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潤秋
【摘要】中小學懲罰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敏感話題,受理論導向、固有觀念的影響,本應作為教育和管理學生輔助手段的懲罰教育,長期以來都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一塊“禁地”。事實上,懲罰并非是一種不良教育手段,而是一種輔助教學方式,合理結合心理學理論進行懲罰教育,能很好地矯正中小學生的不良行為和不良品德,對于教育目的的達成,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懲罰教育心理學的內涵和作用,并且認真研究應用方式,以便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的。本文就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中小學;懲罰教育;中美比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中小學教學并不提倡懲罰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正確使用懲罰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其實是一種心理學論述。下面我們就通過簡要論述中美兩國懲罰教育的不同,提出幾點關于懲罰教育心理學的思考。
一、中美懲罰教育的差異
中國中小學教育中,教師采取懲罰手段往往只是為了“罰”,對于能否起到教育作用則往往被忽略,教育的力度也因人而異。比如,對于認錯態(tài)度較好的學生或是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會從輕處罰,對于那些不肯承認錯誤或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會加大懲罰力度。從這一點上說,我國中小學教育懲罰有失公平。
美國將懲罰教育視為一種教育方式,其根本目的是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美國是一個法制十分健全的國家,相關法律對于每一種教育懲罰方式都有明文規(guī)定。比如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教師可以用不超過二尺長、三四寸寬的木板打學生的臀部,但最多只能打5下。
二、“懲罰教育”的心理學內涵及作用
我們通常將懲罰理解為處罰,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懲罰因素是教育本質的組成部分,它是指當人產生某種反應時,機體表現(xiàn)出一種厭惡情緒和刺激,今后便會抑制這類反應的出現(xiàn)。對于中小學教育來講,既要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又要通過懲罰教育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道德品質等,使違紀學生能夠改正錯誤行為,自覺遵守紀律和規(guī)范。
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脫離了懲罰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勢必會在面臨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不知所措,甚至崩潰,十分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三、依據(jù)心理學原理,保證“懲罰教育”的合理性
(一)依據(jù)心理學規(guī)律,因人而異進行“懲罰教育”
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對于“懲罰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師對兩個學生說了一句相同的話,一位學生可能會理解為批評,另一位學生則可能認為是一種激勵。因此,教師在懲罰學生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預想學生接受懲罰時可能產生的反應,并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懲罰方式對待個性化的學生,也就是因人而異,避免千人一面,以免產生反作用。此外,同一個學生,面對不同的懲罰方式時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心理反應,比如,一些教師在懲罰犯錯誤的學生時,會采用冷嘲熱諷或者忽視的態(tài)度,這種“冷處理”方式對于某些學生,尤其是自尊心極強的學生來說,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這種傷害要遠遠大于體罰、訓斥等直接懲罰。由此可見,保證學習氛圍的和諧,是保證教學目的高效達成的重要基礎。只有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樹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充分發(fā)揮主體地位,找到學習的樂趣,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依據(jù)“社會學習”理論,做到賞罰分明
“社會學習”的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簡單來說它所闡述的主要理論是,與直接學習同樣重要的是通過觀察進行間接學習,也就是“觀察學習”,尤其是在學生之間,這種觀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榜樣效應,對于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榜樣進行合理的獎勵或者懲罰,其他學生在觀察到這一行為或接收到這一訊息時,會主動做出與榜樣相同的行為以得到獎勵,或者會努力避免出現(xiàn)與榜樣相同的行為,以免受到同樣的懲罰。這種懲罰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只對少部分學生進行懲罰,卻能讓更多犯錯誤的學生接受教育,避免再次犯錯。
(三)根據(jù)“需求理論”,不傷害受罰學生自信心
在心理學上,人的需求被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其他人的接納和認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自尊和安全感,才能樹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并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在教育學上這一點同樣重要,比如下面這個案例。課堂上,所有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聽著教師的講解,一個戴著耳機的男生卻突然情不自禁地唱出聲來,此時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位男生的身上,男生既感羞愧又深感恐慌,低頭等待著教師的懲罰。教師卻語氣緩和地說:“誰唱得如此動聽?只是沒有完全放開,講完課我們罰他好好地給我們唱一首怎么樣?”這是一個經(jīng)典案例,中小學生思想體系尚未成熟,往往會放大自己的錯誤,認為一旦犯錯,就會失去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喜愛,產生心理陰影,甚至一蹶不振。但就像上面這個案例講到的,教師在進行“懲罰教育”時,既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明確了自身的價值,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一定會主動完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懲罰是一門藝術,而懲罰教育是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輔助手段,我們需要看到,“懲罰教育”的重點是教育,而非懲罰,教師必須堅守適度原則,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采取合理的懲罰教育方式,避免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日常習慣,提升教學質量。教育界、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民眾也應轉變談“罰”色變的心理,客觀、公正地對待這一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吳振利.美國中小學懲罰教育管窺[J].教學與管理,2006(5).
[2]魏萌.從心理學角度探究初中階段的“懲罰教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2(8).
(編輯:張馳)