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琛徽++孔令衛(wèi)
摘要:基于第四次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湖北片區(qū)的數(shù)據(jù),從供給側出發(fā),運用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考察了家庭照護資源供給、居家照護資源供給、機構照護資源供給,以及經濟狀況四個方面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照護資源供給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不同,如家庭照護資源供給會促進老年人選擇家庭照護,而機構照護資源供給反而會負向影響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多元化的居家照護資源供給未必會正向影響老年人的居家照護意愿,只有上門看病和心理咨詢服務會促進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經濟狀況差的老年人,尤其是困難、失能失智老年人往往需要子女經濟支持或政府兜底以獲得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老年人;家庭照護;居家照護;機構照護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7)06-0013-0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706002
收稿日期:2017-03-20;
修訂日期:2017-08-2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的社會支持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14YJAZH008);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政策理論研究課題“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的社會支持體系研究”(QLB2014A015)。
作者簡介:趙琛徽,管理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孔令衛(wèi),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The Preference of the Elderly on Elderly Care under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ZHAO Chenhui,KONG Lingw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fourth survey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elder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 of care resources on the elderlys willingness of using different models of care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care resources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using different care models. Family care resource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elderlys willingness of use family care support, while institutional care resources affect the elderlys willingness of using home care; diversity home care resources did not impos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lderlys willingness of using home care, only onsite medica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promote the elderlys willing to use home care; The elderly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the disabled old people, usually need the support from their children or government to make access to home care or institutional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elderly; family care; home care; institutional care
一、引言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現(xiàn)代醫(yī)療的進步,老年人壽命在不斷延長,然而他們帶病或帶殘生存的時間也不可避免地在相應增加,老年人經常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1],并且失能風險也在逐年上升。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為4063萬,占老年人口的183%;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400萬,占老年人口的108%。而且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5%。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大量老年人需要照料護理[2]。與此同時,年輕人跨區(qū)域謀生和農民工進城務工帶來老年人空巢率不斷攀升,再加上家庭規(guī)模日益小型化,家庭養(yǎng)老功能逐漸弱化,老年人越來越需要家庭之外的社區(qū)、機構、志愿者團體等其他主體提供照護服務。因此,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研究日益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endprint
目前關于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研究主要是從老年人個體特征、購買力以及是否需要照護等因素出發(fā)。例如,健康狀況和失能水平是正式照護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3-5]。
德梅耶爾
(De Meijer)等發(fā)現(xiàn),選擇機構照護的老年人失能水平高于選擇居家照護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和不使用照護服務的老年人失能水平相差很小[3]。
克諾爾(Knol)等認為健康狀況不佳是失能的先兆,決定著照護模式的選擇[6]。戴衛(wèi)東從地區(qū)、戶口、教育程度、無子女、有退休金、洗澡有困難、半身不遂、女兒或女婿照料等8個因素研究了老年人照料護理需求[7]。李強等指出,相對于家庭照護,文化程度越高、獨立居住或夫妻同住、子女數(shù)量越少、可支配收入越高、視力越差、工具性活動自理能力越差、缺乏精神慰藉的農村失能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居家照護;文化程度越高、獨立居住、可支配收入越高、慢性疾病數(shù)量越多且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的農村失能老年人對機構照護持更高的認可度[8]。
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需求層面,從照護資源供給層面探討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研究還比較鮮見。當前,我國養(yǎng)老服務總體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yǎng)老需求,而且就現(xiàn)有的供給側和需求側而言,整體結構失衡現(xiàn)象明顯[9]。截至2014年底,全國養(yǎng)老服務機構共有33043個,各類養(yǎng)老床位5778 萬張,收留撫養(yǎng)老年人3184 萬人,實際入住率僅為55%
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4年社會服務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同時,面對不同地區(qū)、不同老年人群體的多樣化照護需求,居家養(yǎng)老服務的供給在數(shù)量、質量或結構上較為趨同,存在一定的供需錯位[10]。此外,盡管我國老年服務市場潛在需求巨大,但實際有效需求很有限。以湖北省為例,希望入住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能夠承受養(yǎng)老機構每月2000元以上收費標準的比例僅為119%
數(shù)據(jù)來源于“第四次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生活抽樣調查”(湖北片區(qū))。
。
照護資源供給難以適應老年人需求的重要原因是服務提供主體對老年人照護模式影響因素的了解不足,難以有針對性地提供照護服務,以至于老年人照護服務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供給約束下的需求。因此,探討照護資源供給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對優(yōu)化老年照護資源供給結構,提高
供給和需求匹配度,切實保障困難家庭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基本養(yǎng)老照護需求具有重要價值。基于此,本文運用第四次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湖北片區(qū)數(shù)據(jù),從照護資源供給側出發(fā),考察家庭照護資源供給、居家照護資源供給、機構照護資源供給,以及經濟狀況對老年人選擇
照護模式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指導政府及其他主體優(yōu)化照護資源供給,把握困難家庭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需求,更有針對性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照護需求。
二、樣本特征和變量選取
本文采用2015年第四次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生活狀況湖北片區(qū)的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此片區(qū)調查對象為9600位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覆蓋湖北省20個縣/市/區(qū)中的8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320個村委會和社區(qū)居委會。本文選取 “您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需要別人照料護理嗎?”一題回答“是”的1468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剔除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缺失的149個樣本以及自變量缺失的270個樣本,最終獲得有效樣本1049人。
1樣本基本情況
在1049位被訪老年人中,男性438人,占418%; 女性611人,占582%。最小年齡60歲,最大年齡98歲,平均年齡7635歲; 有配偶的592人,占564%,離婚、喪偶或未婚的457人,占436%。被訪老年人中子女數(shù)最多為10個,最少為0個,平均子女數(shù)為352個。
在1049位被訪老年人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有429位,占409%。這些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差的比例為655%,患三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505%。絕大多數(shù)老年人經濟狀況一般甚至困難,僅有107%的老年人反映自己經濟狀況寬裕。
2照護資源供給
照護資源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老年人照護模式的選擇意愿,而這在以往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夠關注。因此,本研究從供給層面把照護資源分為家庭照護資源、居家照護資源和機構照護資源,從現(xiàn)狀出發(fā),探討其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
(1)家庭照護資源。
老年人最希望的照護模式是家庭照護,占被訪老年人的902%。調查顯示,配偶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家庭照護者,然而老年人由配偶照護的比例僅為448%。老年人越來越需要家庭之外的其他主體提供照護服務。
(2)居家照護資源。
研究調查了老年人所處社區(qū)的居家照護資源供給情況,涉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yī)療保健、法律維權四個方面。從表1可以看出,居家照護服務主要集中于法律維權以及上門看病,而針對老年人需求比較高的日間照料、家政服務以及康復服務等比較少。值得注意的是,在是否提供上門看病服務
上,老年人居家照護意愿存在顯著差別。
(3)機構照護資源。
在1049位被訪老年人中,愿意入住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比例為64%。而當老年人所在社區(qū)設有養(yǎng)老機構時(這里的養(yǎng)老機構指的是在社區(qū)設立的通常意義上的養(yǎng)老院),他們選擇機構照護的比例為36%。這表明社區(qū)養(yǎng)老機構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影響了老年人的機構照護意愿。
3變量選取
(1)家庭照護資源供給。選取婚姻狀況和子女數(shù)量兩個指標。當老年人需要照護服務時,在家庭里配偶和子女發(fā)揮著最重要的作用。
(2)居家照護資源供給。社區(qū)提供起居照護服務的失能老年人選擇社會照護服務的概率顯著高于社區(qū)未提供起居照護服務的失能老年人[11]。本文將社區(qū)是否提供起居照護服務進一步擴展為生活照護、精神慰藉、醫(yī)療保健、法律維權等服務提供情況,以考察多樣化的居家照護服務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endprint
(3)機構照護資源供給。當前我國養(yǎng)老機構普遍存在著總量不足、供需失衡等問題。加之,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老年人一般不愿入住離家較遠的養(yǎng)老機構。因此,本文將社區(qū)是否設有養(yǎng)老機構作為自變量,考察其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
(4)經濟狀況。選取年收入、是否存養(yǎng)老錢和子女經濟支持三個指標。老年人的經濟來源越穩(wěn)定,在經濟上越獨立,他們就越享有購買服務的獨立意志,并有更大的可能性購買照護服務。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家庭照護是老年人最希望的照護模式,然而隨著家庭養(yǎng)老功能逐漸弱化,選擇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在所難免。本文從照護資源供給側出發(fā),以家庭照護為參照,構建模型1(居家照護/家庭照護)和模型2(機構照護/家庭照護),建立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從家庭照護資源供給、居家照護資源供給、機構照護資源供給以及經濟狀況四個方面考察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模型1和模型2分別表示相較于家庭照護,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系數(shù)、顯著性水平和發(fā)生比?;貧w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1. 家庭照護資源供給
有配偶或有3個以上子女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家庭照護,而喪偶、離婚和未婚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機構照護,沒有子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可能性都很高。喪偶、離婚和未婚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的發(fā)生比是有配偶老年人的1880倍。配偶可以直接為老年人提供照護,并協(xié)助老年人獲得社區(qū)正式照護,延緩了老年人對機構照護的需求[12]。從調查情況來看,老年人由配偶照護的比例為448%。這就意味著相較于有配偶的老年人,喪偶、離婚和未婚的老年人缺失一個最主要的照護者,因而會有更大可能訴諸機構照護。子女數(shù)量對老年人照護模式的選擇意愿也具有顯著影響。相較于家庭照護,沒有子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發(fā)生比分別是有3個以上子女的8097和5928倍。子女作為老年人的主要照護者[13],在老年人晚年生活照護中的角色僅次于配偶,降低了老年人對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需求[14]。
2. 居家照護資源供給
所在社區(qū)提供上門看病和心理咨詢服務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的可能性更高。相較于家庭照護,所在社區(qū)提供上門看病服務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的發(fā)生比是社區(qū)不提供上門看病服務老年人的2470倍。調查顯示,624%的老年人需要上門看病服務。年齡增加和失能程度加重,會使家庭成員的照護負擔變得沉重,同時也需要更多技能性支持[15],因而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的可能性增加。心理咨詢服務也會顯著影響老年人的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相較于家庭照護,所在社區(qū)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的發(fā)生比是不提供這一服務社區(qū)老年人的2621倍。從調查情況來看,即使與子女同住,老年人感到孤獨的比例仍然高達656%。子女工作繁忙以及年齡差距使得老年人很難從子女那里得到心理需求的滿足,而同齡人的死亡更是使得老年人的社會網絡越來越狹窄[16],他們迫切需要其他照護主體來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盡管社區(qū)還提供了諸如日間照料、康復服務等居家照護服務,但是其并不會對老年人希望獲得家庭照護的意愿產生顯著影響。
3. 機構照護資源供給
所在社區(qū)設有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家庭照護,選擇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的可能性都比較低。相較于家庭照護,所在社區(qū)設有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發(fā)生比分別低于社區(qū)沒有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879和599個百分點。原因可能在于,
首先,本次調查中涉及的社區(qū)養(yǎng)老機構就是普通意義上的養(yǎng)老院,普遍存在著供需錯位、服務質量低下等問題,而本社區(qū)的老年人很容易獲取此類信息,導致社區(qū)設有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的比例反而低于社區(qū)沒有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其次,家庭照顧是老年人最希望的照護模式。
除非老年人失能程度加重,否則不愿意入住養(yǎng)老機構。當社區(qū)設有養(yǎng)老機構時,老年人在入住養(yǎng)老機構的時機把握上更有靈活性和主動性,一旦失能程度加重可以隨時入住,所以社區(qū)養(yǎng)老機構相當于為老年人提供了一份逼不得已時的安全保障,從而導致所在社區(qū)設有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的比例反而低于社區(qū)沒有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
4. 經濟狀況
得到子女經濟支持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居家照護,而子女經濟支持對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具有反向影響。相較于家庭照護,得到子女經濟支持1000元以下和3000元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照護的發(fā)生比分別是沒有得到經濟支持老年人的3792和3265倍。而子女經濟支持對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具有反向影響。得到子女經濟支持1000元以下和1000—3000元的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的發(fā)生比分別比沒有子女經濟支持的老年人低636和729個百分點??赡艿慕忉屖?,老年人得到子女經濟支持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老年人自身的經濟狀況較差,需要不斷從子女處獲得基本生活保障。而經濟狀況差往往伴隨著較差的健康狀況,而入住養(yǎng)老機構費用又太高。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年收入對老年人照護模式的選擇意愿并不具有顯著影響。但是隨著老年人收入的增加,其選擇機構照護的發(fā)生比有所提升,這意味著良好的收入仍然是選擇機構照護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且收入越高,老年人對養(yǎng)老機構服務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從照護資源供給側出發(fā),通過構建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家庭照護資源供給、居家照護資源供給、機構照護資源供給,以及經濟狀況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照護資源類型不同,其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不同,如家庭照護資源供給會增加老年人選擇家庭照護的可能性,而機構照護資源供給反而會阻礙老年人選擇機構照護。第二,居家照護資源供給多元化未必會增強老年人的居家照護意愿。在多元化的居家照護服務供給中,只有上門看病和心理咨詢服務對老年人居家照護意愿具有正向影響。第三,經濟狀況差的老年人,尤其是困難、失能失智老年人通常需要子女給予經濟支持或由政府負責兜底以獲得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endprint
本文對豐富和拓展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方面的研究作出了如下貢獻。首先,本研究從照護資源供給角度探討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彌補了以往研究多從老年人個體特征、購買力以及是否需要照護等需求層面出發(fā)的不足。其次,本文不再將老年人視作弱勢群體,而是將他們視作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當下懷有愿望的人,重視他們的需求和體驗。當前,服務提供主體對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了解不足,服務供給難以適應老年人的照護服務需求,使得老年人的照護服務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供給約束下的需求。本文從照護資源供給角度探討老年人照護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可以喚起學者和服務提供主體對老年人需求和體驗的關注。
上述研究結論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有針對性地提供照護服務是滿足當前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照護需求的關鍵,而這需要積極把握老年人的照護服務需求情況,認真研究老年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特征。當前,老年人最希望的照護模式是家庭照護,因此,首先,應當大力弘揚孝道文化,引導子女孝敬父母、愛老、敬老,主動承擔起年老父母的物質和精神贍養(yǎng)義務。其次,針對老年人消費觀念謹慎、保守,且更注重品牌這些特點,服務主體應當樹立服務設施標準化、服務人員專業(yè)化、服務內容多樣化的照護服務理念,不斷提高照護服務質量,形成照護服務的品牌效應。再次,養(yǎng)老機構的設置應當多元化、層次化,既有能夠滿足老年人基本照護需求的養(yǎng)老機構,也有迎合老年人高端需求的護理型、療養(yǎng)型養(yǎng)老機構。最后,應當將社會福利性養(yǎng)老機構的服務對象調整為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失能、失智和高齡困難老年人,使其切實成為需要照護老年人的最后一道安全網。
參考文獻:
[1]CZAJA S J. Longterm care services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older adult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6, 71(4): 294-301.
[2]GANNON B, DAVIN B. Us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 services among older people in Ireland and France [J].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10, 11(5): 499-511.
[3]DE MEIJER C A M, KOOPMANSCHAP M A, KOOLMAN X H E, et al. The role of disability in explaining longterm care utilization [J]. Medical Care, 2009, 47(11): 1156-1163.
[4]LUPPA M, LUCK T, WEYERER S, et al. Predicti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he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 [J]. Age and Ageing, 2010, 39(1): 31-38..
[5]DE MEIJER C, KOOPMANSCHAP M, DUVA T B, et al. 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care spending: age, time to death or disability?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11, 30(2): 425-438.
[6]KNOL H R, HAKEN L, KEMPEN G. Disablement proces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home care among non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people: contrasting results between crosssectional and panel data [J].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03, 25(15): 845-855.
[7]戴衛(wèi)東. 老年長期護理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J]. 人口研究, 2011 (4): 85-93.
[8]李強, 岳書銘, 畢紅霞. 農村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山東省農村失能老年人的問卷調查 [J]. 農業(yè)經濟問題, 2015 (5): 30-41.
[9]劉昌平, 汪連杰. 老年服務業(yè)供給側改革: 研究緣起、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 [J]. 河北學刊, 2016 (5): 120-124.
[10]顏秉秋, 高曉路. 城市老年人居家養(yǎng)老滿意度的影響因子與社區(qū)差異 [J]. 地理研究, 2013(7): 1269-1279.
[11]蘇群, 彭斌霞, 陳杰. 我國失能老人照料護理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基于城鄉(xiāng)差異的視角 [J]. 人口與經濟, 2015 (4): 69-76.
[12]FREEDMAN V A.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risk of nursing home admission [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1996, 51(2): 61-69.
[13]VAN HOUTVEN C H, COE N B, SKIRA M M. The effect of informal care on work and wages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13, 32(1): 240-252.
[14]BAKX P, DE MEIJER C. The influence of spouse ability to provide informal care on longterm care use [R]. SSRN 2407926, 2013.
[15]BONSANG E. Does informal care from children to their elderly parents substitute for formal care in Europe?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9, 28(1): 143-154.
[16]FREDRICKSON B L, CARSTENSEN L L. Choosing social partners: how old age and anticipated endings make people more selective [J].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0, 5(3): 335-347.
[責任編輯武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