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軍 徐靜
【摘要】很多隱喻理論旨在解釋隱喻的實質(zhì)及意義構(gòu)建過程,即隱喻的運作機制,來揭示隱喻的奧秘所在。飲食是人類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體驗,是人類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人的生活與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建立在人體感知基礎(chǔ)上的飲食隱喻來表達的。為了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飲食隱喻本質(zhì),本文以描述飲食的相關(guān)詞語為研究對象,通過論述“飲食”隱喻產(chǎn)生的認知互動基礎(chǔ),解讀表示生活百態(tài)的“飲食”隱喻的認知互動。
【關(guān)鍵詞】飲食;隱喻;認知互動
【基金項目】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青年基金[2014]66號:14QN48 英漢食物隱喻的認知構(gòu)建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2015]:15WLH27 語篇元素層級接口的概念整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026-02
兩千多年前,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Aristotle 視隱喻為語言的修辭手段。Richards(1965)和Black(1979)的“相互作用理論”(Interaction Theory),與古典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研究截然不同,開創(chuàng)了隱喻認知研究的新局面。其后,Lakoff & Johnson 等人提出“映射理論”(Mapping Theory),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是從始源域向目標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隱喻意義是“來源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標域的映射結(jié)果”。Fauconnier & Turner 等人提出“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揭示自然語言中的意義在線構(gòu)建及連接各心理空間的映射過程。至今,關(guān)于隱喻研究人們提出很多理論:Aristotle 的比較理論、Quintillian 的替代說、Richards & Black 等人的互動說、Ortony 的突顯失衡說、以及當代認知科學界提出的概念隱喻說等。這些理論,大部分集中在闡述隱喻的實質(zhì)和意義理解過程,即隱喻的運作機制上,實際上這也是解釋隱喻的奧秘所在。“飲食”隱喻在生活中積極豐富,但是人們對飲食隱喻的認知互動機制研究卻很少,因此,本文旨在探討隱喻中重要的一種——飲食隱喻認知互動過程和特點,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飲食隱喻的認知互動基礎(chǔ)
飲食涉及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方面,無論什么民族,無論什么人種,都需飲食。隱喻是人們選擇的一種看待事物、感知現(xiàn)實的方法。因此,為了生動形象地描述人類息息相關(guān)的復雜生活和豐富抽象的人生,人們往往把飲食隱喻化,借助于熟悉的飲食現(xiàn)象來表達和理解。隱喻性的飲食概念系統(tǒng)影響我們眼中的現(xiàn)實世界是什么樣的,反映我們?nèi)绾卧谑澜缟仙?,如何與他人聯(lián)系。有關(guān)飲食隱喻的表達十分豐富,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民以食為天”、“酸甜苦辣”、“生米煮成熟飯”、“軟柿子”、“糖衣炮彈”等等。
認知取向心理學家Ortony(1988)認為認知體驗促成人們生理與心理上的反應(yīng),為不同民族、文化、語言的人們表達情感時所共享。Lakoff &Johnson (1980) 認為,隱喻形成的基礎(chǔ)是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似性,隱喻意義的理解實際上是將源域中較為具體的經(jīng)驗影射到較為抽象的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陳家旭指出“體驗”是情緒和情感的基本特征,無論人對客觀事物持什么態(tài)度,人自身都能直接體驗到,離開了體驗就根本談不上情緒和情感。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就是人類與食物的互動過程,“飲食”隱喻就是依據(jù)人類的各種生理、心理功能和外部的各種經(jīng)驗,描述對“飲食”這一具體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身體體驗來映射某一情感的過程。因此,“飲食”隱喻形成的基礎(chǔ)恰好就是人類結(jié)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和身體體驗而鑄就出的新認知模式。換言之,源域和目標域的相似性是飲食隱喻的基礎(chǔ),體驗性是認識飲食隱喻的重要途徑。這里的“身體體驗”指身體與外界的互動以及由此所獲得知識的身體功能,是目前我們對世界概念化認識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飲食”隱喻認知互動解讀
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顯著地位。它不僅超越了生存本能的層次,還升華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人們充實人生、積極提高人生的體驗。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實際上存在著一大占主導地位的概念隱喻,即:吃是人生 (Eating event is life.),這個概念隱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個系統(tǒng)理念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如人體本身就是某種食物,生活歷練是吃,生活過程是煎熬炒爆,人生百態(tài)是五味雜陳的概念隱喻。并且這也會成為人們表達對周圍世界認識的手段之一,折射出豐富的文化及精神內(nèi)涵。以下從這四類概念隱喻系統(tǒng)探討“飲食”隱喻的認知互動內(nèi)涵。
1.人體本身是食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作為人的生存必需品,在語言中往往被賦予了食物以外的更深層的含義。 如食物的外部形狀或自身的屬性被用來描繪人物的外貌、心理、行為、好惡等。
如:“燙手的山芋”,利用燙手這個源域特性隱喻棘手的問題或者難對付的人?!爸ヂ轲W湯圓”,又甜又香的源域特征常被用來隱喻某些很得寵的人。“刀切豆腐——兩面光”的俗語隱喻有些人會說話,不得罪人,兩邊討好。“老油條”,多用來喻指熟諳世事、明哲保身的人。“濕手抓芝麻”,利用源域的沾手的特征暗指有些人利用職權(quán)之便貪占錢物,多被農(nóng)民用來比喻一些不廉潔的村干部。
還有“撿軟柿子捏”、“悶葫蘆”、“葫蘆里的餃子,有話說不出來”“花心大蘿卜”、“奶油小生”、“小呆瓜”、“醋壇子”、“強扭的瓜不甜”、“刀子嘴,豆腐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等。這些食物都是根據(jù)人民生活的親身體驗,總結(jié)出食物的觸覺軟硬,聽覺響亮,視覺的大小、形狀,味覺的酸甜等多種感受得出來的體驗。另外,常見的一些食物還用于隱喻女性美,不僅很恰當、而且很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如:杏仁眼、櫻桃小嘴、瓜子臉、項如嫩藕、指如蔥根、口若含貝。
2.生活歷練是吃endprint
“吃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據(jù)顯著地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幾乎都圍繞“吃 ”這個主題,見面問候也都是:“吃了嗎?”,好像吃了就萬事大吉。研究有關(guān)“吃”的隱喻,將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提供新的視角,也可以從中看出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guān)系。
“吃”是一個極為有趣的詞,含有吃這個語素的詞語中,它的意義極富變化。“吃”不再完全是“吃東西”意義上的“吃”,吃的東西可以是具體可感的,也可以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事物。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父母”、“吃利息”、“吃里扒外”、“吃青春飯”、“吃老本”、“吃軟飯”,這些“吃”隱喻依賴某人、某事、某物而生活。“吃”可以表示某種感受或遭受某種壓力,如“吃一塹長一智”、“吃啞巴虧”、“吃閉門羹”、“吃不消”、“吃虧”、“吃力”、“不吃那一套”。“吃香”、“吃得開”、“吃不開”隱喻表達受歡迎或不受歡迎。“吃”還可以表示“理解”,如:“吃不準”、“囫圇吞棗”、“吃不透”這句話。此外,還有吞并、蠶食、食言、飲譽、飲恨、飲彈等等這些關(guān)于“吃”的隱喻。
這些吃的隱喻都來源于人們吃食物時,食物在身體消化過程的體驗,來表達對生活中各種歷練的相似的情感。
3.生活過程是煎熬炒爆
中國人的烹調(diào)技術(shù),早在周秦時代就已經(jīng)達到了(下轉(zhuǎn)203頁)(上接26頁)相當高的水平,常見的烹飪手法有煎、熬、炒、爆、燜、煮、炸等,可謂花樣繁多,招式講究。根據(jù)烹飪手法詞的源域特點,人們引申創(chuàng)造出大量與人生有關(guān)的詞語,用烹飪的各種過程來隱喻人生的各種狀態(tài)及經(jīng)歷。
如:“煎”引申出煎熬。熬的源域特點是費工夫,因此引申出“熬夜”、“這些年總算熬過來了”等用法。炒也有很多引申的用法,如“炒賣”、“明星炒作”“炒外匯”、“炒股票”、“炒魷魚”、“炒冷飯”、“炒老板”、“炒經(jīng)理”等說法,大有無所不炒之勢?!氨崩门腼儠r的油和食物猛然炸裂并發(fā)出響聲,引申為突然,強烈的情感,如相親節(jié)目里面對嘉賓的強烈喜愛而“爆燈”,還有明星演唱會的“爆棚”、“爆滿”、形容信息的“爆冷門”、脾氣“火暴”等等?!爸蟆苯M成的詞語相對來說要少一些,像“溫水煮青蛙”、“生米煮成了熟飯”,隱喻事情順其自然比較溫和的狀態(tài)。燴是一種把多種食物混在一起加水煮的烹飪方法,這種源域映射了生活中的“大雜燴”就是把各種不同的事物胡亂拼湊在一起。和烹飪有關(guān)的隱喻表達還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廚子多了燒壞湯”、“眾口難調(diào)”、“熏陶”、“熏染”等。
這些飲食隱喻的認知模式都是基于人類身體及生活經(jīng)歷,對食物的煎、熬、炒、爆、燜、煮、燴等體驗而激起相似的說活過程情感體驗。
4.人生百態(tài)是五味雜陳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懂得食味的豐富和調(diào)味的妙處。由味覺所引起的通感現(xiàn)象,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隱喻,這里以酸甜苦辣為例對味道隱喻進行分析。
(1)酸
“酸”的源域是像醋一樣的難以言傳的刺激味道,由酸組成的詞語常常隱喻難受的困境或者心情。如“酸楚”指一個人痛苦的心境。“寒酸”形容窮苦人的拘謹姿態(tài)。“窮酸”譏諷文人貧窮而迂腐,和困頓潦倒的形象有關(guān)。此外還可以表示嫉妒的情感,如“心里酸溜溜的”隱喻表達吃醋的情感。
(2)甜
“甜”的源域是甜甜的味道映射到“美好的感覺”。如“甜言蜜語”、“甘之如飴”、“甘霖”、“甘露”、“長相甜美”、“甜滋滋的”。甜還可以表示“利益、好處”,如甜頭等。
(3)苦
“苦”由源域令人不悅的味道映射到目標域:如“脫離苦海”、“苦笑”、“苦澀”、“辛苦”、“艱難困苦”都隱喻了遭受挫折和不幸的痛苦感受或貧困的處境?!俺缘每嘀锌啵綖槿松先恕?、“苦口婆心”、“苦心孤詣”、“刻苦”則表示耐心、毅力、刻苦的精神。
(4)辣
“辣”的源域為一種刺激性很強的味道,映射到目標域表示強烈的熱情,勇敢果斷的魄力或受歡迎的時尚。如:“火辣辣的眼神”、“熱辣辣的情感”、“辣媽”、“潑辣”均表示熱情強烈的話語、眼神、性格。由于“辣”而造成的難受的感受還引申出狠毒、毒辣的隱喻,如:“陰險毒辣”、“心狠手辣”等??傊队X隱喻是利用味覺的具象化思維,運用形象和聯(lián)想,根據(jù)事物的相似或相近性進行類比映射。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人體本身就是某種食物,生活歷練是吃,生活過程是煎熬炒爆,還是人生百態(tài)是五味雜陳等飲食概念隱喻,都來自于人類對飲食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甚至是聽覺和心理喜惡的復雜情感等親身體驗,是人類與飲食之間的各種認知互動所引起。復雜的人類生活和情感借助于具體飲食現(xiàn)象來表達,其認知基礎(chǔ)主要源自人類的生理特征、身體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的相似性互動。人類對飲食和的身體體驗的認知互動構(gòu)成了我們對抽象人生進行隱喻映射的基礎(chǔ)。本文通過解讀“飲食”認知隱喻,進一步認識了表示生活的“飲食”隱喻,有利于更好地的運用它來表達豐富的生活和情感。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F.Ung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108.
[4]廖世軍,岳好平.論情感隱喻的互動運作[J].科教文匯,2012.
[5]葉奕乾等編.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楊春生.英漢語中與“吃”有關(guān)的隱喻比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
[7]趙振華,顧麗.英漢“食物”隱喻的認知闡釋[J].語言理論研究,2016.
作者簡介:廖世軍 (1983.8-),女 (漢族),湖南邵陽市,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國際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語義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