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憲偉 李鐵男 王強 金春琳 王珍 劉貴軍
110003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韓憲偉、李鐵男、王強、金春琳、王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劉貴軍)
非那雄胺致乳腺增生一例
韓憲偉 李鐵男 王強 金春琳 王珍 劉貴軍
110003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韓憲偉、李鐵男、王強、金春琳、王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劉貴軍)
患者男,36歲,因脂溢性脫發(fā)間斷口服非那雄胺片2年,胸腹部出現(xiàn)丘疹,略癢,伴兩側乳房腫塊,有觸痛1年余于2016年10月12日來沈陽第七人民醫(yī)院皮膚科就診。2年前患者因脂溢性脫發(fā)在外院就診,給予非那雄胺片1 mg,每天1次口服。間斷不規(guī)律服用1年后,患者發(fā)現(xiàn)雙側乳房有腫脹硬結,有觸痛,活動度尚可,我院超聲檢查顯示為乳腺組織增生,直徑15 mm(圖1)。相關??圃\斷:乳腺增生。同時腹部出現(xiàn)散在棕褐色小丘疹,略癢,皮損逐漸增多蔓延至胸部,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在當地醫(yī)院按扁平疣治療(藥物名稱、劑量不詳),療效欠佳,仍有新起皮疹。患者既往無慢性疾病及傳染病史,否認家族有類似患者。體檢:一般狀況尚可,雙側乳房可觸及圓形質韌囊性包塊,觸痛(+),邊界欠清,活動度可,各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皮膚檢查:胸腹部可見較密集的棕褐色實質性扁平丘疹,小米至黃豆大小,圓形、質硬、表面光滑,略高于皮膚,胸部部分皮疹融合,對稱分布(圖2)。
圖1 患者乳房腫脹硬結彩色超聲檢查顯示為乳腺組織增生,直徑15 mm 圖2 患者胸腹部較密集的棕褐色實質性扁平丘疹,小米至黃豆大小,圓形、質硬、略高于皮膚 圖3 皮損組織病理 真皮淺層可見多個大小不等囊腔和實體性上皮細胞索,囊壁由雙層扁平上皮細胞組成,腔內可見粉紅色無定形物質(HE×100)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及生化全套檢查均無異常。X線胸片示心、肺無異常;乳腺彩色超聲檢查顯示為乳腺組織增生,直徑15 mm。皮損組織病理:表面輕度角化,棘層略厚,真皮淺層可見多個大小不等囊腔和實體性上皮細胞索,囊壁由雙層扁平上皮細胞組成,腔內可見粉紅色無定形物質(圖3)。結合臨床診斷:發(fā)疹型汗管瘤?;颊咭蚬示芙^進一步治療。因考慮該患者發(fā)疹性汗管瘤、乳腺增生的出現(xiàn)可能與服非那雄胺片有關,遂囑其停服此藥。停藥1個月電話隨訪,述皮疹未見新發(fā),腹部少許皮疹消退,雙側乳房硬結變軟,觸痛明顯緩解?,F(xiàn)失訪。
討論 非那雄胺屬于合成甾體類化合物,能特異性抑制細胞內酶Ⅱ型5α-還原酶,使睪酮轉變?yōu)槎洳G酮減少,從而抑制雄激素睪酮代謝成為雙氫睪酮,使得雌激素(雌二酮和雌醇)相對增多,造成體內雌雄激素比例失調,從而引起男性乳腺增生[1]。王美琴等[2]2012年報道1例口服非那雄胺片致85歲老年男性乳房觸痛、乳腺增生的病例。Wallace等[3]檢測了9例(女7例,男2例)汗管瘤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的表達情況,發(fā)現(xiàn)1例(女性)雌激素受體陽性,8例(男2例,女6例)孕激素受體陽性。Lee等[4]對韓國的61例汗管瘤患者進行免疫組化分析,發(fā)現(xiàn)存在孕激素受體和雌激素受體陽性結果。這些都表明汗管瘤患者體內雌、孕激素水平變化可能與汗管瘤的發(fā)生有關。我們推測,男性發(fā)疹性汗管瘤、乳腺增生的致病因素均可能與激素分泌水平有關,而非那雄胺可引起雌激素水平升高,三者是否有關,需深入研究。
[1]潘雅東,許萍,周勇,等.非那雄胺致男性乳腺增生1例[J].人民軍醫(yī),2013,56(8):901.
[2]王美琴,唐小麗,沈達濤.非那雄胺片致乳房觸痛、乳腺增生1例[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2,(11):577.
[3]Wallace ML,Smoller BR.Progesterone receptor positivity supports hormonal control of syringomas[J].J Cutan Pathol,1995,22(5):442-445.DOI:10.1111/j.1600-0560.1995.tb00760.x.
[4]Lee JH,Chang JY,Lee KH.Syringoma: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logic study and results of treatment[J].Yonsei Med J,2007,48(1):35-40.DOI:10.3349/ymj.2007.48.1.35.
王強,Email:swepcoco@126.com;王珍,Email:drwz1991@163.com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0.020
2016-11-14)
(本文編輯:吳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