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鄉(xiāng)村記憶,鬼魅或烏托邦
      ——淺析王方晨早期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

      2017-12-18 02:29:29朱睿
      雨花 2017年18期
      關鍵詞:虛構清水現(xiàn)實

      ■朱睿

      鄉(xiāng)村記憶,鬼魅或烏托邦
      ——淺析王方晨早期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

      ■朱睿

      王方晨早期的短篇小說常寫鄉(xiāng)村鬼魅,以鄉(xiāng)村為背景,他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座原始記憶的烏托邦:文本把人物的行動邏輯掩埋于意識之下,并以此打開通向異靈世界的虛構之門。多變的魔幻化手段使王方晨筆下的鄉(xiāng)村不再是我們習慣經驗中的恬美牧歌,而是更像一個追逐野性的拓荒者,以某種神秘化的反抗氣質,耕耘著被都市文明遺棄的“精神家園”。作家的文學理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說在整體上所具有的情境風貌和詩化傾向;敘述中蘊含的飽滿情感來自于冰冷的土地中升起的溫度。

      一、中國本土化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

      “魔幻現(xiàn)實主義”最早用于評價拉美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80年代,中國也出現(xiàn)過一陣拉美文學熱,其中最為中國讀者熟識的就是馬爾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獨》。這部作品的傳入也直接影響了后來“尋根文學”的創(chuàng)作。

      “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把事物發(fā)展的客觀性視為重要標尺,換句話說,被冠以“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小說應該把虛構的事物和情節(jié)完全當作現(xiàn)實來加以敘述。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存在呈現(xiàn)為一種正相關式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是被讀者默認的。魔幻化的手段是現(xiàn)代主義的小說技巧,它所提供給讀者的文學經驗是一種極度違背現(xiàn)實邏輯的變形。這種虛構手段一旦同現(xiàn)實主義相互整合便打破了現(xiàn)實主義中所謂的客觀性。我們不再能夠發(fā)現(xiàn)作品對于現(xiàn)實的鏡像反映和直接的指導意義,取而代之的是文本開始使我們相信另一種現(xiàn)實:小說中的現(xiàn)實。也就是文本邏輯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了某種實體性存在的可能。如果說,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著意使我們相信小說的世界正是生活真實本身,那么魔幻手段的介入的確顛覆了我們對于現(xiàn)實主義的慣常認識。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對于小說文本邏輯的認可又怎樣解釋呢?這種使我們遵從于心里真實的東西是否從一開始就潛藏于我們腦中?如果答案是這樣,它又是從何時開始被我們遺忘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家通過寫作的方式實現(xiàn)某種文學追求,他所使用的隱含表述以及象征手段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反饋他的文學理想,而表述和象征本身在進一步被閱讀的過程中又是如何生成意義的?對比《百年孤獨》,我們來分析王方晨小說中的“魔幻性”。

      《百年孤獨》中有這樣一些情節(jié),它們不符合現(xiàn)實的邏輯,但依舊可以讓讀者相信小說給定的情境所帶給他們的真實感。比如老布恩蒂亞死的時候,滿天下起的小黃花覆蓋了村莊;霍賽·阿卡迪奧的血能自己穿過大街流進烏蘇拉的廚房,俏姑娘雷梅苔絲升天,巴比洛尼壓身后總是跟著一群黃蝴蝶等等。引用北京大學吳曉東老師的話:“這種魔幻的現(xiàn)實化代表著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更主導風格。它背后是一種拉美的現(xiàn)實的理念。馬爾克斯認為正是這種魔幻的現(xiàn)實構成了拉丁美洲的真實。他試圖讓人們相信神秘的拉美大陸正是像他寫得這樣的,‘看上去是魔幻的東西,實際上不過是拉丁美洲現(xiàn)實的特征’?!雹賞276

      而對比王方晨的一些小說,我們就看到了他的“魔幻”所具有的典型的本土特征。以《祭奠清水》為例,“清水的眼睛里,時時透著冰塊的寒冷和晶瑩”②p2,這是小說的第一句,我們在閱讀的起點獲知的信息有主人公的名字以及一個比較模糊的形象。他從一登場就表現(xiàn)出與周圍鄉(xiāng)親們明顯不同的氣質。而名字與形象本身似乎也注定了他與水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敘述者“俺”一看到清水的眸子,就能想起村西的池塘,這似乎也構成了人物文本命運的一個先兆。隨著敘述的推進,清水從到池塘洗澡,到遇見蓮花小五,再到被水鬼招去。文本把看似不該屬于這個世界的清水還給了他所應該屬于的世界?!缎闵刹汀分校S子的母親對羊說:“生吧,羊”,“生吧,有錢了給俺閨女辦嫁妝”,羊就“不斷的生著小羊,擠滿了羊欄”②p278?!墩绲年柟狻分姓翘镆爸芯`的出現(xiàn),俺娘帶給姥姥的豬肉罐子才得以復原,而精靈與土地似乎又是同體而生?!稑渖系暮⒆印防?,呼兒能夠召喚洪水,奶奶是大水漂來的,最終又被大水帶走。而奶奶那句“大水來了就好了。大水把你沖到樹上,有個年輕人在樹上等著你”②p294又像是一種宿命式的預言在冥冥中控制著呼兒和奶奶一樣的命運??柧S諾的《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樹上的男爵》寫柯西莫從少年爬上樹起就再也沒有下來,直到他死的時候升入空中。在這里,文本之間是否又蘊涵了批評家們所謂的那種“文本間性”呢?無論如何,作家們這種借助自然元素構筑象征結構的思維方式似乎反映了人與自然最初的關系,以小說的方式回歸自然是否又源于對實際社會生活的恐懼呢?)在王方晨的很多小說中,水是一個主要意象,它更像一個將主人公帶往另一個世界的引子。從功能的角度說,水是現(xiàn)實中的存在,但它又是構成使現(xiàn)實邏輯變形的要素,或者可以說是“魔幻”的實施者。

      這樣,“魔幻”作為一種表現(xiàn)技巧、修辭手段,或者象征結構,就不僅僅是一個方法的范疇。這種藝術處理方式還反映了人類思維的深層結構,它是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從屬于自然又時刻想征服自然的人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比如,閱讀的深入使我們發(fā)現(xiàn)“水”是王晨小說的一個基本母題,然而,它在小說之外卻聯(lián)結著一個更為龐大而復雜的象征系統(tǒng)。我們能夠接受小說這種虛構的邏輯,認可這種經過“魔幻”化的現(xiàn)實,正是源于這一結構,它是一個民族內部集體記憶的遺傳,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

      水鬼招魂的故事并不是《祭奠清水》中作家的獨創(chuàng),這類傳說在中國廣大農村的土地上流傳甚廣。如果把水鬼招魂看作是一種民間故事的基本模式,那么它在被反復敘述的流傳過程中則進一步產生了多種變形。

      原型批評家諾思羅普·弗萊在他的《現(xiàn)代百年》中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由思想、意象、信仰、認識假設、憂慮以及希望組成的結構,它是被那個時代所認可的,用來表現(xiàn)對于人的境況和命運的看法。我把這樣的結構稱為‘神話敘述’”,它是“一種人類關懷,我們對自身的關懷的產物,他永遠從一個以人為中心的角度去觀察世界”③p74?!拔覀兊纳裨挃⑹鍪且环N由人類關懷所建立起來的結構:從廣義上說它是一種存在性的,他從人類的希望和恐懼的角度去把握人類的境況。”③p80

      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認識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在某些自然不可抗力面前感到無助,于是訴諸于弗萊所說的那種“神話敘述”以排解心中的恐懼,同時也在敘述中寄予了某些潛在的希望。這體現(xiàn)了一種原始思維的邏輯,他們遵循的不是以客觀性為基礎的因果律,而是一種“互滲律”,就是將一些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事物與現(xiàn)象以一種可能存在的方式(以他們的思維)建立聯(lián)系的“泛因果律”。這種思維產生于人類在能夠認識自然規(guī)律之前,它以“恐懼——希望”這種非理性的象征模式存在,一方面有動物趨利避害的生物性基礎,另一方面則反映了人類思維的原初形式。這種象征模式構成了人類最早萌發(fā)的想象力,也是圖騰崇拜以及神話傳說的起源。中華民族龍的圖騰崇拜一直延續(xù)至今就是沒有被人類思想認識發(fā)展所淹沒的原始思維的痕跡。而諸如“大禹治水”這類神話的出現(xiàn)則說明人類在與自然的長期斗爭中取得了最初的勝利而建立了自己的英雄崇拜。神話結構中英雄對于自然神的形象取代也使人類最早作為主體的概念應運而生。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形象解釋了我們祖先最初的原始經驗,作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它們通過人腦不斷被繼承,最終匯成了一條種族記憶的地下暗河。這就是卡爾·榮格最早對“原型”的認識。而弗萊則進一步把這一概念引入文學批評中,他認為“原型”(archetype)是“一種典型的或反復出現(xiàn)的形象”,“是將一首詩與另一首詩聯(lián)系起來的象征,可以把我們的文學經驗統(tǒng)一并整合起來”,他把文學解釋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一種交流的模式”,是希望批評“通過對程式和題材的研究”,“把個別的詩篇納入全部詩歌的整體中去”④p142。

      比如在《祭奠清水》中有這樣一段,俺們好不容易說服村長,讓清水和俺們一起去池塘洗澡。清水開始十分矜持,直到后來才“敢稍微離開岸邊,往池心扒拉幾下子”②p4,此時俺們還都玩兒得十分高興??傻鹊教焐押冢笕松⒈M,俺們漸漸感到夜色中的池塘幽深莫測,“仿佛里面隱藏著另一個還不為人知的世界”②p5時,就紛紛上了岸。而此時清水卻遲了,文中寫道:“清水把拿起的衣服又放下了,俺們轉身看到了一朵潔白的睡蓮”②p5。也就是說,清水第一個發(fā)現(xiàn)了那朵在熱鬧中并未出現(xiàn)于水面的睡蓮。此時的清水接下來卻沒有任何顧及地深入水中以摘取那朵蓮花,而蓮花緩慢飄向池心又似乎是在“逗引”清水。

      在閱讀這一段的過程中,我們的閱讀會不自覺地往兩個向度移動,一個是伸向文本內部的,它由小說提供給我們的已有的語境和情節(jié)吸引我們繼續(xù)深入。之前的情節(jié)給我們留下的疑點是,清水開始非常矜持,并不愿意深入池塘。我們根據(jù)已有的信息進行推測,這可能是由于清水天生體質孱弱,不敢深入,也有可能是清水興趣寡然不愿意深入。而接下來又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將以怎樣的方式打破敘事的平衡,清水又會不會被淹死呢?如果說,敘事只是一個使故事成為故事的方法,那么閱讀的這種傾向則把方法最終物化為由多種可能性構成的結果。另一條線索則伸向文本外部,與此相關的信息有二。首先是“池水顯得更為幽深,仿佛里面隱藏著另一個還不為人知的世界”②p5,其次是“那朵睡蓮是在向池心游去,只是游得很慢,像在逗引清水”②p5。閱讀在此處伸向文本外部的可能性在于,我們是否會由此想起,比如我們的外婆在我們年幼的時候給我們講起過一個有關水鬼的故事,比如從前池塘里死過人,之后的每一年都會再死一個,那是水鬼招魂尋找替身好前往人世投胎,如此之類。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可這類平時被生活遮蔽,由于時間久遠而一時被人們忘卻的記憶卻構成了我們閱讀中的推測成分。雖然故事的具體情節(jié)會不一樣,但是如果把所有這些伸向文本之外的可能路向以及由它們所承擔的經驗匯總起來,它們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象征系統(tǒng),一個由水鬼為符號組成的序列結構,這就是此前提到的“原型”。這樣一來,連《祭奠清水》這篇小說本身,在講述的同時也成為了構建這個系統(tǒng)組成的一部分。它是種族記憶在流傳中變形的一種可能性。

      如果說,閱讀在第一個方向上的移動是謂詞性的,它意在攀爬敘述為我們拉長的鎖鏈,那么,在第二個向度上則是名詞性的。閱讀一方面脫離了敘述軌道而構成意義本體,另一方面,它打開了時間的隧道,在被夢和儀式的流放中完成了對集體記憶的重復書寫。閱讀的這種雙向運動在打開文本風景的同時,實際上又把文本關閉了。

      這樣的分析表明,王方晨小說的魔幻性多是來自于中國本土的鄉(xiāng)村神話傳說,而神話,由于它特殊的構型則反映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在被不斷敘述的過程中流變的軌跡。需要指出的是,王方晨的小說多是描述性的,在描述中把情感掛在文字背面,這就使他的小說同時具有了比較濃厚的抒情性和浪漫特質,或者說小說具有了一種詩的走向,這一點我會在文章后面的部分重點討論。然而這樣一來,出于浪漫本身與現(xiàn)實對立的考慮,我們對他的小說的這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歸類與定義又是否合適呢?我想這并非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分析小說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純粹科學性地把小說歸于某一門某一類。任何作家的創(chuàng)作都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而獨創(chuàng)性的確與以相似性為基礎的歸類方法相互矛盾。我們的目的在于通過分析的手段,以一種技術化的閱讀將文本中諸種要素以及它們的作用方式予以呈現(xiàn)。并在這個基礎上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也就是說當我們把王方晨的這種寫作稱為中國本土化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時,實際上我們談論的是他的小說中所具有的現(xiàn)實主義性、魔幻性和本土性的問題。

      二、詩化的情境小說

      如果我們所能經驗的審美世界,全部可以與我們一直孜孜不倦、掙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互換,我想最先不贊成這筆交易的或許會是作家。王方晨有一篇名曰《好的故事》的自序,其首句便是“我無鄉(xiāng),然而這是好的故事”②p16。當然,如果這種極端的假設在一定程度上游戲了作家的文學理想,表述本身或可商榷。然而,這個小小的悖論卻揭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生活的這個永遠不完美的世界在不完美的同時卻賦予了作家一種穿越現(xiàn)實的資格:虛構的權利。雖然虛構給現(xiàn)實開出的是一張永遠不能兌現(xiàn)的支票,但是它卻把讀者的審美經驗世界像燈一樣打開。

      小說向來被人們看作是虛構的藝術。它用多面的棱鏡折射生活,賦予生活無限的可能性。而比起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駕馭起來有它固有的限度。它不像長篇有那樣大的空間,可以用變換的敘事手段以及宏大的結構框架遮掩文字上的贅述。短篇小說要考慮以怎樣的密度去構成小說的質地才能顯得相對完滿,這是一個敘事節(jié)奏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把我們常見的短篇小說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敘事型短篇小說。其根本特點就是情節(jié),小說以故事本身愉悅讀者。這類小說的敘事節(jié)奏是快速的,它要求作家在一個有限的結構內部盡可能多次而有力的打破敘事平衡,比如我們熟悉的歐·亨利式的小說;第二類可以被稱作對話體小說,這類小說的根本特點是,小說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形象都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對話的形式往往隱藏了一種內在視角模式,也就是當我們閱讀由對話構成的敘述時總要在小說中某個人物的視角下進行。一方面,我們切入小說的方式是交互進行的,這使我們的閱讀只有不斷切換觀看的視角才能看到小說的全部風景。另一方面,我們透過人物的視角理清敘事的方向,而只有當我們順著對話的軌跡進行反向閱讀時才能廓清小說給我們呈現(xiàn)的人物形象。對于描述性和解釋性文字的省略使這類小說在敘事節(jié)奏上多表現(xiàn)為中速。海明威的很多短篇小說可以歸于此類,比較典型的是《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個小說集;最后一類是情境化小說。對這類小說而言,情節(jié)總是居于描寫之后。小說不再重視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而意在追求某種情境化的東西。以描述性的文字為主,敘事節(jié)奏呈現(xiàn)為慢速。沈從文、汪曾祺的小說有這種傾向。當代作家紅柯的短篇小說是比較典型的情境化小說,相比之下,王方晨的小說雖然節(jié)奏略快,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又未嘗不是一種在情境化小說基礎之上的新發(fā)展。

      我們可以把《秀色可餐》這篇小說作為一個范本并從中細讀王方晨小說中所謂的“情境”。首先,小說的情節(jié)是支離破碎的,文本的開頭說“豐子當上了新嫁娘”,“她的眼睛望不到田野的盡頭,她已記不清自己在空蕩蕩的田野上走了多久”②p276。而事實上,這就是小說的結尾。小說2—6節(jié)的敘述以豐子為中心,主要寫豐子出嫁前的狀況,而且在整個第5節(jié)的敘述中,小說又一次描述了豐子在路上的感受;從第7節(jié)到第13節(jié)穿插了以父親爭、玉芳和父親的母親為主線的故事;一直到第14節(jié),小說才終于回到了原來的敘述線索上,交代了豐子并沒有去見新郎,父親爭則臥病不起,被人送往鄉(xiāng)里的模范幸福院,母親玉芳離開了村子??梢哉f兩條線索交匯之處,小說已經結束了。文本倒錯的時間次序使小說的敘述像一只塵封多年的鐘表發(fā)出的滴答聲,松動的發(fā)條上旋轉著人物緩慢的意識流動。然而,敘事線索的中斷使我們不禁要問,豐子究竟去了哪兒,她是否就這樣永遠消失在冬天的田野上了,小說缺少了太多的解釋性要素,我們無從知道。

      契柯夫曾說:“如果你在所寫的短篇的第一段中寫到墻上掛著一支槍,到故事的結束時這支槍就得打響才行?!雹賞340這句話表明了小說創(chuàng)作在情節(jié)上應該具有的自足性,它應該符合一種“線性因果律”,也就是小說作為一個循環(huán)的封閉結構,它的前后應該是可以相互解釋的。對于前面提到的敘事型小說,這無疑是一個必要條件。而對于情境化小說而言,閱讀的考驗使我們無法不再懷疑這一點,似乎此類小說要表現(xiàn)的東西,或者說它賴以抓住讀者的東西并不是情節(jié)。某種程度上,也許正是通過對于故事邏輯的破壞,它才有可能抓住它所想要抓住的東西。那么,從這個角度說,《秀色可餐》這篇小說所關注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我們從人物的行動序列開始分析。小說中提到的人物有豐子、玉芳、父親爭、父親的母親、光、馬先生、大隊長以及豐子的未婚夫:一個丑陋的老男人。其中大隊長出現(xiàn)過一次。父親爭給他說話的時候“他正為國事?lián)鷳n”②p278,而他沒有說任何話,只是豐子的父親爭在自言自語似的籌劃著給豐子買羊。大隊長的出現(xiàn)對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無關緊要,卻似乎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父親爭的意識流動,他存在卻不與父親爭構成交流關系這一事實使大隊長表面看似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實際卻是作為某個場景的一部分來牽引敘事的。豐子的未婚夫只在小說的最后出現(xiàn)過一次,“你家閨女沒到咱家去”②p290,他這句話實際為豐子消失于田野提供了一個反證,而其他情況下他都以人物轉述的方式出現(xiàn)。光是小說中行為最可疑的人物,他總共出現(xiàn)過三次。第一次出現(xiàn)是他發(fā)現(xiàn)了父親爭和玉芳的親密。小說提到“光當時還沒有入伍”③p281,這就表明光在以后的日子里當兵了,可小說后面對此卻只字未提。這支“掛在墻上的槍”直到最后沒有打響。此外,光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那個地方,他在那里干什么,玉芳乘馬先生說書之際為什么要悄悄走開,是和父親爭提前約好的幽會嗎?而這些又和光有什么關系,光看見一個人蹲在旁邊為什么會驚慌跑掉,這個人又是不是父親爭呢?小說通通都沒有給我們解答。而光的第二次出現(xiàn)是玉芳在村子里到處尋找父親爭,小說這樣寫道:“玉芳認出了人群中的光”②p282,這就表示玉芳此前認識光,她喊光,光卻不理睬她。這又算不算小說在情節(jié)上的一種暗示,暗示在光、父親爭、玉芳這三個人之間還暗含著更為復雜的關系,這都是我們的猜測。光的最后一次出現(xiàn)更加匪夷所思,小說講他承包了塑料廠掙了很多錢,還說“他是個熱心腸,肯幫助村里任何一個遇到困難的人”②p289,此后他又派人去尋找豐子。這個光似乎又和此前兩次出現(xiàn)的光一點關系也沒有,僅僅是個“熱心腸”。然而,這樣的表現(xiàn)是對無法釋然的仇恨藏而不露,還是與過往真正達成了諒解?無論如何,這僅僅是閱讀行為的一種猜測,小說以一種限制敘事的手法把光的行動軌跡和思維活動完全封閉了。類似的情節(jié)還有玉芳和馬先生的關系我們一無所知,這樣玉芳的全部過去就被隱藏了。而之后玉芳與父親爭結婚,一連三胎都是死胎,父親的母親一直罵她是“臭婊子”,反復強調她沒有嫁妝,這里是否又隱去了鄉(xiāng)村固守的某些世代迷信的婚嫁傳統(tǒng),我們也全然不知。

      海明威寫過一篇叫《阿爾卑斯山牧歌》的短篇小說,寫當?shù)氐囊粋€村民的妻子心臟病猝死,由于積雪不化,他無法把妻子的尸體送往教堂,直到第二年五月他才下山辦理喪事。神父見她死狀想她死前必定很痛苦,結果村民回答不是。神父進一步詢問,村民的回答是這樣的:“她死了,我就去報告村社,我把她放在柴間里,擱在一塊大木頭上面。后來我要用那塊大木頭了,她可已經僵硬了,我就把她挨著墻豎起來。她嘴巴張著,每逢我晚上走進柴間去劈那塊大木頭時,我把提燈掛在她嘴上?!雹輕180之后神父問村民是否愛他的妻子,村民答道:“對,我愛她”,“我真愛她”⑤p180。整個小說都以轉述的形式展開,也就是所有這些話都是從另一個知情人嘴里說出來的。從敘述給我們提供的視角,有兩點內容我們看不到。第一,妻子死后的容貌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只能猜測一個每晚被人把提燈掛在嘴上的僵尸,她的臉是否真的很可怕;第二,農民思想情感的軌跡被敘述視角遮蔽了。敘述者,即客店老板在講完所有故事后對傾聽者說:“你全都明白了吧?”這句話似乎暗含了一種略帶荒謬、諷刺的語氣。而農民只是嘴上說愛他的妻子,他的心里究竟起了怎樣的變化?另外,小說的題目叫《阿爾卑斯山牧歌》,而讀完小說,我們不禁要問:“牧歌”在哪里響起呢?這樣的閱讀邏輯使我們陷入了困惑。但或許還存在這樣一種解讀的可能,如果我們習慣的牧歌是一種寧靜而安詳?shù)乃劳?,那僅僅是我們對于死亡的一種頗具文學性的理解。限制敘事遮蔽了人物的思想軌跡,卻從外部還原了生命的原初景象:在阿爾卑斯山,死亡就是死亡,它僅僅意味著生命之火的熄滅,不代表任何其他。村民對于妻子的愛是一種沒有表達的表達,愛就是愛本身,是一種完全質樸內斂的情感而不是作為語言、宣泄、儀式或者文明。情境化的再現(xiàn)也許是《阿爾卑斯山牧歌》的真正內涵,“牧歌”也僅僅作為牧歌,不是任何思想與審美的載體,正如阿爾卑斯山、自然、生命的輪回一樣。

      從這個角度,《秀色可餐》同樣采用了大量的限制敘事。類似的手法在王方晨的其他小說中也屢屢出現(xiàn),比如《樹上的孩子》中對呼兒的表現(xiàn),《祭奠清水》中對清水的描寫等等。我們對人物以及他們相互交織的關系感到陌生,這源于作品本身在情節(jié)方面的缺失。然而我們在失去故事吸引的同時卻獲得了另外的審美體驗。比如《秀色可餐》這個題目就使我們產生了一種類似風景圖示的聯(lián)想,它讓我們思考小說作用于讀者的方式是否就是對于一幅風景畫的觀看呢?豐子和玉芳這對母女,作為小說的主要人物自始至終從未開口說話。而母女之間似乎又帶著那種難以解釋的相似氣息。豐子十五歲的時候,“玉芳看清她眼里塞滿了土”就給她“擦擦干凈”②p(277),同樣的情況,豐子出嫁前也發(fā)現(xiàn)母親眼里塞滿了土并給她擦擦。兩人的文本命運是:豐子最終消失在冬天的田野上,“她前面的路又寬又長,好像在通往春天”②p(280)(出現(xiàn)在小說的第5節(jié));母親玉芳則被一對青年男女領出了村子,“在他們走過的路上,花朵紛紛從土里冒出來”②p291(小說的最后一節(jié))。小說以一種難以捕捉的玄妙似乎在告訴讀者豐子、玉芳身上透出的土地與自然的氣息。此外,文本在段落結構上的結尾并沒有結束的意味。小說沒有終點,甚至可以說也沒有起點,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以文本為相框的風景圖。故事,這一小說的表層結構,承擔著通向情境化世界的部分功能。它在一個合適的時機以隱藏敘事的方式自動退場,留下了使情境構建最終得以完成的形象本身。小說以敘事為起點,最終卻擺脫了敘事,由片段化的形象構成的場景在美學功能上符合一種詩化邏輯。某種程度上,作家的美學理想或許正是對于這種詩化情境的追求與塑造。

      三、對立與虛構

      我們前面談到了王方晨小說在創(chuàng)作上的技術手段以及總體風貌。然而,當文本的真空被閱讀打開,小說一旦進入評價體系,其中的各種因素又在以怎樣的方式相互作用呢?

      弗萊曾說:“在文學中,事實和真相的問題是從屬性的,更主要的目的是為自身創(chuàng)造一個詞語結構;”④p(106)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極端的觀點,但這句話也揭示了虛構的成熟正是源于他那不誠實的本性。而一旦小說,作為弗萊所說的那種詞語結構,不是以事實和真相的方式去構建自身,而以一種詩的方式代替時,它也就即刻逃離了現(xiàn)實的非難與指責。因為小說不必再為當人們站在現(xiàn)實的一邊閱讀虛構時所產生的壓迫而焦慮,它進入了另一個更深層次的結構:一種元虛構,也就是虛構的虛構。如果前者被表示“現(xiàn)實——虛構”的對立,后者則純粹發(fā)生在文本結構內部,我們可以將其表示為“文本現(xiàn)實——文本虛構”的對立模式。在王方晨的小說中,前者具體表現(xiàn)為塔鎮(zhèn)和村子的對立,后者則在村子和水鬼世界、“大青山”等詩化情境的能指結構的對立中得以反映。

      《八月之光》《咱家的月宮》等小說明顯體現(xiàn)了上文提到的第一種對立。《八月之光》中,老成是比較典型的中國農民形象,保守、勤勞,以鄉(xiāng)村價值觀為核心價值體系本能的厭惡、懼怕城市。他一趟趟跑塔鎮(zhèn)為的不是毛壽山欠他的火紙錢他一心想把懷孕的女兒小雪拉回家。塔鎮(zhèn),這個城市伸出的觸角,反映了一種為鄉(xiāng)村文明所陌生的價值觀念。小雪留在塔鎮(zhèn)當酒店服務員要以和酒店老板睡覺生孩子為條件;而當老成和酒店老板許明友見面時,老成想的僅僅是把小雪接回家,許明友卻想以錢了事。說到底,鄉(xiāng)村或者農耕文明維系人與人關系的是質樸的情誼,而以契約為基礎的城市文明則把生產的物性帶入了人性,人們之間的交流往往是以達成某種潛在交易為目的。小說的結尾是可以預想到的,老成再一次踏上了塔鎮(zhèn)尋女之路。小說這樣寫道:

      “老成又向前走去。只要讓他接觸到女兒和嬰兒,就會有機會。一個老實人,想做什么,總能做得出。

      他靜靜地走著,連腳步聲都聽不見?!雹趐(49)

      由兩種文明的對立引發(fā)的沖突反映在個體上總要以某一方的勝利作為結束。背負著鄉(xiāng)村的老成以廉價的質樸對抗被金錢和物質損害的價值世界必然失敗,然而這反抗如同入秋之前田野上最后的夏日之光一般,作為作家對于兩種文明沖突固執(zhí)的閱讀卻變成了審美化的勉強成功。于是,王方晨小說中的這種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對立,就使他的寫作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與物質文明不斷擴散的現(xiàn)代社會語境中具備了那種先鋒式的反抗精神。小說的結構在這樣的解讀下成為了對于現(xiàn)實構成批判的范本。而文本現(xiàn)實作為虛構,在分享了一部分人認識方式的同時也變成了某種批判現(xiàn)實的價值尺度,從而具有了直接介入現(xiàn)實的功能。

      后一種模式在《祭奠清水》《正午的氣息》《牛為什么會哭》《樹上的孩子》等小說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些小說都把鄉(xiāng)村作為敘述語境的起點,而對立產生的矛盾則暗含在鄉(xiāng)村本身的結構體系之中。作家借助魔幻化的手段來結構人物的生存編碼,用詩化語言把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死亡表現(xiàn)為一種唯美的歸宿,比如水鬼世界、“大青山”、帶給呼兒幸福的大水……這些所謂的歸宿,連接著烏托邦的根系,卻僅僅以能指化的形式從小說的終點開始生長。在一種唯美化的邏輯中,虛構本身并不對現(xiàn)實構成任何批判?;蛘呖梢哉f,詩化情境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不知道那個世界的存在方式究竟如何,我們能夠意識到的僅僅是小說明顯的虛構性以及那種我們無法擺脫的對于虛構本身的迷戀。這就是文本現(xiàn)實與文本虛構的對立給我們列出的二元方程。然而人類究竟能在虛構的路上走多遠,最終將通向哪里,這則是小說本身的秘密。

      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閱讀與闡釋活動總是暗含了某個潛在的文本,這個文本由我們以往的閱讀經驗以及滲透著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價值判斷構成,它使閱讀活動變成了那種我們不自覺的“改寫”。一旦我們進入閱讀的地圖,那個潛在的文本就開始與作為對象的文本相互作用,從而結合成新的話語結構。比如我在細讀王方晨的小說時發(fā)現(xiàn)了所謂的“兩層虛構”模式,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結構分析??梢坏┪覀儼验喿x的視線轉向外部,另外一種闡釋的可能也就隨之出現(xiàn)了。作家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擠壓下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他所采用的虛構方式總是有兩個向度的選擇。是像《八月之光》那樣直接進入現(xiàn)實的蒼茫夜色,還是像《祭奠清水》那樣虛構一個文字的烏托邦,以規(guī)避現(xiàn)實生活中直接的價值沖突?

      很顯然,我們對于后者的評價在價值尺度上是以前者為參照系的。我們認可一種創(chuàng)作路向,同時也就意味著我們否定了另一種,中立的價值判斷是不存在的。比如作品如果出現(xiàn)在19世紀的俄國,我們也許會認為后者在文學態(tài)度的取向上是貶義的??梢钥闯?,這種評價標準來自于一種文學態(tài)度的選擇。而文學態(tài)度的優(yōu)劣區(qū)分又從何而來呢?這多半是由社會環(huán)境決定的,我們知道19世紀的俄國把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作為一種批評主流。歸根到底,作品以及對于作品的闡釋永遠無法擺脫它所處的那個“當下”而存在,這既是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制約,也是新的文本實踐與話語增生的條件。然而歷史總是善于和我們的思考開玩笑,在今天以實利主義和快樂原則為主流價值體系的商品文化語境中,知識分子不愿意屈從于現(xiàn)實的暖昧卻無力發(fā)言,肩扛道德的旗幟好像僅僅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在游戲社會中所扮演的可憐角色。于是,我們對于王方晨小說的解讀就變成了多元價值體系中的一種邊緣化閱讀。

      無論是老成微弱的腳步聲,還是鬼魅世界向我們投來的匆匆一瞥,雖然都無法使我們在現(xiàn)實的濁流中找到靈魂的諾亞方舟,但至少它們構成了一種見證。我想,這種見證并不應該是我們用理論時的方式透析問題的特權,而是當我們再一次回到小說,我們是否能夠發(fā)現(xiàn)闡釋行為的真正意義所在。關于我們從呼兒那矢車菊一般的眼睛里看不到答案,因為價值的問題本來就沒有答案,答案只是一個背負著某種信仰的影子,我們只能永遠徘徊在尋找的路上。文學,究竟是認識現(xiàn)實的方法,還是一個集體記憶寫成的烏托邦,而現(xiàn)實在構成文學虛構的過程中又起了怎樣的作用,王方晨的小說都是一個認識的起點。

      注釋:

      ① 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10月版。

      ② 王方晨:《祭奠清水》,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③ [加]諾思羅普·弗萊:《現(xiàn)代百年》,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 [加]諾思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⑤ [美]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中短篇小說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8月版。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猜你喜歡
      虛構清水現(xiàn)實
      戰(zhàn)滅殲菌細
      只為清水潤萬家
      我對詩與現(xiàn)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融媒時代,如何正確地“非虛構寫作”
      傳媒評論(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0
      清水一盞可供蓮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54
      虛構的猶太民族?
      清水芙蓉不自夸
      金秋(2016年24期)2016-05-03 18:15:20
      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虛構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xiàn)實交互App的開發(fā)
      現(xiàn)實的困惑
      武清区| 淮北市| 城口县| 呼图壁县| 仪陇县| 富锦市| 垦利县| 通辽市| 安远县| 大方县| 河北省| 都兰县| 建水县| 宜宾市| 邢台市| 贵州省| 长白| 普陀区| 永和县| 博乐市| 铜山县| 昆山市| 阳朔县| 石城县| 塘沽区| 钟祥市| 荥阳市| 咸宁市| 丹棱县| 上饶县| 竹山县| 大埔区| 贵德县| 宜城市| 酉阳| 平湖市| 通化县| 扎鲁特旗| 卢湾区| 安庆市|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