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吳玉君
吳玉君,1955年出生于江蘇宜興,號如翁,為明代宜興吳仕后裔。吳玉君先生自10歲始學習書法至今已五十余載。初學柳公權、顏真卿,繼學褚遂良、歐陽詢、趙孟頫、王羲之、鐘繇及北魏諸碑,后又學漢隸、曹金碑、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史晨碑等直追金文、鐘鼎、甲骨文。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南京當兵期間又學林散之、蕭嫻、高二適、胡小石、尉天池、武中奇等名家前輩。八十年代得常州胡一飛先生親自教授嶧山碑和鐵線篆技法。2008年后,又有幸成為恩師程大利先生、張旭光先生、胡抗美先生、曾翔先生的入室弟子,受益匪淺。五十年來,吳玉君先生不僅大量臨帖、臨碑不輟,同時潛心研究古詩詞、古文字、訓古、金文、甲骨文,并在考古諸方面也下了大量功夫,均有精深造詣。
中國書法是中華文明最原始的文化母體,是中華文化數千年經久不滅、長盛不衰的文化根基。它蘊含了中國人對美學、哲學、社會學的文化認知、人文修養(yǎng)和人文意涵,是世界上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最為珍貴的寶貝。
當今書壇出現了一些混沌現象,將原本十分清晰的認識進行了五花八門的消解性解讀。這對于中國書法來說是極其有害的。
我作為一名書法的熱愛者,手無縛雞之力,亦無回天之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溯本守正”。
溯本,就是探尋書法的本源,追尋書法的原生文化形態(tài)和歷代書法生存生長的發(fā)展規(guī)律,探索書法的美學理論、美學原則、社會功用及哲學社會學的人文思想內涵等等。
守正,就是要守住中國書法的正脈,使它不受到其他外來文化的侵蝕和消解,保持它的原生性、純粹性、獨特性、唯一性和完整性。
什么是中國書法的本源?中國書法的本源就是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獨特文字——“漢字”。這種文字一出世,其本身就具備了聲、形、義等全部文化形態(tài)和原始文化認知。這是個極其偉大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一直到現代,它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那種對文字隨意簡化、變形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什么是中國書法的正脈?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國書法史就是中國書法的正脈。從甲骨文到金文、秦篆、漢篆、漢隸、漢簡、魏碑、唐楷到行書、草書(在這里不進行細分和細說)。從夏、商、周、上古三代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民國,這都是中國書法的正脈和中國書法的歷史沿革。
雖然我十多歲即學習書法,但我是在農村中長大的,由于沒有專業(yè)的老師指導,其中走了很多的彎路,和許多學書人一樣,都是從學唐楷開始的。(在這里我沒有貶低唐楷的意思)后又學近現代人書法,直到后來才學習漢隸、魏碑,再學習篆書、隸書、金文、甲骨文等。
總結這幾十年的學書歷程和經驗,我認為學書最好是先學篆書,再學隸書,然后再學楷書、行書、草書。這樣的順序對學書法有許多好處:既學了書法,又學了古文字;而且對字形、字義的理解也會加深許多,便于在今后文學上用詞會更精準更嚴謹;同時也對你學古漢語、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大有裨益。
以上是些隨意想到的即興之言,多有疏漏錯誤之處,書法也寫得不如人意,懇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不吝賜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