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文韜
漫筆點丹青
□ 孫文韜
繪畫不同于詩歌的一點,就是對圖像的多義解讀。此作落款“回眸”,是留戀還是凝視?可能是不舍的離去,或者是期待歸來。作品線條流暢,局部表現(xiàn)精細,面部渲染得當,衣物的質地表現(xiàn)也頗費心思。整體氣氛的營造有一種視覺上的對比沖突,成為視覺敘事的手段。濃重的墨色與飽滿的色彩相得益彰。作者在背景處理上很有想法,但仍有可改進處:如車輛為人工形態(tài),較為突出搶眼,可以自然形態(tài)的樹木、云煙加以疊襯會更好。
另外,“回眸”二字還是放在右下角空白處較為妥善。
廣西老年大學 陳 琦
寧波老年大學 孔善花
鷹擊長空,是時代精神氣格的寫照!百年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救亡圖存到建設發(fā)展的古今未有之大變局。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雄鷹背負青天、直下看山河的藝術形象,不斷被塑造傳播。特別是以工筆技巧和水彩畫造型相結合的形象,在民眾欣賞領域中頗受認可。此圖,造型結構生動,翎羽渲染到位,有鷹揚羽立、風塵吸張的氣度。但是,背景云天的渲染可再虛化,特別是畫面下方的山巒,雷同重復,應考慮主次關系,盡可能虛處理。作者如今后能對宋元傳統(tǒng)工筆畫中的鷹進行深入研究,則作品的氣格品位定會提升。
重慶市大足區(qū)老年大學 趙宗坤
馬,是人類在文明發(fā)展中的親密伙伴。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馬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將人物鞍馬列為一類,足見其重要性。在山水畫中,馬的形象應是瀟灑俊朗的代表,多是悠游自在的,大有“馬放南山”自然安適的感覺,而樹石環(huán)境則往往以襯托點綴而存在。此作勾皴得宜,安排得當。水流聲中,駿馬安享太平時光,但是,馬的細節(jié)還可再深入;背景崖壁上方的樹葉色彩可再沉著些,局部色彩看上去有些浮泛,恰恰是墨色渲染不足造成的,可再加強。
山水之美,古今共談。山水畫首先要景色美好,悅目舒眉;再以結構安排合理,品讀適宜;最終靠筆墨語言,撼動心靈。此作近景繁密,主體樹木用筆蒼厚,枝干間隙以淡墨點染,大有黃賓虹先生早期風貌;樹石結構交代清晰,建筑點景豐富。唯覺遠山似有可推敲處。畫遠山時,建議先以清水濕紙面,再用干凈宣紙吸去浮水,最后以淡墨描繪,可得秀潤之致。
臨海市老年大學 李黎明
本期特邀點評孫文韜,山東藝術學院首屆藝術碩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師從張志民教授?,F(xiàn)為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青年美協(xié)主席團成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山東藝術家(書畫專業(yè))學術委員會山水畫創(chuàng)作院副院長,山東書畫交流協(xié)會常務理事?,F(xiàn)供職于山東藝術學院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