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現(xiàn)強
《石門銘》技法探微
□ 黨現(xiàn)強
(十二)
第十二講 偏旁部首(二)
5.“糸”旁
與《石門銘》左低右高的結(jié)字相應(yīng),“糸”旁書寫都是左低右高,上部撇折筆畫撇的部分是斜線,不宜寫成弧線的彎曲形態(tài),第一個折筆略短,連接在第二個撇折筆畫撇的腰部,三點自左而右次第排列,左低右高。在具體處理上要兼有變化,如“綿(綿)、績(績)”緊密,“經(jīng)(經(jīng))、綏(綏)”遒勁,“紈(紈)”字飽滿凝重,于整齊中寓變化。(圖1)
6.“忄”旁
左偏旁讓右,可使結(jié)字緊密?!扳唷迸詴鴮懀簏c居豎畫中上部,一般寫作豎點;右點緊貼豎畫,粘于上部;左點略重,右點輕些。豎畫也不是懸直的,有時為了配合整個字的字勢,呈右抱之勢且略有彎曲,但不可過于夸張。如“恒、惟、懷(懷)”等字。(圖2)
7.“辶”旁
“辶”旁變化較多,臨習(xí)時宜多下工夫。一般書寫時,左側(cè)部分是欹側(cè)的,上部偏左,下部偏右,平捺是字中主筆,飽滿厚重,盡力伸展。左側(cè)部分或?qū)憺榍€,如“通、遞(遞)、遷(遷)”等字,或變化為點,如“回()、途、遠(yuǎn)(遠(yuǎn))”等字,或變化為斜豎,如“遣、道”等字。平捺則以曲直與波磔來變化,如“途、道”兩端上翹,“遷、乃、回”捺法平直,但更常見的寫法是左高右低、一波三折的形態(tài),如“迂、逸、遠(yuǎn)”等字。捺腳處或加深壓筆,厚重沉實,如“遞、通、逢”等字,或渾樸圓勁,如“逸、連(連)”等字。(圖3)
8.“石”旁
“石”旁居于左上位置,與右偏旁關(guān)系是上齊下不齊。書寫時應(yīng)橫畫短小,撇畫自橫畫左邊相接,“口”的橫折與短橫右端對齊。如“澗(同)、礙(礙)”等字,其撇畫形態(tài)與弧度略有差異。(圖4)
9.“山”旁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山”作偏旁,有時在字頭上,有時在左側(cè)?!妒T銘》中的“山”字頭,多是突出中豎,左右兩豎寫的短小,略呈上開下合的梯形,如“岸、崩、崖”等字。左偏旁時,則左低右高傾斜取勢,與右偏旁搭配,一般是左上齊平,如“峭、(同嶓)、險(同)”等字,其中,“、險”是更換偏旁的異體字。在運用時也有變化,如“”字左右等高的處理,便增強了字的拙樸之美。(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