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彥,李瑩霞,周 梅,王小蘭,劉曉敏 ,李保剛
(1.昆明醫(yī)科大學 a.護理學院;b.公共衛(wèi)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32)
昆明市300名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王海彥1a,李瑩霞1a,周 梅1b,王小蘭1a,劉曉敏2,李保剛1a
(1.昆明醫(yī)科大學 a.護理學院;b.公共衛(wèi)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32)
目的評估云南省昆明市社區(qū)失獨人群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護理人員制定科學的護理措施以提升失獨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zhì)量提供依據(jù)。方法于2016年9月—2017年1月采用量性與質(zhì)性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問卷調(diào)查300名、深度訪談19名失獨者。結(jié)果失獨者SCL-90得分為(161.40±24.30)分,心理健康問題檢出陽性數(shù)為167名占55.67%。除敵對項目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P<0.001)。Logistics回歸分析結(jié)果提示女性失獨者SCL-90得分高;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失獨年限越長的失獨者SCL-90得分越低。質(zhì)性研究結(jié)果表明失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體現(xiàn)在心身、認知、行為和社會文化4個方面,受個體因素、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3個方面的影響。結(jié)論半數(shù)以上失獨者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失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諸多因素影響。醫(yī)護人員要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站在失獨者的角度,體會他們的困境,了解他們的想法,充分創(chuàng)造并利用影響因素中的有利因素,構(gòu)建完善的失獨人群心理干預方案,改善失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最終提升失獨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區(qū);失獨;心理健康
在不同的喪親類型中,失獨的反應是最強烈的[1]。對失獨者而言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同時也失去了生命的傳承、生活的希望和依靠??v觀國內(nèi)外文獻,失獨者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通常會出現(xiàn)嚴重而持久的悲傷反應[2]。根據(jù)Chen等[3]的研究,失獨者精神倍受打擊,會產(chǎn)生抑郁、恐懼、絕望、自殺等嚴重心
1.1 量性研究
1.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于2016年9—11月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以云南省昆明市的300名失獨者為研究對象,即在昆明市5個主城區(qū)每個主城區(qū)隨機抽取6個共30個社區(qū);在每個社區(qū)中抽取10名失獨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入選標準為:死亡獨生子女的生物學父親或母親,年齡>49歲,現(xiàn)無存活子女(包括領(lǐng)養(yǎng)的子女),失獨時間≤3年,無(外)孫子(女),在社區(qū)中居住時間>1年,能進行交流,可獨立或可由他人協(xié)助完成調(diào)查。排除標準為:有精神障礙、拒絕參與者。
1.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進行研究,問卷包括:(1)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在廣泛查閱國內(nèi)外文獻和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chǔ)上,嚴格遵循問卷設(shè)計的原則和方法,自行設(shè)計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主要內(nèi)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失獨年限、子女性別、子女去世時的年齡,共8項。(2)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狀況測試量表之一,共包含90個項目,分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guān)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反映睡眠及飲食情況)10個因子,每個因子分別反映出受檢者一方面的情況;采用0~4分評級,0為最輕,4為最重,總分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360分;總分>160分為陽性或單個因子≥2為陽性癥狀[6-7]。該問卷信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0。
1.1.3 資料收集方法 調(diào)查對象簽訂知情同意書后,經(jīng)由統(tǒng)一培訓的調(diào)查員進行現(xiàn)場一對一、面對面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1.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取雙錄入制錄入EpiData3.1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調(diào)查對象的一般資料采用±S、頻數(shù)、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影響因素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法。當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質(zhì)性研究
1.2.1 研究對象 遵照扎根理論研究方法,于2016年11月—2017年1月,采用便利抽樣和理論性抽樣的方法獲取研究對象。便利抽樣根據(jù)研究的目的,在量性研究調(diào)查對象中,充分選取有代表性的失獨者以提供最大信息量。理論性抽樣則根據(jù)分析過程中形成的概念指引后續(xù)的資料收集,有目的地來選擇研究對象,直到達到“理論性飽和”。共有19名失獨者參與質(zhì)性研究。
1.2.2 研究工具 (1)訪談?wù)撸杭幢疚牡谝蛔髡?,注冊護士,講師,博士研究生在讀,從事護理工作10余年,多次參加質(zhì)性研究的學習和培訓,有一定的研究基礎(chǔ)。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能夠?qū)ψ约旱纳矸荼3址此寂c覺察,以避免帶來“二次傷害”。(2)訪談提綱:在專家的指導下制定訪談提綱,以開放式問題“請您談?wù)勈И毢蟮男睦砀惺堋遍_始訪談,為了獲取更詳細的信息,運用探索性問題如“還有什么”、“請具體談?wù)劇钡?。?)錄音筆:用來記錄整個訪談過程的內(nèi)容。(4)現(xiàn)場記錄單:用于記錄訪談?wù)叩南敕?、問題,以及訪談時發(fā)生的事件等。
1.2.3 資料收集及處理 本研究參照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因其可以使研究人員獲得并深入理解參與者多個視角的內(nèi)在體驗[8],采用深度訪談進行資料收集。征得受訪者同意后整個訪談過程進行同步錄音。在正式訪談前,受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訪談過程中根據(jù)需要隨時記錄。每次訪談時間為1 h左右。訪談結(jié)束后及時整理、轉(zhuǎn)錄、分析資料。參照Glaser(1978)[9]進行資料分析,即實質(zhì)性編碼(開放式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和理論性編碼,從資料中產(chǎn)生概念,對資料進行逐級登錄;不斷地對資料和概念進行比較。
1.3 質(zhì)量控制 調(diào)查問卷當場填寫,當場回收;每次回收問卷時當場核實完整性與準確性,發(fā)現(xiàn)問題當即請被調(diào)查者更正或補充。驗證訪談提綱恰當與否及其覆蓋面后形成訪談提綱并根據(jù)分析結(jié)果不斷進行修改;訪談地點安靜、無人打擾;為保證記錄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面性,運用當場核實、復述、反問、總結(jié)、追問、澄清等技巧;分析完成后的文字資料返回受訪者進行核實求證,檢驗是否反映受訪者的真實體驗,以提高可信度和可靠性。
2.1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的一般資料 本次調(diào)查的300名失獨者中男性152名(50.7%),女性 148名(49.3%);年齡 50~65(57.16±3.95)歲;失獨時間 12~36(23.69±6.33)個月。子女性別:男性193名(64.3%),女性 107名(35.7%);子女去世時的年齡 16~30(26.57±2.32)歲。見表1。
2.2 不同特征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婚姻狀況、子女性別、子女去世時的年齡與心理健康無關(guā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失獨年限對心理健康有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城市社區(qū)失獨者SCL-90總分的比較(n=300)
2.3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SC L-90檢出情況 被調(diào)查的300名失獨者癥狀自評得分最低為67分,最高為300分,平均為(161.40±24.30)分。 根據(jù)SCL-90陽性篩選標準即總分≥160分,所調(diào)查的失獨者心理健康問題檢出陽性數(shù)為167名,占總?cè)藬?shù)的55.7%。參照任一因子均分≥2分則該因子為陽性癥狀的標準,SCL-90的10個因子從高到低依次為其他243名(81.0%)、恐怖202 名(67.3%)、人際關(guān)系敏感 161 名(53.7%)、抑郁132名(44.0%)、焦慮 116 名(38.7%)、強迫癥狀 95 名(31.7%)、軀體化88 名(29.3%)、偏執(zhí)44名(14.7%)、精神病性 31名(10.3%)、敵對 35名(11.7%)。
2.4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SC 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的比較 表2是失獨者SC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n=1 388)[7]的比較,從表中可知,除敵對項目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P<0.001)。
表2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SC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的比較 (±S,分)
表2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SC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的比較 (±S,分)
?
2.5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的Logi s t i cs回歸分析 以心理健康問題檢出情況(0=陰性,1=陽性)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失獨年限、子女性別、子女去世時的年齡共8項為自變量,進入法(引入標準α=0.05,排除標準 β=0.10)進行 Logistics回歸分析,結(jié)果提示失獨者SCL-90得分與性別呈正相關(guān),即女性失獨者SCL-90得分高;與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失獨時間呈負相關(guān),即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越高、失獨時間越長的失獨者SCL-90得分越低,見表3。
表3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的Logistics回歸分析(n=300)
2.6 質(zhì)性研究
2.6.1 訪談的城市社區(qū)失獨者一般資料 男性7名,女性 12 名;年齡 50~65(55.37±4.21)歲;失獨時間 12~36(23.26±4.39)個月。文化程度:初中 1 名,高中或中專13名,大專1名,本科及以上4名;婚姻狀況:在婚14名,喪偶4名,離婚1名;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情況:1 500~2 499元3名,≥2 500元16名。子女性別,男性13名,女性6名;去世時的年齡19~29(26.00±2.33)歲。
2.6.2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
2.6.2.1 心身方面 主要涉及情感和生理2個方面情感方面包含:消極反應(如悲傷、痛苦、抑郁、焦慮、絕望、孤獨、愧疚、想念、無助、惋惜、擔憂、煩躁、易怒)和積極反應(如快樂、感激)。失獨者的自述,如:“孩子剛走的那段時間里,我是度日如年,非常痛苦”;“要是我能多關(guān)心下孩子,或許他不會自殺”;“別人都是有兒有女,甚至有孫子,只有我一個人”;“孩子沒有了,都不知道活著為什么”;“就會想老了怎么辦,像有的人去世好幾天了才被發(fā)現(xiàn)”;“我的孩子真的很優(yōu)秀,可是就那樣走了”;“腦袋一下子就空了”;“我?guī)椭絼e人了,就會很快樂,我要盡量幫助更多的人”;“很感謝有那么多好心人幫我,尤其是我們廠里的那些同事”。生理方面包含:易生病、沒胃口、睡眠異常、多夢、乏力、血壓增高等。失獨者的自述,如“晚上睡不著,就特別想孩子”;“根本吃不下飯”;“血壓很高時,朋友就會趕緊送我去醫(yī)院”。
2.6.2.2 認知方面 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對外界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解釋,包含:不相信、想不通、幻覺、自殺意念。失獨者的自述,如:“孩子每天睡在我的身邊,第2天一睜眼,孩子不在了,真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像我們家在我們廠里是五好家庭,我就想不通,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我一個人”;“有時看見別的孩子,還以為是自己的孩子回來了”;“孩子走了,我那時就想著跟孩子去算了”。
2.6.2.3 行為方面 指在內(nèi)心的驅(qū)使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行動方式,包含:哭、宣泄、自殺、回避提醒物、沖動行為、處置遺物、麻痹自己、忙起來、學習。失獨者的自述,如:“難過了,就大哭一場”;“大年初二,我們這些失獨的就會去西山,大聲吶喊,訴說心里的委屈”;“有時和朋友聊天,沒聊幾句我就會發(fā)火,甚至摔東西”;“不敢去孩子曾經(jīng)喜歡去的地方”;“現(xiàn)代的社會是信息時代,我學怎么用智能手機,也去學了電腦,主要就是看新聞和關(guān)注怎么養(yǎng)生”;“為了不去想孩子,我就讓自己忙起來,又打了一份工,每天很累,到家洗洗就睡了”。
2.6.2.4 社會文化方面 指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反應,包含:隔離自己、社會交往日益封閉、害怕過節(jié)、自責。失獨者的自述,如:“孩子走后,我大概有半年都沒有出門”、“不愿意和別人說話,人家一聊天就是孩子、孫子的,我什么都沒有”;“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就怕過節(jié)”;“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我怎么有臉去見祖宗”;“有一年春節(jié),朋友告訴我說另外的朋友害怕我們過年時去他們家,怕給他們帶去霉運,所以我們很少和別人聯(lián)系”。
2.6.3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
2.6.3.1 個體因素 指失獨者的性別、性格特征、信仰、文化程度、經(jīng)濟、婚姻、身體健康狀況、人際關(guān)系、學習力、自我調(diào)適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失獨者的自述,如:“我學習用手機上網(wǎng),聊天,看新聞,就很少去想孩子的事情了”;“孩子走了,他爸雖然也難過,但是經(jīng)常開導我,每次他說還有他時我就好很多”;“我和廠里的那些同事關(guān)系非常好,他們經(jīng)常來我家陪我聊天”;“我開始信耶穌,我的孩子受完了人間的苦,到天堂去了,我也就沒那么痛苦了”;“我身體不好,總生病,總得去醫(yī)院”;“我覺得我掙扎的還是有點快的,2年的時間,基本走出來了”。
2.6.3.2 社會支持 主要指同命人、親人、朋友、同事、機構(gòu)、組織、社區(qū)所給予的支持。失獨者的自述,如:“和我們這些失獨的人在一起,心里就好過很多”;“像社會上,還是好人多。那段時間,我們一棟樓的那些老師就會給我送水果和其他吃的東西”;“我們小區(qū)的環(huán)境還是好呢,有時大家就約著一起買菜、逛公園”;“愛心鳥的工作人員們對我們幫助很大”;“有時社區(qū)也會打個電話問問,就覺得心里暖暖的”。
2.6.3.3 應對方式 指失獨者所做出的認知和行為上的努力,是有意識、有目的和靈活的調(diào)節(jié)方式,包括積極應對(如宣泄、聊天、尋求支持、參加活動、學習)和消極應對(壓抑、幻想、回避)。失獨者的自述,如:“我們失獨的這些人在一起,有時大家會抱頭痛哭”;“我的朋友會陪我聊天,都告訴我要好好活著,我感覺好多了,我要更好地珍惜每一天”;“像我會參加公益活動,每次做活動,其實對自己內(nèi)心的觸動還是很大的”;“我學習了兩樂球,大家在一起心情就好多了,鍛煉鍛煉對身體也好”;“希望看病能有綠色通道”。
3.1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 本研究調(diào)查的300名失獨者SCL-90得分為(161.40±24.30)分;半數(shù)以上的失獨者心理健康問題為陽性,并且在失獨1年以后仍有300分的高分情況出現(xiàn),提示失獨者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不佳,這與國內(nèi)北京大學人口所課題組[10]和洪娜[11]的研究基本一致。參照SCL-90任一因子均分≥2分則該因子為陽性癥狀的標準,失獨者在失去獨生子女后在睡眠及飲食、恐怖、人際關(guān)系敏感、抑郁、焦慮等方面問題突出,與陳雯[12]、顏能等[4]研究相似,但本研究以睡眠和飲食問題突出。SCL-90量表9個因子得分及總均分與全國常模的比較進行分析,除敵對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說明失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全國常模;敵對因子分低于常模的原因可能與失獨后生活沒有希望、無助,而對世事漠不關(guān)心有關(guān)。
質(zhì)性研究結(jié)果表明城市社區(qū)失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體現(xiàn)在心身、認知、行為、社會文化4個方面。情感方面,除了現(xiàn)有研究所關(guān)注的消極反應外,有5名失獨者表現(xiàn)出積極反應,如感激和快樂,這也反映出少部分失獨者正逐漸由受助者轉(zhuǎn)向助人者。失獨不僅摧殘著失獨者的精神,也使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表現(xiàn)為易生病、沒胃口、睡眠異常、多夢等生理方面的反應,這從一定程度驗證了身心交互作用理論。對于失獨者來說,子女死亡意味著半生的付出頃刻間化為烏有,他們甚至會出現(xiàn)自殺等消極意念。但也有少數(shù)失獨者選擇忙起來、學習等積極行為。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自責主要體現(xiàn)在男性失獨者中。女性失獨者更多選擇隔離自己,社會交往日益封閉。此外,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佳節(jié),卻讓失獨者“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而害怕過節(jié),不愿與外界接觸,陷于自我封閉狀態(tài),難以走出喪子陰影。
3.2 城市社區(qū)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量性研究結(jié)果表明,女性失獨者SCL-90得分高,分析原因可能與中國社會女性的角色定位以及女性對子女的照顧、付出的更多有關(guān),因此失獨后心理問題較男性突出;最近1年平均月收入越高者得分越低,原因可能與較高收入使其生活更有保障,對子女經(jīng)濟依賴少,故失去獨生子女對這部分人的影響較?。浑S著失獨時間的延長,失獨者的痛苦逐漸減輕,故失獨時間越長心理問題逐步減輕得分也就越低。
質(zhì)性研究深入探討了失獨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因素、社會支持、應對方式3個方面。個體因素中,如有的失獨者提到“每次他說還有他時我就好很多”,可見配偶對健康有保護作用,如給予日常生活照顧、精神慰藉等,這與焦開山[13]的研究一致。有失獨者提到了“我開始信耶穌,我的孩子受完了人間的苦,到天堂去了,我也就沒那么痛苦了”,失獨者相信子女擺脫了人間的痛苦,到了天堂或極樂世界。Ungureanu[14]認為信宗教是獨特的應對方式,對緩解喪子之痛有積極的作用。對有信仰宗教的失獨者來說,死亡并非終止而是生命的成全。教育水平的不同,使得失獨者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會采取不同的理解和方式來解釋喪子事件[15]。社會支持有助于失獨者心理正?;?,可以協(xié)助處理悲傷和減少隔離[16],積極的社會支持,特別是非正式的主觀支持有助于彌補失獨者的情感缺失,幫助其盡早擺脫心理困境。一般而言,人際關(guān)系較好獲得的支持也較多。而本研究中,53.7%的失獨者出現(xiàn)人際關(guān)系敏感,以至于他們不能很好的獲得支持。有的失獨者采取“我們失獨的這些人在一起,有時大家會抱頭痛哭”來進行宣泄,心理學研究表明,宣泄是自我調(diào)適最有效的途徑[17]。Anderson[18]認為使用積極應對策略的失獨者比使用消極應對策略的失獨者心理健康水平高。壓抑、幻想、回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雖然可以暫時逃避心理問題,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失獨者采用尋求支持、參加活動、學習等積極的應對方式,會獲得外部的情感支持和積極的心理體驗,以改善心理問題。盡管失獨是毀滅性的打擊,但仍有少數(shù)失獨者在失獨事件中表現(xiàn)出積極的一面,如“我要更好地珍惜每一天”、“我要盡量幫助更多的人”??傊?,上述因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協(xié)同作用。
[1]Kersting A,Br?hler E,Glaesmer H,et al.Prevalence of Complicated Grief in a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based Sample[J].J Affect Disorders,2011,131(1-3):339-343.DOI:10.1016/j.jad.2010.11.032.
[2]Arnold J,Gemma P B.The Continuing Process of Parental Grief[J].Death Stud,2008,32(7):658-673.DOI:10.1080/07481180802215718.
[3]Chen C C,Chien-Chun K,Wu T N,et al.Death of a Son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Suicide Among Parous women in Taiwan: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J Epidemiol,2012,22(6):532-536.DOI:10.2188/jea.je20120060.
[4]顏 能,牟艷娟.我國失獨家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26(4):63-65.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3.04.018.
[5]孟 琛,湯 哲.北京城鄉(xiāng)老年人抑郁癥狀的分析與比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20(4):196-199.
[6]梁景煜,陳 芳,裴大軍,等.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的相關(guān)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2,19(5B):1-4.DOI:10.3969/j.issn.1008-9969.2012.10.001.
[7]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09-328.
[8]Corbin,J.,&Strauss,A.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3rd ed.Los Angeles:Sage,2008.
[9]Glaser B G.Theoretical Sensitivity:Advanc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Grounded theory[M].Mill Valley:CA Sociology Press,1978.
[10]穆光宗,張 團,李祥專,等.計劃生育無后家庭民生關(guān)懷體系研究——以遼寧省遼陽市調(diào)研為例[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4(5):50-60.DOI:10.3969/j.issn.1674-0351.2011.05.010.
[11]洪 娜.獨生子女不幸死亡家庭特征對完善計生工作的啟示-以蘇州市吳中區(qū)為例[J].南方人口,2011,26(1):14-18,47.DOI:10.3969/j.issn.1004-1613.2011.01.003.
[12]陳 雯.從“制度”到“能動性”:對死亡獨生子女家庭扶助機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2):114-120.DOI:10.3969/j.issn.1008-4088.2012.02.018.
[13]焦開山.喪偶對中國老人死亡風險的影響-年齡組差異及其健康因素的作用[J].人口學刊,2010(6):9-13.
[14]Ungureanu I,Sandberg J G.“Broken Together”: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 as Coping Strategies for Couples Dealing With the Death of a Child:A Literature Review With Clinical Implications[J].Contemp Fam Ther,2010,32(3):302-319.DOI:10.1007/s10591-010-9120-8.
[15]Maple M,Edwards H,Plummer D,et al.Silenced Voices:Hearing the Stories of Parents Bereaved Through the Suicide Death of a Young Adult child[J].Health Soc Care Comm,2010,18(3):241-248.DOI:10.1111/j.1365-2524.2009.00886.x.
[16]杭榮華.失獨者的心理反應、應對策略和社會支持研究進展[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3,35(6):846-848.DOI:10.3969/j.issn.1001-5817.2013.06.053.
[17]沈慶群.失獨群體心理狀況調(diào)查與撫慰[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4,35(6):127-129.DOI:10.13799/j.cnki.mdjyxyxb.2014.06.057.
[18]Anderson M J,Marwit S J,Vandenberg B,et al.Psychological and Religious Coping Strategies of Mothers Bereaved by the Sudden Death of a Child[J].Death Stud,2005,29(9):811-826.DOI:10.1080/07481180500236602.
[本文編輯:方玉桂]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among 300 Community People after Losing the Only-child in Kunming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WANG Hai-yan1a,LI Ying-xia1a,ZHOU Mei1b,WANG Xiao-lan1a,LIU Xiao-min2,LI Bao-gang1a
(1a.School of Nursing;1b.School of Public Health,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32,China)
ObjectiveTo assess the mental health among community people after losing the only-child in Kunming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s.MethodsMix-methods includ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by us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ed 300 peopl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by using in-depth interviewed 19 people were used in September 2016 to January 2017.ResultsThe SCL-90 score of people after losing the onlychild was 161.40±24.30.Totally 167 persons had mental health problems,accounting for 55.67%.The score of other factors was higher than norm,except that of aggressiveness/hostility,(P<0.001).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CL-90 score of female was higher;the higher the average monthly income in the last year and the longer losing the only-child,the lower the score of the SCL-90.Qualitativ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four core categories of mental health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psychosoma,cognition,behavior,and social-culture.The influence factors included 3 domains including personality,social support,and coping style.ConclusionMore than half of community people after losing the only-child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which are influenced by numerous factors.Doctors and nurses need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y knowledge,to realize the plight and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after losing the only-child, to sufficiently create and use the favorable factor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thoroug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ogram to better the mental health,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losing the only-child;mental health
R395.6;R473.2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22.001
2017-08-31
云南省科技廳-昆明醫(yī)科大學應用基礎(chǔ)研究聯(lián)合專項資金面上項目(2014FB012)
王海彥(1981-),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博士研究生在讀,講師。
李保剛(1959-),男,上海人,本科學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院長。理問題。顏能等[4]研究發(fā)現(xiàn)失獨者心理問題主要是抑郁、孤獨和自卑。根據(jù)身心交互作用理論,人的心理與生理相互影響,長期的心理問題會導致軀體疾病的發(fā)生。城市失獨者更關(guān)注生活負性事件——喪子[5],心理問題也更加突出,而目前在心理干預方面的專業(yè)人員不足以及相關(guān)組織機構(gòu)不健全。因此,要借助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力量開展針對失獨者心理問題的干預。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xié)調(diào)的和諧狀態(tài),本研究在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采用量性與質(zhì)性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了城市社區(qū)失獨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為護理人員針對失獨人群制定科學的護理措施,實施心理干預、提升其健康水平和生命質(zhì)量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