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飛
人格就是一切
——讀《歌德談話錄》
徐 飛
《歌德談話錄》
輯 錄:[德]愛克曼
譯 者:朱光潛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歌德的人格魅力。
可以先從歌德與席勒的交往談起。歌德比席勒年長10歲,而且兩人的性格并不相同,席勒重理念、性情偏激、容易沖動,歌德則重感性、性情寬和、行為沉穩(wěn)。但由于在文學(xué)上的志向一致,兩人走到了一起。兩人在訂交的10年里一共通信2000多封。歌德說:“他給我的一些信是我所保存的最珍貴的紀念品……我把他給我的最后一封信當作我寶庫中一件神圣遺跡珍藏起來?!北M管如此,歌德仍不放棄對席勒弱點的批評。既是摯友,又是諍友,這才是真正的朋友。席勒不幸亡故,歌德自己也大病一場,甚至在一段時間里中止了寫作。席勒去世后,歐洲文壇上爭論歌德與席勒之間究竟誰更偉大些,歌德對此付諸一笑:“其實有這么兩個家伙讓他們可以爭論,他們倒應(yīng)該感到慶幸?!?/p>
歌德一生也遇到過許多反對他的人,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把對方否定掉。他把對手分成五類進行分析:一、愚昧無知,歌德認為是可以原諒的;二、出于嫉妒而反對,歌德決心要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三、因自己的成功而使別人受到了壓抑以致反對,歌德表示理解;四、指責(zé)自己確實存在的缺點,歌德認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格”;五、因思想觀點、思想方法的差異而反對,歌德認為很正常。
歌德的偉大人格還體現(xiàn)在他對庸俗的物質(zhì)主義的強烈抵制,對精神享受和幸福人生的自覺追求上:“俗套總是由于想把工作搞完,對工作本身并沒有樂趣。一個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卻在工作過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樂?!拍茌^低的人對藝術(shù)本身并不感到樂趣;他們在工作中除掉完工后能賺多少報酬以外,什么也不想。有了這種世俗的目標和傾向,就決不能產(chǎn)生什么偉大的作品?!?/p>
歌德把“人格”放在藝術(shù)之上。他對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qū)萊辛偉大的人格推崇備至:“我們所缺乏的是一個像萊辛似的人,萊辛之所以偉大,全憑他的人格和堅定性!”歌德所欣賞的人格是偉大、偉岸、雄偉、崇高的人格。他非常厭惡當時社會上孱弱、病態(tài)的風(fēng)氣:“我們這一代人的通病就是軟弱,原因很難說,不知道是由于遺傳還是由于貧乏的教育?!彼J為藝術(shù)作品必須顯示出偉大的人格和魅力,而這前提是創(chuàng)作者本人必須具有偉大的人格和魅力。
“人格就是一切”,雖有夸大之處,但我們不難體味歌德對“人格”的高度推崇。在歌德看來,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作,決不僅僅是靠知識、技巧、聰明、才華,甚至也不僅僅是靠思想、觀念,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生命的整體活動。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應(yīng)當“是一個精神熔爐中熔鑄出來的,是由一種生命氣息吹噓過的”。歌德啟示我們教育工作者,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教師的成長,既是專業(yè)水平的提升,更是人格境界的提升。
歌德雖早已作古,但正如古希臘詩人儂努斯的詩句“西沉的永遠是這同一個太陽”,太陽看似落了下去,而作為人類不朽精神的象征,歌德“實際上永遠不落,永遠不停地在照耀著”。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