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輝
教學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地閱讀,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涵主旨,學會自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從而達到提升閱讀水平的目的。施行新課改之后,教材加重了閱讀內容的比例,這不僅反映出教育部門對閱讀的重視,更加表現(xiàn)了整個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的轉變。作為教師,應在快節(jié)奏中堅守住教學的原則和底線,帶領學生靜下心來,沉浸于書的海洋之中,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讓他們的閱讀水平得到提升。
提升兒童閱讀素養(yǎng),需要他們靜下心來用心品讀文章。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边@樣的閱讀量讓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感覺遙不可及。所以,作為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保持對文本閱讀的熱情,從而為終身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奠基。
培養(yǎng)兒童閱讀素養(yǎng)首先應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期望,如果學生對閱讀本身沒有興趣,也就沒有動力,可想而知,課堂氛圍將會變得沉悶,教學效率也就無從提高。學生生性好動,好奇心特別強,他們的認知主要來源于生活中的圖像、聲音以及富有個性的動態(tài)場景。而教材中的文字無法與學生的興趣產(chǎn)生共鳴,故而他們在進行閱讀時,不能饒有趣味地細細品讀,更無法理解文章的深層內涵。因此,教師可以將文本中的文字轉化成直觀的情境體驗,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活他們的閱讀熱情,達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草船借箭》一課選自《三國演義》,采用敘事、對話的手法來描寫故事情節(jié),缺少細致入微的神態(tài)、細節(jié)描寫,學生很難從中體會到故事的趣味所在。教學伊始,筆者并沒有帶領學生分析課文,而是播放了《三國演義·草船借箭》這一故事的視頻。首先,視頻中的畫面、音頻對話相對于課本中的文字,更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其次,視頻中的故事情節(jié)有旁白和字幕描述,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的言語也都有字幕展示,與文中的文字大致相同,學生較容易理解故事的脈絡;最后,視頻中的場景畫面、演員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可以更形象地彌補文字的不足,尤其將諸葛亮的老練、魯肅的焦慮更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學生在看完視頻后,對故事情節(jié)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回過頭來閱讀課文,就會興致勃勃。筆者在教學時,將視頻畫面與課文文字相結合,以輔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從而理解文字描述中的精妙之處,課堂效率得到了提升。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徐特立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遍喿x本身就是一種讓心靈得到升華的過程??v然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如果不能理解文字的含義、不能體會角色的情感,那閱讀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鑒于此,筆者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作批注或寫讀書筆記,將自己覺得有趣味、有意義的詞句進行摘錄或者標注,對閱讀時產(chǎn)生的思想感悟進行及時記錄,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也可以寫讀后感或者進行續(xù)寫……這樣做,一是因為讀書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需要認真對待;二是作批注有助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三是寫讀書筆記會提升閱讀的價值,閱讀體驗也不會轉瞬即逝。
《窮人》一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著,通過對漁夫、妻子桑娜等人物情節(jié)的描寫,展現(xiàn)了這對夫妻美好的性格品質,也從側面反映出生活在沙俄時代底層人民的悲慘。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本篇文章中,有大量的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把人物性格特點展現(xiàn)得細致入微。在進行本篇文章的學習時,學生更應該做好批注,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措辭用意,理解角色的內心情感。
作者在描寫兩個小孩時,用到了“蜷縮”這個詞。筆者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體驗角度去理解“蜷縮”的意思,讓學生明白作者在這里使用“蜷縮”的用意。
師:“蜷縮”的意思就是身體彎曲著縮在一起。同學們,你們平時有沒有身體蜷縮的情況?
生:有,在冬天睡覺的時候,剛進被窩時,身體就是蜷縮的,因為被窩太冷了。
師:你們看,冬天在家里,有被子蓋著還覺得冷,課文中的兩個小孩,只蓋著舊衣服,你們想象一下這兩個小孩該有多冷啊!
(生1批注:蜷縮,表示很冷,身體忍不住地縮在一起。)
(生2批注:冬天這么冷,他們竟然沒有過冬的衣物,真的很可憐。如果自己的生活變成那樣,不知道會不會挺過來。)
有了批注的過程,閱讀才是真正的精讀,學生才能與文章產(chǎn)生共鳴,而這對于學生遠離浮躁、精心閱讀有很大的幫助。
如今,各種圖書、文章涌現(xiàn)于世面,兒童閱讀的內容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他們對文章的深刻感悟。要做到深刻感悟,就需要在閱讀時精心品讀、深入思考。閱讀,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從書中獲得情感體驗,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而這個的過程正是提升閱讀品質的重要步驟。
《懷念母親》一文描寫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國外時期,對親生母親和祖國的懷念之情。學生平日里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父母身邊,沒有背井離鄉(xiāng)的感受。要理解本篇課文,就要使他們在情感上有所感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當時的內心感受。
筆者在第一課時,簡單地帶領學生通讀全文,在概括文章大意后,并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而是布置了以下任務:回去與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一件事,并寫一篇習作《我的父(母)親》。在第二課時,筆者請幾位學生上臺朗讀自己的習作。有的學生讀道:“我平時都是乖乖女,父母從未打罵過我,也從未讓我做過家務,昨天我與媽媽一起洗了碗,不僅洗不干凈,而且還打碎了一個,真的覺得很愧疚……”有的學生讀道:“我老家是外地的,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在外打工,爸爸都很久沒買過新衣服了,家里條件不好,父母那么辛苦供我上學,自己學習成績卻不好,真的覺得很對不起父母……”更有的學生在讀自己的習作時,竟然流出了淚水。
這樣的情感體驗,不僅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父母的苦心,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懷念母親》這篇課文的內涵。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心靈上經(jīng)受了一次情感頓悟,得到了心靈洗禮,明白了一些道理,我想這不論是對于學生日后的生活,還是在理解文章上,亦或是人格品質的提升上都是極為重要的。
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應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以文本為基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只有在長期的閱讀中,學生才能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