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句、段”寫作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字、詞、句、段”閱讀積累,亦非研究遣詞造句,而是由詞打開思維,進行“句、段”寫作的逐步升華,這是解決中學生寫作思維障礙的一種策略。微格作文以微見整,以點帶面,將宏大的寫作教學體系分解為操作性強的微格教學,而“詞、句、段”則將微格作文教學具體化。在寫作教學實踐中,“詞、句、段”微格作文教學策略顯示了其有效性和優(yōu)勢。
關鍵詞:“詞、句、段”;微格作文;教學策略
一般而言,作文教學課堂僅一課時,學生難以完成整文寫作,教師則多以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的訓練或幾種寫作技法為教學目標,學生能掌握一定寫作技法并形成幾段文字,此實質即微格作文教學。“所謂微格作文教學,就是將寫作學的知識系統(tǒng)分解為若干個有機的部分,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分解教學的方法。”[1]我們對我校近四百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顯示思維方面的困擾是學生寫作的最大問題,其次才是語言表達和寫作動機。引導學生打開思維是寫作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霸~、句、段”寫作教學策略,不同于傳統(tǒng)“字、詞、句、段”閱讀積累,亦非研究遣詞造句,而是由詞打開思維,進行“句、段”寫作的逐步升華。
例如,寫人作文應抓住人物特征進行描寫。從詞入手,抓住人物特征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文字體現人物特征,最后形成片段作文。此種教學,用一個或幾個詞直接、簡潔地點撥學生思維,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寫作,“把課堂還給學生”[2]。
再如,借物抒情寫作教學,對于初中生來說間接抒情是寫作的一大難點。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寫作主題為“借物抒情”,設計在學生學習完魯迅的《雪》、巴金的《日》《月》、郭沫若的《雷電頌》等文章之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了解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是讓學生借物抒情仍是有較大難度,主要是因為初中生情感較為簡單,且情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學生不知道如何將物和情聯系起來。本文以借景抒情的寫作教學為例,探討“詞、句、段”的寫作策略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寫詞語打開思維
導入:以兩張生活中的風景照為引子,一張為陽光照耀下的竹林,光線透過竹葉映在蜿蜒的小路上;一張為長江大橋上烏云藹藹,江水和天空都呈青色。讓學生判斷這兩張照片給人的感覺,并說明理由。學生都能判斷出陽光明媚那張照片讓人心情愉悅,而烏云滾滾的照片則讓人心情抑郁。學生通過對比,認識不同景物能夠傳達出不一樣的情感。接著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景物可以傳達出類似的情感。
學生寫出表達愉悅或積極情緒的景物有:花兒、彩虹、白云、藍天……
學生寫出表達抑郁或負面情緒的景物有:雨、落葉、枯草、黑夜……
學生在寫詞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有些景物既可以傳達積極情緒,又可以傳達消極情緒,如月亮、雪、風等。順勢,讓學生給這些景物前面加上修飾語,讓這些傳情模糊的詞語傳達的情感清晰起來,如皎潔的月光、冰冷的月光等。
通過練習,學生的思維從抽象的借景抒情變得具體,清楚地認識到了生活中許多景物都可以傳達情感,而不同的景可以傳達出不同的情,初步感受到同樣的景物會受情感的影響,變得有些不同。詞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找到了寫作的素材,讓不知從何著手寫作的學生有了一個簡單的開始,緩解了學生的畏難情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寫作信心。
二、寫句子深化認識
寫詞語的簡單讓學生擁有一定的成就感,此時再讓學生從自己所寫的詞語中選擇一個或幾個,寫成一兩個句子,表達某種情感,并提出要求,不能直接抒發(fā)自己或人物的情感,只能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情感。學生作品舉例:
綿綿的細雨,和著風,葉子隨風飄落,投入枯草的懷抱,享受秋的清涼。
在風雨交加的黑夜,我坐在床邊,凝視著那無盡的黑暗。
烏云無情地吞噬了寒夜中唯一的光明,雨勢漸漸變大,雨聲敲打著人們的心靈。
學生完成句子后進行小組交流,一位同學念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學猜測他要表達的情感。在交流中發(fā)現部分句子,作者本人想表達的情感與讀者感受到的情感有一定隔閡,主要原因是句子短小,沒有具體的情境,容易產生歧義。引導學生認識情感的表達不能脫離情境,文章中的借景抒情往往是在具體的情境之中,恰當地通過景物描寫傳達人物的心境。
學生通過寫句子,體驗了如何借景抒情,并深化了對借景抒情的認識。
三、創(chuàng)設情境寫段落
引導學生回想一種場景,如受到了老師、家長的表揚或批評,與家長、好友爭吵等,詢問學生當時周圍的風景給他怎樣的感受,讓學生試著寫一段文字,并提出要求:盡量不出現直接表達自己情感的詞句;將情感融入寫景之中;注意情與景的協(xié)調。
教師給出幾種情境創(chuàng)設的開頭,讓學生續(xù)寫。如:
我沖出家門,腦海里還回旋著剛剛與父母爭吵的場景,走在……
挨了老師的批評,我耷拉著頭,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
不強求學生一定按照給出的開頭續(xù)寫,但要讓學生明白情境創(chuàng)設對傳情的重要性,且開頭宜簡不宜長,直接明確感情基調。
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進行技法指導,引導學生對自己寫作的片段進行修改。例如,引用魯迅《雪》中的片段:“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盵3]總結寫作技巧:調動多感官、運用修辭手法、展開聯想和想象等,讓學生運用其中一或多種技法,對自己的寫作片段進行修改。
學生作品舉例:
我沖出家門,腦海里還回旋著剛剛與父母爭吵的場景,走在江邊,凄慘的月色撒在望不到邊的江面上,淅瀝的小雨打破了江面的平靜,寒冷刺骨的風像一把鋒利的小刀胡亂地刮在我的臉上。
與久違的朋友見面,腦海里回蕩著兒時的甜蜜。蔚藍的天空下,太陽將溫暖撒滿人間,微風輕撫大地,撩起我的屢屢青絲??諝饫飶浡ǖ南阄?,讓人陶醉,仿佛張開雙手,會有翅膀帶我飛翔湛藍的天空。
空中彌漫著嘲諷的氣氛,好似同學的譏笑,沉重的雨和著風,皺巴巴的花瓣謝了原本的美麗容顏,雨滴打在落葉上,風吹拂它投入枯草的懷抱,落葉與凋零的花瓣一起享受無邊無際的荒涼。
第一則作品運用比喻修辭,寫出自己與父母爭吵過后的傷心;第二則作品展開想象,表達了與朋友相聚的喜悅;第三則作品運用擬人修辭,賦予葉子“我”的情感,寫出我被人嘲笑的孤獨、內心的荒涼,而“享受”一詞又將“我”的情感變得復雜起來。
在情境中,學生嘗試通過景物描寫,甚至運用各種寫作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盡管部分學生還是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達情感,但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學生對抽象的“借景抒情”有了具體的體驗和認識。
以上主要以借景抒情作文教學為例,對微格作文教學實踐進行探索,實證了“詞、句、段”策略的有效性?!霸~、句、段”寫作教學策略的主要益處在于:首先,“詞、句、段”循序漸進地寫作,通過詞打開學生思維,通過寫句深化學生的認識,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的思維自由流淌出來,逐步解決學生在寫作中的思維阻礙問題。其次,“詞、句、段”寫作能分解寫作難度,讓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提高寫作信心。再者,現代教學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詞、句、段”寫作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寫作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微格作文教學,本是以點帶面,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詞、句、段”將點變得更加細微,讓宏大的寫作教學變得明確而具體。
注釋:
[1]劉春文.微格作文解碼[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
[2]葉瀾.“新基礎教育”語絲[J].基礎教育,2004,(5).
[3]八年級下冊語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熊程(1990—),女,重慶市巴南區(qū)花溪中學教師,主研方向為閱讀與寫作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