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江海
梁漱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人士,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被美國漢學家艾愷稱作“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一生育有兩子,給孩子取名培寬、培恕,因為他認為“寬恕是我一生的自勉”。在孫輩中,長孫梁欽元是和他相處時間最久的一位,得以直接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不久前,著名心理專家梁欽元接受了筆者采訪,他說:“世人對爺爺為國、為民,敢于在任何場合、任何強大壓力下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仰并且寸步不讓的言行已然多有所知,而在我眼中,爺爺就是一個溫和、謙恭、寬容,特別親切的平凡老人。”
寬放信任,
是梁家人心中的傳承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10月18日,他形容自己幼時是“既呆笨又執(zhí)拗”,直到6歲,還不會自己穿褲子。
即便梁漱溟覺得自己呆笨,但在父親梁濟面前,他卻從來沒有挨過打。在梁漱溟的眼中,父親是個寬容開明的人,他的視野極為廣泛,他贊成變法,支持憲政。在梁漱溟學完《三字經》后,他就讓兒子讀一本叫《地球韻言》的書,內容多是介紹歐羅巴、亞細亞、太平洋、大西洋等地理知識,這在當時實屬一件很不尋常之事。7歲的時候,梁漱溟被父親送進北京第一所“洋學堂”中西小學堂。
父親的寬泛包容,深深地影響著梁漱溟。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梁漱溟也持寬放引導的態(tài)度。
1933年,梁漱溟到山東從事鄉(xiāng)村建設研究,把家人接到山東鄒平縣安家。大兒子梁培寬放學后閑著沒事便鉆進了梁漱溟的辦公室,看到父親不在,便坐到父親的辦公桌前,一通亂翻。
很快,梁漱溟回來了,看到兒子把抽屜翻得亂七八糟,他皺沉著臉說:“把手伸出來!”看到父親一臉嚴肅樣,梁培寬意識到自己犯了錯,便乖乖把手伸了過去,低著頭等待父親的一頓打。沒想到,父親只是象征性在他的手心拍了三下,就讓他出去了。梁培寬出了辦公室門便偷偷躲在一邊,看到父親將他翻亂的抽屜一點點地整理。他摸著自己的手心,心里的愧疚感油然而生。
在外人看來,梁漱溟對孩子有些寵溺。然而,梁漱溟卻不那么認為,他只是對孩子的個性養(yǎng)成不多加約束。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我的原則是:一個人要認清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興趣。你們兄弟二人要明白我這個意思,喜歡干什么事,我都不阻攔你們的。”
秉承父親的治家理念,梁培寬對自己的孩子也比較寬和信任,偶爾還會向孩子“示弱”。梁欽元記得自己在上三四年級時,家中訂閱了很多報刊雜志,閑暇時,父親會坐在沙發(fā)上一一閱讀,看到報紙、雜志上有些地名時,便會叫梁欽元幫忙,讓他去找找這個地方在中國的哪里,有哪些風土民情等。梁欽元一聽父親求助自己,自然是興沖沖就去到處翻找資料,找到之后再認真地“教”父親這些知識。那些尋找地名的日子,是梁欽元最有成就感的日子,總覺得自己比父親懂得多了一些,而父親也樂意當兒子的“學生”。在父親的有意識培養(yǎng)下,梁欽元的地理學得越來越好。
“不貪”是梁漱溟
對梁家子孫的要求
梁簌溟對孫子梁欽東說:“不貪是根本,一切貪皆從身體來,有心、有自覺,即有主宰,為身體之主,自然不貪。”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實則做起來很難。
梁漱溟這么教育孫子,自己也是這么做的。他吃飯,每餐只吃七八分飽,再好吃的菜從不貪吃;他喝茶,每次只放三四片茶葉,再好的茶葉從不多放。1948年前后,有一個朋友曾送給他一幅“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的畫,梁漱溟題了字之后,就贈給了重慶的北碚圖書館。他認為,好東西不該藏起來,不要貪,而是應該給大家看的。
談起爺爺的“不貪”,梁欽元總會想起兒時和爺爺在一起的趣事。有一次,爺爺帶著家里的4個孩子去公園玩,當時梁欽元才11歲,堂弟8歲,堂妹5歲,弟弟只有4歲。爺孫5人在公園里玩得很高興,中午時分,爺爺帶著他們下館子吃飯,爺爺點了一些素食自己吃,又點了一些葷菜給孩子們吃。在點米飯時,爺爺就要了2兩米飯。米飯端上來后,一人就盛了一小勺,大飯盆就底朝天了,玩得又累又餓的4個小家伙根本就沒吃飽?;氐郊依?,4個小家伙看到奶奶,直嚷著:“奶奶,好餓,中午沒吃飽?!蹦棠炭粗鴮O子、孫女,忍不住責怪爺爺:“帶孩子們出去吃飯,總得讓孩子吃飽,看把幾個小家伙餓的?!睜敔斝χf:“小孩生病都是吃飽了撐的。七分飽,吃得慢,有節(jié)制才好。”奶奶一邊搖頭,一邊忙給幾個孩子做吃的。
雖然每次和爺爺出去,幾個孩子知道那一餐飯肯定又是吃不飽,但他們依然樂意和爺爺一起外出。在孩子們的心中,爺爺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親切。
剛開始,梁欽元還不是很理解爺爺的“不貪”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明白了爺爺的心思。不貪,就不會計較得失,就會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人就變得更寬容,什么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遠。
梁家的孩子要從小學會尊重人
在梁欽元的心里,爺爺是一個和藹的老人,但是也有嚴肅的時候。那是他上小學的時候,周末基本上都是在爺爺家度過的。有一次,爺爺家的院門被敲響了,在屋里聽到敲門聲的梁欽元,穿著拖鞋就要急著去開門,心里想著也許是哪個小伙伴來找自己玩了。正準備沖向院門的時候,爺爺出來了,大聲制止道:“去換鞋,穿拖鞋開門是對客人的不尊重?!?/p>
被爺爺一頓喝止,梁欽元只好乖乖去換鞋開門。那以后,梁欽元聽到敲門聲,第一反應不是開門而是換鞋。那時小,他覺得爺爺有些小題大做,長大后才知道那是爺爺把一顆“尊重”的種子埋進了他心里,讓他時時刻刻舉止得體。
后來,大學畢業(yè)了,梁欽元被分配到離爺爺家不遠的地方工作,每天下班后便去爺爺家陪著他聊工作、聊生活。
1988年,爺爺因腎衰竭住院。他認為佛家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順其自然。5月11日,他把父親梁培寬叫到床側,示意有話要說。他說:“人的壽命有限。醫(yī)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經完了,壽數就這樣了?!备赣H問他還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說:“火化?!彼麖浟糁H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不管在大眾眼中,爺爺是如何的特立獨行,但在他的眼中,只買2兩米飯的爺爺卻是對孫兒們有著一份獨特的愛,深沉、樸實?。ㄘ熅帲簩O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