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語文的基礎字音題,積累了很多,但每次做題還是會錯,該怎么辦?
分類歸納,抓住重點是提高字音積累效率的方法。
一部分字音的判斷有規(guī)律可循。
有的可根據詞義來判斷。如“與”字表“參加”之意時讀“yù”,比如“與會”;表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時和“歟”字相同,讀“yú”;其余情況下均讀“yǔ”。
有的可根據偏旁進行類推。對于形聲字,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偏旁類推的方法來判斷前后鼻音和平翹舌音。如“申”字是前鼻音,那么就可以大膽推斷“神、紳、呻、砷”等字是前鼻音;如“出”字是翹舌音,那么就可以大膽推斷“礎、絀、黜”是翹舌音。
有的可根據語體不同來區(qū)分。語體上有書面語和口語之分,有的字在語義上接近,但因為書面語和口語的區(qū)分,讀音是不同的。如“殼”字,口語時讀“ké”,比如“腦殼”“子彈殼”;其他時候讀“qiào”,比如“地殼”“金蟬脫殼”。
有的可根據詞性不同來區(qū)分。如“勁”字,作名詞表示力氣、精神、神情態(tài)度等意時念前鼻音“jìn”,如“勁頭”;作形容詞時念后鼻音“jìng”,如“勁敵”“勁爆”“勁射”,都形容堅強有力、力量大。
有的可根據是否為音譯詞來區(qū)分。如“卡”字,音譯詞中讀“k?!?,如“卡車”“卡路里”“卡通”;用在測量工具中,如“游標卡尺”,也讀“kǎ”;其余讀作“qiǎ”,比如“關卡”“卡殼”“發(fā)卡”。
對于無規(guī)律可循而又易錯的字音,只能多多練習,強化記憶。
如“癥”字,除在“癥結”中讀音為“zhēnɡ”外 ,其 余 都 讀 “zhènɡ”;再 比 如“肖”字,除了作姓氏時讀作“xiāo”,其余均讀作“xiào”。
還有很多字其實只有一個讀音,但由于大家的不規(guī)范使用,出現了多種讀音,混淆記憶。我們可以整理出一字一音的表格,常讀??矗M行強化記憶。如“召”字只讀“zhào”,“穴”字只讀“xúe”,“潛”字只讀“qián”。一些陌生詞,如“皴(cūn)裂”“聒(guō)噪”等,也需要我們多加關注,不斷積累,用心記憶。
當然,同學們還需要多做題,在操練中將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得分。
嘉興市第五高級中學 梅 琴
高爾斯華綏的《品質》里,既然主要人物是格斯拉(弟弟),“我”又是線索性人物,那為什么還要設置一個對小說理解似乎根本就沒有作用的人物——格斯拉的哥哥,那個和他很相像的哥哥呢?
一般來說,作者通過塑造小說主要人物形象來揭示主旨和表達主題。但為了使這個效果達到最大化,往往精心設計了粗看微不足道,實則對主要人物及主題起側面襯托等重要作用的次要人物,格斯拉的哥哥就是如此。
《品質》一文主要講述的是鞋匠格斯拉先生和他的哥哥有高超的制靴手藝,但因堅持品質至上,不愿偷工減料,最終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失敗的故事。
格斯拉兄弟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手工業(yè)生產者的代表,外在形象相似,內在的追求一致:誠實守信、敬業(yè)樂業(yè)、精益求精、品質至上。兄弟倆之間最大的不同點是,和弟弟相比,哥哥較缺少主見,且對現實狀況不能理解,失掉鋪面后“心里老是想不開”,最終抑郁而死。而弟弟是在認清現實——被大公司搶占了市場的情況下,仍然堅守著“匠人精神”。哥哥的離世給格斯拉帶來了沉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但他依然孤獨地堅持著自己對于品質的追求。
因而,哥哥這個人物的安排,是為了進一步襯托出弟弟格斯拉執(zhí)著地堅守品質的高貴人格。而且,兄弟倆都因堅守品質而遭受機器大生產的沖擊,最終凄慘地死去,也反映了小說作者的悲憫情懷。故事觀照反映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代人。他們在面對社會風云變幻時的堅守與執(zhí)著,不僅深化了主題,而且更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泰順中學 陶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