667
6.20×2年所得稅會計處理
(1)遞延收益項目。分攤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前,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為貸方余額200000元,其計稅基礎為0,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額200000元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50000元(200000×25%)。
本年度分攤66667元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后,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為貸方余額133333元,其計稅基礎為0,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額133333元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年末最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33333元(133333×25%),但此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為50000元,所以應轉回遞延所得稅資產16667元。
(2)固定資產項目。計提折舊前,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257.71萬元,計稅基礎為240萬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額17.71萬元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4.4275萬元(17.71×25%)。
本年度計提折舊859033元后,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1718067元,計稅基礎減少到160萬元,兩者之間的差額118067元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年末最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29516元。
(3)A公司20×2年至20×4年利潤總額為1000萬元。本年度會計已提折舊859033元,而稅法規(guī)定只能提800000元折舊(2400000÷3),所以應增加當期應納稅所得額59033元;會計上本年度分攤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66667元,費用減少,利潤總額增加,稅法規(guī)定不確認收入,所以應減少應納稅所得額66667元。本年度應交企業(yè)所得稅為2498091元[(10000000+59033-66667)×25%]。會計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2494274
遞延所得稅資產 33333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498091
遞延所得稅負債 29516
(二)20×3年的會計處理
1.計提折舊
借:制造費用 859033
貸:累計折舊 859033
2.確認20×3年應分攤的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
借: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66667
貸:制造費用 66667
3. 20×3年所得稅會計處理
(1)遞延收益項目。本年度分攤66667元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后,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為貸方余額66666元,其計稅基礎為0,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額66667元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年末最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16666元(66667×25%),但此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為33333元,所以應轉回遞延所得稅資產16667元。
(2)固定資產項目。本年度計提折舊后,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859034元,計稅基礎為80萬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兩者之間的差額59034元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14758萬元(59034×25%),但此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余額為29516元,所以應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14758元。
(3)A公司20×2年至20×4年利潤總額為1000萬元。本年度會計已提折舊859033元,而稅法規(guī)定只能提800000元折舊(2400000÷3),所以應增加當期應納稅所得額59033元;會計上本年度分攤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66667元,費用減少,利潤總額增加,稅法規(guī)定不確認收入,所以應減少應納稅所得額66667元。本年度應交企業(yè)所得稅為2498091元(9992366×25%)。會計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2500000
遞延所得稅負債 14758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498091
遞延所得稅資產 16667
(三)20×4年的會計處理
1.計提折舊
借:制造費用 859034
貸:累計折舊 859034
2.確認20×4年應分攤的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
借:遞延收益——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融資租賃)66666
貸:制造費用 66666
3. 20×4年所得稅會計處理
(1)遞延收益項目。本年度分攤66666元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后,遞延收益的賬面價值為0,其計稅基礎為0,負債的賬面價值等于計稅基礎,兩者之間沒有差額,年末最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金額為0,但此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為16666元,所以應轉回遞延所得稅資產16666元。
(2)固定資產項目。本年度計提859034元折舊后,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0,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也為0,兩者之間沒有差額,年末最終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金額為0,但此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余額為14758元,所以應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14758元。
(3)A公司20×2年至20×4年利潤總額為1000萬元。本年度會計已提折舊859034元,而稅法規(guī)定只能提800000元折舊(2400000÷3),所以應增加當期應納稅所得額59033元;會計上本年度分攤未實現(xiàn)售后租回損益66666元,費用減少,利潤總額增加,稅法規(guī)定不確認收入,所以應減少應納稅所得額66666元。本年度應交企業(yè)所得稅為2498092元(9992366×25%)。會計處理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2500000
遞延所得稅負債 14758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2498092
遞延所得稅資產 16666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