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爆出的一系列事件,如一些民辦托兒所、幼兒園虐童;保姆欺凌受照顧的兒童和老人;以及老人被撞后本應負責的“老賴”賴賬不負責,令受害人家庭陷入困境等事件,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些事件所涉家庭往往都是收入穩(wěn)定,基本生活無憂的中產(chǎn)之家,輿論因事件而表現(xiàn)出的憤怒和不安情緒往往超過事件本身。事件所暴露出的狀況顯示出中等收入群體的某種“無力感”,需要社會加以關注和解決。
這些年,中國人生活的中產(chǎn)化大趨勢,讓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水準普遍提升。但這一群體又都處在拼搏上升之中,雖然經(jīng)濟上都已有相對較好的支撐,具備了提升生活水準的基本條件,但也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竭盡全力為自己和家庭的更好生活而奮斗打拼。中等收入群體生活的許多方面都需要社會支撐,需要更多的市場或社會服務,需要高效的法律支持。一旦缺少這些支撐,中等收入群體在遇到問題時就會感到無能為力,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脆弱性”。
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和發(fā)展,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變得比過去更高,對生活提升的愿望更為強烈。但目前出現(xiàn)問題的往往是一些意外的風險,是通過付錢也難以化解的問題。比如由社會化服務所暴露的缺失引起的“安全”問題或意外造成的問題。就像那個老人被撞后事主就是不擔賠償責任的“老賴”事件,受害者家庭本來生活還不錯,一旦遇到這樣的事件,在各個方面都面臨危機、陷入困境。這形成了一種深刻的“無力感”。
應當說,這類事件在任何社會條件下都有可能出現(xiàn),但正是中等收入群體對于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以及理想生活的期許,讓這樣的問題更為公眾所矚目。這類問題過去也存在,但受當時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基本生存保障和溫飽還需要努力爭取,其受關注度就不會太高。但到了現(xiàn)在這個階段,這類公眾過去往往注意程度不高的問題,變成社會最敏感、最具沖擊力的議題。它們一方面是最切身的問題,因為中等收入群體對最切身問題的要求最敏感;另一方面也是最具普遍性的問題,比如對幼兒園狀況的擔憂引起家長的極大關切,就在社會層面激起更大范圍的關注。這就是所謂當代社會的“生活政治”訴求。這種訴求往往是從切己之處引發(fā)的,而不是抽象的大議題。每個人似乎都感同身受,也就很容易觸動公眾的“共同感覺”,從而激發(fā)巨大關注。
因此,這種“無力感”讓許多中等收入者感同身受,引起一種“共鳴”。這種“無力感”在于:本來“我”努力打拼掙錢,為家庭和孩子掙出更好生活;本來“我”有更好的向上提升自己的可能性,現(xiàn)在居然發(fā)現(xiàn)有這樣讓人痛切的事情,掙錢或努力都沒有辦法解決,就更加憤怒和焦慮。“無力感”和生活的“脆弱性”相互疊加,形成這類引發(fā)公眾聚焦的問題。因此,化解這種“無力感”就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
化解“無力感”首先需要社會進一步地強化社會治理和法律體系的有效性,并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監(jiān)管。實際上,中國社會的“安全感”一直相對較強,而現(xiàn)在公眾普遍需要的已不僅僅是一般性治安等層面的安全,而是更高層面的安全,這就需要如社會保險或法律有效性等方面的更多支撐。
其次,也需要社會自身加強建設,中等收入者本身的積極參與,以及更多的中間組織和支持機構等積極迅速地回應公眾社會訴求。這里既有政府的責任,也對社會和個人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如在政府的關切之外,各種社會機構的支持、公益事業(yè)等也必不可少。社會已經(jīng)具備努力回應公眾社會訴求的基本條件,下一步需要盡快地加強社會建設,在硬件建設之外,更加重視軟件建設。
實際上,如何讓社會組織運行更有效率,讓人們生活中的自信超越“無力感”是有現(xiàn)實解決方案的。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積極參與共同努力不可或缺。中等收入群體自身需積極努力,在社區(qū)等層面上的積極參與對解決問題也有重要作用。公共生活的建設不僅依賴政府,也需要全社會齊心協(xié)力。
同時也要看到,雖然中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新平臺,但社會仍有其“有限性”。客觀地說,與一些發(fā)達社會相比,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的建設仍然存在現(xiàn)實的距離,為中等收入者提供的保障和支撐仍然還有其不足,難免存在盲點和問題,這些也需要讓社會能夠清楚地看到。一些問題暴露解決了,還可能有新的問題出現(xiàn)。這些暴露的問題其實是發(fā)展中的困擾,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各種新問題的涌現(xiàn)是以新中等收入者為主體社會的新狀況,需要相對較長時間的努力才可能超越。
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正在越來越正視這種“無力感”的影響,解決這一問題已經(jīng)有了堅實的條件和基礎?!?/p>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